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加快实现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目标,促进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各因素和谐发展,本文从生态学视角分析了影响西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生态因子,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三个主生态因子及其所包含的各子生态因子,指出只有保持各生态因子协同发展,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才能推进西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实现系统动态平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路径.  相似文献   

2.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已成为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本研究立足于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分析区域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详细阐述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并以广州市"教育e时代"工程建设项目为例,介绍区域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实践应用,以期为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化对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影响。从改革的角度探讨文化对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舶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2)区域间的文化差异对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影响;(3)中国文化传统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要合理规划,不失时机地推进教育信息化,要使传统教育与教育信息化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呈现融合、开放、协同、创新等新趋势,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成为了时代需求。文章以区域教育信息化合作基础上的"联动发展"为视角,利用"动机—行为—过程—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微观层面展开分析,进而形成区域教育信息化联动发展模型,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基于远程网络的学校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教育领域内信息化推进的一项重要思想战略.而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保障的行政工作,基于信息化环境下,探究和建设自动化办公系统,实现学校行政管理数字化、信息化、个性化和人性化,不仅是教育行政管理的内部要求,也是教育信息化深入应用的深刻体现.  相似文献   

6.
在完成"校校通"之后,"班班通"的区域推进势在必行,"班班通"成为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选择.芝罘区的以应用为导向设计的"班班通"工程区域实施策略有效避免了硬件建设为主导的信息化建设的弊病,提升了区域教育信息化水平.整项工程集开放性、集成性、超前性、特色性于一体,由"三大层面、五大系统"组成,总的建设目标是要实现"九大功能",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本文以芝罘区"班班通"建设的整体设计为切入点,对芝罘区"班班通"工程的概念、组成、规划和实施策略进行了系统阐述,同时也阐述了笔者对"班班通"系统体系构建和实施策略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佛山地区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的研究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为不断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迈向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区域教育信息化产出效益,佛山市启动了"城域教育信息化实践应用的绩效研究"课题.通过对佛山市部分学校和县区教育信息中心进行广泛的研究,采集了大量真实有效的数据,初步建立了佛山地区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重点对教育信息化的绩效进行系统的考查与分析,在对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评价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绩效分值计算、回归分析和DEA分析.以此及时掌握本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干预措施.同时,通过对调研数据的进一步分析,挖掘与发现佛山市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特色、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拱墅区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单位之一,"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区域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成为拱墅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我区以"公共应用区里建,特色应用学校建"的思路,积极推进区域数字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9.
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建设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整理最新文献,主要对2003-2006年间南非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环境及教师培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剖析,从发展空间、推动力量、优势远程教育环境和"Thutong"资源建设方面分析南非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有利因素,并简单介绍了南非教师教育信息化的一个典型案例-EDN项目,旨在为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苏州教育信息化坚持以应用为主导,系统规划,区域整体推进,在实践与创新中走出了一条务实有效、前瞻发展、特色鲜明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有力推动了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本文介绍了苏州市在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创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以远程教育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跨区域协作交流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以及成效,以期对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模式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信息时代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类正在步入信息时代 ,媒介文化日益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当代的日常生活。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的革命正在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给现代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这主要表现为网络教育对“国家教育”的挑战、对学校教育的挑战、对教师权威和法定课程的挑战、对传统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的挑战 ,使制度化教育向非制度化教育转变 ,向学习化社会转变。同时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 ,开辟了素质教育的可能空间 ,为大学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Current localization practices suffer from a narrow and static vision of culture resulting in usability problems for IT product and design. To address this problem, this article compares user localization efforts of mobile messaging technology in two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with a new methodology of cultural usability. It calls for expanding the scope of localization practices and linking user localization efforts to the IT product design cycle.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师信念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中,教师信念、教师知识和教师能力是三个主要的维度。其中,教师信念在教师专业结构中位于较高层次,它统摄着教师专业结构中的其他方面。所以,研究信息技术教师信念对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信念相关理论的论述,结合信息技术教师信念状况,提出重建信息技术教师信念的策略,即"应试教育的学校文化向素质教育的学校文化的变革"、"将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信念生成与转变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在实践中进行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4.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人才需求的类型趋于多样化,高职院校作为培养IT人才的重要渠道,其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也必须要不断更新和发展。在分析了高职院校IT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现状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对IT人才需求结构的前提下,着重提出了高职院校IT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与市场人才需求进行衔接的对策,以期对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转变做出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15.
论文化哲学视野中的主体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主体教育发展面临着合理性挑战。从文化哲学的视野看主体教育是回应这一挑战的前提。从文化哲学的视野看主体教育,主体教育是一种适应工业社会需要的新的文化形态;当前主体教育研究应坚持主体教育所体现的科学、民主和自由的价值取向;立足对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工具理性与学校制度文化、大众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合理性批判和重建,可以找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教育文化学和文化资本理论应成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同时还应借鉴采用社会文化人类学多田野地点的民族志研究的考察方法。职业教育文化的研究目标,在于剖析职业教育独特的文化本质与功能,建构具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文化生态,以期提升职业教育文化资本与吸引力问题。开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文化个案研究,尤其是大文化区域层级之下的一些亚文化区域的研究,是当务之急。广西首府南宁市职业教育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正是在上述理论认识的指导下展开的。  相似文献   

17.
教育建基于文化,教育的变革必然涉及某种文化的变革,因此可以说,教育改革在根本上是一种文化的变革.中美基础教育的改革背后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只能是在自身文化基础上的变革.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有“文化自觉”意识,在学习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经验时,只能借鉴,而不应移植.“文化自觉”要求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冷静分析和学习美国文化,反思、继承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Many traditional ethnic cultural items are being endangered in China. Using the Dongba dance culture of the Naxi people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seeks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the endangerment of culture from 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ultural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Dongba dance and the formal schooling of the Naxi people in Lijiang, China. By describing and comparing the traditional and current forms of Dongba dance transmission, the paper shows how the institution of formal education competes with older modes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resulting in the endangerment of Dongba dance as a living cultural relic. So, in order to truly realize and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 in transmitting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 guarantee educational equity, we should prioritize sophisticated ethnic minority cultural items in the assessment and selection phases of education, grant them institutional cultural capital, and put greater effort into developing an appropriat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o that ethnic minority culture may be transmitted and inherited via formal schooling.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从社会政策视角出发,将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管理学与区域文化学作为理论依据,以社会政策的整合力、实现力与治理力功能为基点,着重探讨社会政策在促进地方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融合共生的路径选择、策略安排与机制设计,通过社会政策挖掘文化资源与交互渠道,促进文化互动与牵引;实现文化合作的社会化平台,创新产学研文化载体衔接;形成文化融合共生制度与机制,促进大学与区域文化的制度性双向交流与互补创新;促使发挥各自人文优势,提供人才支撑,促进大学与区域文化的深层人文融合,形成文化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omplexity and multiplicity of perspectives in studying organisational culture in higher education settings. This multiplicity of conceptualisations of cultures has purportedly been derived from the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of many disciplines, which have made the study of culture and cultural research enigmatic for neophyte researchers in particular. In view of this, this article aims to put those varied points of view together to build a hybrid composed of cultural definitions, manifestations and university culture, using semiotics and functionalist perspectives, and elements of various methodologies used in conducting cultural research. The latter is grounded on the premise that the epistemology,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methodology used influence the strength of research designs that ultimately contribute to the production of legitimate knowledge. It is expected that this proposed hybrid mode of 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ing culture can become a model for studying culture and organisational culture in higher education sectors for professionals in general and for those undertaking PhD studies (neophyte researchers) in particul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