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视觉新闻也称新闻速写,有的报纸称之为"现场速写",有的则冠以"直观新闻"或"目击式新闻"等。这种采用现场耳闻目睹再现手法写作的新闻,注重以形象表现新闻真实,使人读后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特点,以强烈的真实性打动读者,因而备受人们的青睐。一、视觉新闻采写有别于一般新闻采写视觉新闻对事实的选择比一般新闻更为挑剔,它要求所选事实应可触、可感、更可信,较一般新闻更富有典型性和形象性。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将新鲜的事实称之为“活鱼”。整日捉“鱼”的新闻记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人杰克·海敦在为美国高等学校新闻专业撰写的新闻学基础教材《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规劝那些不适合作新闻记者的人:“如果你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动机在于谋个差事,那还是另找出路为好。”因为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就是“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只有那些亲临新闻现场的记者,才能见真正的“活鱼”,捉到“活鱼”,现场捉“鱼”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3.
张薇 《记者摇篮》2009,(9):25-25
新闻现场的重要性 摄影记者既要拍摄新闻,就要到新闻现场,新闻现场就是摄影记者的第一工作现场,只有现场感强的新闻图片才会有感染力。现场新闻,也称“视觉新闻”、“目击新闻”、“现场速写”等,是记者用耳闻目睹的第一手材料拍摄或写成的新闻。它以鲜活生动、真切感人的事实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4.
所谓视觉新闻,就是作者将自己目击到的或经历过的新闻事实描摹或拍摄给受众看。从电视上看到的,我们称之为“现杨报道”;从报刊上看到的,我们称之为“新闻特写”。规觉新闻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作者是事件的目击者成经历者;二是采用描摹的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三是现场感强。 一、视觉新闻的构成 视觉新闻由两大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作者观察并描摹出事件,我们称之为“作者的视觉”。另一部分,是受众通过作者的描摹看到新闻事实的真相,我们称之为“受众的视觉”。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视觉是主动的,作者视觉的内容决定着…  相似文献   

5.
反映“早已发生过的事实”对电视新闻来说是个难题。难在何处呢? 首先从电视新闻的反映手段上讲,难在“无法重现”。电视主要靠视觉形象反映事实。事件发生时记者不在现场,就拍不到正在发生的事实,不像广播、报刊记者靠事后的深入采访,仍然能够对往事描述得如同在现场目击一般.而不受时空条件的束缚。其次,从电视新闻的性质上看,难在“不得违犯真实性原则。”真实,是一切新闻作品赖以生存的依据,是新闻工作的原则问题。有的人对电视新闻务必受新闻属性的严格约束这点还较模糊,用摄制电视剧或者艺术片的创作手法来使新闻事实重现,不仅经常组织补拍,乃至安排重演,甚至进行扮演严重违背了新闻性电视作品必须遵循纪实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本刊上期“考考你自己”专栏,公布了新乡日报今年招聘编采人员的新闻写作试卷,试卷要求根据提供的素材写一则较短的消息,并且拟出主题、引题和副题。从新闻工作的实践看,通常五六百字的短消息同时标出主题、引题、副题的情况并不多。可见,之所以这样要求,还是出于检测考生基本功的目的。新闻学,有的人称之为“事学”,媒介一方要向读者、听众、观众等受众一方报告事实,传递信息,分析评价等。结合事实的分析、评价通常表现在各种体裁的评论中,而完全用摆事实的方法让读者体会其中意味则是对消息的要求。通常我们说的新闻“要用事实  相似文献   

7.
现象性新闻是近年新闻写作中出现的一种新类型。它以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某些热点现象为报道对象,它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往往是能够集中反映某一类现象的若干个事实,带有一定的现象集纳性质,可以归为通讯一类。报刊常见的“某某现象透视”,“某某现象扫描”等多为此类。  相似文献   

8.
“画蛇添足”历来是新闻写作的大忌,新闻应该让事实说话。如果在事实之上妄下断语,或者主题已明再来一番议论,这种“蛇足”于新闻非但无益,而且有害,这已是新闻写作之至论。在新闻改革中,许多同志注意排除多余的议论,削枝强干,用事实说话,形成了很好的写作风气。但也有把新闻中的议论一概视为“蛇足”而加以排斥的倾向。有的新闻看起来热热闹闹,事实俱在,却缺少几句  相似文献   

9.
消息的结尾所不同于其它新闻体裁的结尾的是:消息的“尾”,有的明显,象“豹尾”,有的不明显.象“兔尾”(恕我打个蹩脚的比喻);有的“尾”大而长,有的“尾”则短而小;有的“尾”是在叙述新闻事实清楚、完整后,听其自然,立即收住,这种“尾”在消息写作中占多数。而有的“尾”则是在叙述新闻事实之后,来一句或一段话对新闻事实进行说明、补充、交代,或来一段描述,呼应新闻的开  相似文献   

10.
现场观察是指记者当场目击某一新闻事实的发生,包括某一新闻事实发生后,记者到它的发生地踏勘。 1、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并非虚妄据视觉生理学者的研究,一个正常的人从外界所接受到的信息,90%以上是以视觉通道输入的。这表明,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并非虚妄。人身上最灵敏的器官是眼睛。记者采访,到不到现场去看,效果大不一样。  相似文献   

11.
新闻的真实性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从有“新闻学”以来,“新闻真实性”问题就让人争论不休.如今我说个新的话题,叫新闻的“生活真实”,这可不是添乱,确实感到值得一说.艺术是生活的反映,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由此产生了两组矛盾: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新闻真实与事实真实.但是,从泛意上说,新闻也是一种艺术,是客观报道自然与社会生活、再现生活过程中选择其新的一种艺术.于是您要细读一些新闻作品会发现,不少新闻作品中,写的并非全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者是“发生在具体时、空中的事实”,而是写进了许多生活现象,写进了记者的生活感受和生活体验,写进了生活中曾有的却没有事实基本要素界定的“无主事实”等等.一些新闻作品尽管写进了这些“生活”,写进了这些“无主事实”,却并未影响这些作品的新闻性、真实性和传播价值.有的作品还拿到了新闻大奖并受到广泛好评.我们把新闻作品中的这种真实称之为“生活真实”.这类反映“生活真实”的新闻内容,在新闻作品中常见有这么几种:  相似文献   

12.
现场新闻,犹如一枝带露的新花,在新闻百花园中破土而出、争芳吐艳。可以预料,它将对“旧八股”,“新八股”的文风产生强烈的冲击波,给我国新闻写作带来一场新的变革,为广大读者、听众、观众吹来一股清新之风。时下,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和新闻同仁对现场新闻的定义、特征、写法等,进行了不同侧面的探讨与研究。拙文仅就现场新闻写作与记者采访作风的关系问题,谈点肤浅的认识。现场新闻,也称“视觉新闻”、“目击新闻”、“现场速写”等,它是记者或通讯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新闻写作“无米难为炊”.这强调的是必须深入采访,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用事实说话” 才能把新闻写好.从另一方面说,有了“米”则应巧为“炊”.编辑工作中,我发现有的同志好不容易抓到一些有新闻价值的事,却不知怎样来表达;有的不注意往深处挖掘材料的新意,不注意选择吸引人的角度,稿子难以采用.“医治”这类毛病,我以为:一是巧选“切入口”.开头开得巧,等于进入文章之“门”.进了春天的大门,还愁观赏不到万紫千红的迷人景色么!  相似文献   

14.
现场新闻,也称“视觉新闻”、“目击新闻”、“现场速写”等,是记者、通讯员亲临现场、用耳闻目睹的第一手材料写成的新闻。它以鲜活生动、真切感人的事实打动读者,以“活动”的视觉形象和现场画面感染、启迪受众,因而成为当前新闻报道中极具活力、深为读者所喜爱的一种新闻形式。 现场新闻区别于一般新闻的根本特征就在于报道者身临其境,或是所报道事件的当事人,或是现场目击者。那么,对于报道者来讲,现场新闻的捕捉、采写究竟是一种纯粹的偶遇巧合,抑或是某种刻意追求?本文试图结合自身采写实践对此问题进行探索、以便进一步把握现场新闻特性,采写出更多更好的现场新闻材料。 就其表征而言,现场新闻可“遇”而不可“求” 现场新闻是新闻的一种形式,它遵循新闻的一般规律,即首先它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现场,离开了现场,也就不存在现场新闻了。“现场”二字既是现场新闻区分于一般新闻的特殊标志,也是在采访形式上不同于其它新闻的显著标记。 所谓现场,是由特别的时间,特别的地点、特别的事件决定的。因此,现场具有不可预料性,不可重复性。对于记者、通讯员来说,现场新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假如一位记者说他某一天要完成一个新闻采访,那是可能的,但没人会说他某一天  相似文献   

15.
视觉新闻写作的特点,具有目击现场的形象、画面或镜头以及典型的细节。换句话说,新闻中要再现报道现场的一情一景或人物活动,使读者感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新闻写作要做到这一步,记者或通讯员只坐在办公室单凭冥思苦想实现不了。那么,写好视觉新闻的关键在哪里?  相似文献   

16.
学是通过语言形象的艺术,它可以使读感同身受,其实,新闻作品也需要形象地描绘现实,新闻写作不仅要用事实“说话”,更主要的是用活生生的形象“说话”,尤其是速写,特写和现场短新闻等体裁更应如此,介是,有不少编辑记只重视抽象枯燥的途述,不重视绘声绘色地描写,有的记在新闻中偶到有一段形象描绘,编辑常以“新闻要简炼”为名而将其删除了,看部分获奖新闻作品,甚至获大奖的新闻作,我是因为题材新颖和分量较重,其字表达则是不敢恭维的,作品虽然语句通畅,事实叙述清楚,但字干巴,可读性较差,新闻作品的社会效益就大打折扣了。  相似文献   

17.
我们常说“让事实说话”,但一落笔,却常常是事实还没有写出来,记者先说开话了。这在现场新闻的写作中是最要不得的。 现场新闻《“我们不要家长陪”》自始至终是现场情景的实录,新闻立意尽在现场情景的描述中,读者看过之后则完全领悟记者要说的是什么话了。 现场新闻达到这种境界,大都得益于记者严于选  相似文献   

18.
新闻摄影记者采访拍摄新闻,要是不到现场,不深入到生活的最底层,去捕捉新闻信息,熟悉采访对象,就不可能创作出令人信服的新闻作品,这种深入现场的采访与抓拍,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身入”。“身入”是新闻摄影记者采访工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尽量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用心去发现对方内心世界的闪光点,摄取充满生活气息的动人细节即“心入”,这是新闻摄影采访的重要环节。但时常出现这种情况:对于同一件新闻事实,有的人激情满怀,有的人  相似文献   

19.
新闻写作,是借用文字表达新闻事实的过程.这中间,有的人借用了"一马车"的文字,表达出"一箩筐"的新闻事实;有的人直接用"一箩筐"的文字,就表达出"一马车"的新闻事实;有的人把简单的事情用"兜圈子"的表达方式把读者弄糊涂了;有的人把复杂的事情用简洁的文字表述清楚了……新闻写作,"拖泥带水"不是本事,"化简为繁"不是本事.真正的行家里手,则能够"举重若轻","化繁为简".  相似文献   

20.
现场短新闻,有的叫目击新闻,实地记实、视觉新闻、实录性新闻,有的叫现场速写、新闻特写、现场报道、现场实录。这里,名称虽然很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鲜明特点,这就是强调“现场”——新闻的采写者,必须亲临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此外,它的体裁孔可以不拘一格,从全国首届现场短新闻评奖活动结果看,现场短新闻的体裁不只局限于消息,还包括通讯(小故事)和特写,而更多的属于新闻特写。现场短新闻中的消息,不同于一般的动态消息。它常常先用引导性的文字,引出新闻事实,接着对新闻事件进行概述,绘声绘色、有情有景的详尽描述其重点部分,力求再现现实生活和客观事实.如获全国首届现场短新闻评选二等奖的消息《大同等地震灾区人民情绪稳定》一稿,开篇便以“大同、阳高等地震重灾区已开始行动起来,抗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