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围城》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大多数学者主要从文学角度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而本文则试图从认知角度阐释《围城》中的爱情隐喻,结合隐喻的特点从概念隐喻理论及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作品中的爱情隐喻的意义建构和推理机制,探讨爱情隐喻的文化差异,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一经发表便在美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本文首先对认知语言学与文学作品中的隐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继而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隐喻手法使用。小说通过多个实体隐喻和空间隐喻展现了作品更深层次的含义和作者深刻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手法,是一种认知手段,隐喻的本质是使用人们比较熟悉的意象,表达出内心的情感的一种方式。在福楼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中,隐喻手法的应用,使得作品的主旨更加深刻。本文对《包法利夫人》中的隐喻象征意象进行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4.
生前寂寞的卡夫卡,身后却备受"衰荣".他以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写出的作品,是否揭示了人类精神"暗疾",才引起现代人的"共鸣"和青睐.阅读他的作品,难道不该自问:"微斯人,吾谁与归?"  相似文献   

5.
《百年孤独》作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以隐喻、象征、重复等艺术手法描写了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的孤独秘史,从而揭示了个人、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孤独情结。探索孤独之后的人性隐喻是理解小说的核心所在,本文从欲望沉浮之中的人性隐喻与孤独叙事之后的现代反思出发,来分析作品中复杂隐喻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6.
《等待野蛮人》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南非当代著名作家库切的早期作品之一。本文拟从空间视角对《等待野蛮人》进行解读,分析个体空间和社会空间中文明与野蛮的冲突和实质,以期更好地把握库切建构的文明社会和野蛮社会的空间隐喻。  相似文献   

7.
《喧哗与骚动》以新颖独特的叙事手法,成为福克纳的第一部最富创造性的作品并为他赢得了享誉世界的声誉。其中对叙事视角灵活的应用,使得作品更能把握现代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感受。从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出发,用班吉这个有限视角,我们可以对其新奇的叙事视角进行不同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莫言《倒立》中的"倒立"动作是一个具有隐喻和象征意味的形象,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照作品艺术世界、把握其意蕴的独特视角。在情节营构上,"倒立"又自有其情节发展的内在合理性,而成为作品格局的有力"支点",作品布局由此呈现出一个丁字形倒立的形态———这也是作家构思作品的匠心独运之处。  相似文献   

9.
现代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本文将试从概念隐喻角度对电影《空房间》进行解析,通过例证进一步阐明概念隐喻的基本理论、特点和工作机制,帮助深刻理解和欣赏电影作品所要传递的信息,解读导演如何用"第三只眼"看世界,思考爱与暴力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0.
《雅歌》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两部在主旨、文体、色彩、人物形象、最初出现的时间、空间等方面迥异的作品,但两部作品具有一个共性,即音乐性。两者都撷取音乐形象和风格特征,使之与作品特定的情景、氛围形成共鸣,利用音乐听觉感受来增强作品的叙事效果。从七个层面来分析两部作品的音乐性,可以从中解读两部作品创作手法、思想内容的迥...  相似文献   

11.
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糜骨之壤》是一部"生态犯罪小说",在"人类中心主义"与"父权中心"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小说中动物的生存危机也同样隐喻了社会某些弱势群体的处境.本论文从生态女性主义出发,试析丘克笔下"非人类生命"与"无用者"们面临的困境与不公,并结合诸类"生态隐喻"探讨丘克赋予此部作品的独特魔幻寓言色彩,由此...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派"兽性变为人性这一条线索展开对《少年Pi的奇幻漂流》隐喻特征的分析,首先对《少年Pi的奇幻漂流》进行了简单的概述,然后分别从故事发生背景、空间环境以及主题等方面对作品中存在的隐喻特征进行了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读者拨开眼前的迷雾,对本部小说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莫里森的作品因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渊源而具有丰富的隐喻特征,而其中探讨的文化民主思想理念则与黑人音乐中隐含的自由、开放、动感、民主等思想息息相通。本文从音乐和文学文本相结合的视角评论了莫里森的小说主题和创作技巧,认为《爵士乐》和《最蓝的眼睛》在布鲁斯音乐这一层面上从叙事、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形成了强烈的互文。  相似文献   

14.
《贝奥武普》是一部著名的民族英雄史诗,在英国文学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部作品以"战争"、"复仇"来展开故事,其中的文学隐喻也值得我们去品味。本文主要从人、物、神话几个角度来分析民族英雄史诗《贝奥武甫》中的文学隐喻。  相似文献   

15.
"他者"是拉康提出的相对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作品《城堡》主人公土地丈量员K围绕"我是谁?"这个问题试图通过"他者"来确认自己的身份,文章将对K和卡夫卡从身份认同的焦虑到"他者"话语下身份认同的失败进行分析,两者身份构建的失败,也暗喻现代人的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16.
从诗歌理论角度而言,通感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历朝历代诗歌作品,都一定程度运用了通感创作手法。至中唐时李贺的"讽刺帝王求仙"类诗歌,完美运用通感手法为"讽刺"主题服务,其中以《瑶华乐》、《金铜仙人辞汉歌》、《秦王饮酒》、《拂舞歌辞》为代表,因运用通感手法浑融有道而具有超现实意味,蕴含了李贺诗歌创作的"无意识"。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美国作家凯瑟琳.安.波特之作《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为例,从主题人物刻画、环境烘托、写作手法以及创作视角等方面分析了欧美成长小说之不同。主题上,欧洲经典成长小说以乐观的态度和完美结局来表达成长主题,美国成长小说充满悲剧色彩;人物刻画上,欧洲经典成长小说主人公都是在向社会"妥协"中达到同化的,美国成长小说非常注重"自我"的表现和人生目标的实现;写作手法上,美国成长小说更加多样化;创作视角上,由经典成长小说的全知视角向多视角的转换也是其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8.
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花园书》中女主人公双(Swan)的心路历程.双是一位来自中国的澳大利亚移民,她生活在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之下,过着一种痛苦的边缘化的生活.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方式,用在文学作品中展示作品意犹未尽的潜台词.在该作品中,"双"不仅是女主人公贺双的名字,而且还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残酷的现实中进行的自我反抗和灵魂的反抗,并最终升华为双重反抗,肉体和灵魂终获自由.  相似文献   

19.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福克纳的第一部成熟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对叙事手法的大胆创新,使他成为“二十世纪的小说家中,一位伟大的小说技巧的实验家”。多视角、时序倒错以及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的使用充分显示了他在语言操作,技巧运用和谋篇布局等方面非凡独特的艺术才华。  相似文献   

20.
当代女作家付秀莹在新作《他乡》中,讲述了翟小梨从芳村走到S市最后到北京的奋斗历程。作家在小说中采用打乱叙述时间、多重人物叙述视角和变换人物叙述视角及转换叙事空间等叙事策略,为小说带来了时间"绵延"的特征,塑造出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阐释了"他乡"的隐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