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在2004年11月,上海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这个地方法规.非常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其第一次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规定:“学校不得张榜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从而将未成年学生的分数纳入了隐私权的保护范畴。其实早在1994年,教育部就在《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学校、教师不得按学生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张榜公布。”2001年,教育部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文规定:“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作出具体的分析指导,  相似文献   

2.
知情权对学生分数隐私权的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1月,上海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在这个地方性法规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其第一次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规定:“学校不得张榜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从而将未成年学生的分数纳入了隐私权的保护范畴。  相似文献   

3.
今年3月1日,《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在这个地方性法规中,有一条是根据未成年人的意见创设的——“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得张榜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今后,上海的教师如果当众室读或张榜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名次,就属于违法行为。对于这种做法,你怎么看呢?  相似文献   

4.
《上海教育》2004,(12X):2-3
备受瞩目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11月25日由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全票通过,并将于明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条例》首次将”学生隐私”等敏感问题以法规的形式予以保障。《条例》中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隐私”的条款,并指出”学校不得张榜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今后上海的教师如果张榜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名次,就属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5.
2004年11月25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三审表决通过了地方性法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其中有一条根据未成年人的意见创设的条款——“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得张榜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也许制定此条款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减轻学生的压力,但是从长远来看,此法规的正确与否值得商榷。如果我们说成绩排名可能挫伤学生自尊,就应该立法禁止排名;那么,考试让学生苦恼,是不是应该取消所有考试?再进一步说,学生现在还是在学校里,如果他们离开学校以后到了公司,公司领导当众批评该怎么办?是不是也制定一个法律来禁止公司领导不…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于2004年11月25日三审表决通过《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在这部8章50条的地方性法规中,有一条是根据未成年人的意见创设的--"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得张榜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 此次上海市立法机关在制订这部与未成年人直接相关的法律文件时,决定打破赁例首次邀请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升青少年素质教育,保护青少年的隐私,于3月1日开始施行新的《天津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行或者变相举行与入学挂钩的选拔考试或者测试;不得张榜公布未成年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  相似文献   

8.
管理资讯     
升学率和学校考核“脱钩”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不得把升学率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指标。这是上海首次以地方立法的形式,确保升学率和学校考核“脱钩”。将升学率与学校水平高下相挂钩曾是教育系统的“惯例”。高升学率意味着学校可以拥有更好的名声、更优质的生源、更多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资源倾斜,这些都曾引发各所学校对学生层层加码,以“题海战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在新通过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除了取消学校考核中的升学率指标外,“减负”的内容还包括:不得张榜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不得推销或…  相似文献   

9.
《教师博览》2008,(3):19-19
为了提升青少年素质教育.保护青少年的隐私.于3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的《天津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行或者变相举行与入学挂钩的选拔考试或者测试:不得张榜公布未成年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不得推销或者变相推销练习册、习题集等教学辅助材料;不得组织未成年学生参加与教育无关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2009年3月,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公布了《湖北省未成年人保护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有一条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举行或者变相举行与入学挂钩的选拔考试;不得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不得张榜公布成绩。  相似文献   

11.
早在一九八二年一月,教育部在《关于当前中小学教育几个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从全国到地方坚决不搞高校、中学招生考试的名次排队,不得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要按升学率高低作为评定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更不要据此对学校和教师进行奖惩。”“坚决把学校和学生从频繁的考试中解放出来。除了招生和毕业考试外,教育部门不得搞统考、统测、学校只进行期中、期末考试。”此后,在中央或我省召开的有关教育工作会议上,每次总要提及如何解  相似文献   

12.
信息总汇     
2004年10月,兰州市教育局出台了一项新规定,学校对违纪违规学生进行处分要听取当事学生的意见,如果学生对于学校的处分不满可以要求听证,自我申辩。 2004年11月25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得张榜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  相似文献   

13.
季明 《教育文汇》2005,(2):13-15
正在审议中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草案)》规定:“教师不得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此次是《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草案)》的二审,极有可能在下次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三审后交付表决。  相似文献   

14.
刘道可 《班主任》2006,(8):42-43
2005年10月19日,上海市第12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对《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草案)》修改稿进行了审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动是在草案中增加了"教师不得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1994年11月10日,国家教委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意见》中曾明确规定:“学校、教师不得按学生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张榜公布。”因此,对于学生考试成绩的处理方法,在不张榜的前提下,学校采取的做法是:有的教师把成绩公布出来,让全班同学都知道;有的教师让学生们只知道自己的成绩。模糊了成绩的名次。对此,教师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教师觉得成绩还是应该公布.公布了成绩,就少了一一解答家长疑问的麻烦;也有的教师认为,是否公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学生和家长都要知道成绩及名次,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整体状况。  相似文献   

16.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中小学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歧视学生的现象。这种“教育歧视”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名次歧视每次考试,特别是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试后,不少学校总要列出班名次、校名次,张榜公布,榜上最后几名有时还要用红笔勾上“红椅子”以示垫...  相似文献   

17.
1994年11月10日,国家教委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意见》中曾明确规定:“学校、教师不得按学生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张榜公布。”因此,对于学生考试成绩的处理方法,在不张榜的前提下,学校采取的做法是:有的教师把成绩公布出来,让全班同学都知道;有的教师让学生们只知道自己的成绩,模糊了成绩的名次。对此,教师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教师觉得成绩还是应该公布,公布了成绩,就少了一一解答家长疑问的麻烦;也有的教师认为,是否公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学生和家长都要知道成绩及名次,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整体状况。现在,教师对这个敏感的问题怎样看、怎样做的呢?为此,我们在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召开了一次骨干教师座谈会,在教师们畅所欲言后,我们达成了共识:“不能只是我们老师的声音,还需认真听一听学生们的看法。”这样,就又有了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与学生的一场讨论。  相似文献   

18.
教育短波     
和平区采取坚决措施,进一步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日前,和平区教育局召开“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动员大会,并决定采取措施:一、学生成绩以平时考查为主,考核内容不得超出教学大纲、教材要求。凡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教师,不得评为先进教师。学校不得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张榜公布。二、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学校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毕业班不得提前结束授课,更不得提前结束或停止音乐、体  相似文献   

19.
如今,上海市中小学规定“不得张榜公布学生成绩名次”,广州市学校规定“学生作业不打叉,改画方框”等。对教育界的这些做法,应该怎么看?我想,我们还是应该就事论事。“打叉”就是表示错误,并无他意。但是,我们怎么把“打叉”联想成对学生的不尊重?这是有机联系还是牵强附会?其实“,打叉”也好,“画方框”也好,都是以符号表示答案不正确,这又有什么不同?就算张榜公布学生成绩、学生作业“打叉”会令学生产生挫折感、失败感,这也是正常和有必要的。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作为学生,对于不如意事,也是无法逃避的,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  相似文献   

20.
从一些地方法规规定不得张榜公布义务教育阶段未成年学生的成绩、名次到呼吁中小学停评"三好学生",两者都是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考虑的,但笔者不赞同这些做法.原来的两种做法本身不会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关键在于人们如何时待张榜公布义务教育阶段未成年学生的成绩、名次和评选"三好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