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去行政化改革背景下,完善高校办学自主权法律制度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高等教育法》是保障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基本法律形式,其对高校办学自主权法律制度进行了主要规定,但相关立法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保护高校办学自主权和促进其有效落实,推进高校去行政化改革,《高等教育法》应确立控制政府权力和保护高校权利的法治理念,明确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法律性质,完善办学自主权保护和约束制度,完善政府办学干预权控制制度和构建保障社会中介参与办学制度。  相似文献   

2.
在去行政化改革背景下,完善高校办学自主权制度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高等教育法》就高校办学自主权制度进行了基本规范,但相关立法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落实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促进高校去行政化改革,《高等教育法》应以高校自治与政府干预平衡、权力法治、办学民主基本原则为指导,确立控制政府权力和保护高校权利的法治理念,完善办学自主权保护和约束立法,完善政府办学干预权控制立法和制定保障社会中介参与办学立法规范.  相似文献   

3.
关于政府与公立高职院校关系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政府与公立高职院校关系是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重大问题.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发现,政府与公立高职院校关系存在若干突出缺失:政府对高职院校重视不够,不能公平地对待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政府对高职院校投入严重不足,而且被认为是政府的最大失职;政府干预高职院校过多,政府和高职院校各自权责不清,需迫切转变政府职能;没有能落实高职院校的法人地位,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不充分.以问卷调查结论为主要依据,提出重构政府与公立高职院校关系的设想:深刻认识高职教育发展战略地位,增强高职教育管理改革紧迫感;政府要切实履行举办高职教育责任,多渠道加大对高职教育投入;政府要减少对高职院校的干预,推动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管理;认识到高职院校法人地位的重要性,真正赋予高职院校法人地位.  相似文献   

4.
高校行政化使高校成为政府的附属机构,严重束缚了高校的办学活力。实现高校去行政化需要转变政府职能,重新定位政府与高校的关系,还高校独立主体地位。适用行政合同理论处理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是可行的。引入行政合同理论处理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有助于实现政府对高校管理模式的转变,突出高校的独立主体地位。应通过政府与高校订立行政合同充分保障高校办学自主权,使高校摆脱政府的束缚,从而逐步实现高校的去行政化。  相似文献   

5.
强化高校章程对政府举办者权义的规制,对促进良性互动政校关系建立,推进高校办学自主权落实与扩大,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十分重要.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政府举办者权义章程规制有着内在的互动关系.从章程文本实证分析来看,虽然部分公立高校章程对政府举办者权义关系规制,但规制普遍存在行政化倾向明显、权利义务内容不完整、争议解决机制缺位、法律责任机制缺失等问题.我国公立高校章程应以促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基本目标,采取有效对策完善文本规定,以完善政府举办者权义章程规制,夯实和谐政校关系建设制度保障,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6.
由于市场经济下我国高等教育政府管理中存在政府角色的相对模糊性,政府管理的法制化程度还不够完善,政府拨款方式存在局限性,高校并无真正的办学自主权等问题,因此,为了加强和完善市场经济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政府管理,必须理顺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明确高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加强政府的经济资助,确立有效的高等教育法律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7.
近30多年来,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改革陷入“政府放权不放心、高校要权又怕权”的两难境地,且集中统一的授权方式也存在逻辑偏差。通过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特性分析,提出未来高校办学自主权改革重心应在提升高校办学自主能力,其构成要素包括自主意识、制度系统性和制度正义性等三个方面,并指出高校办学自主权 “落实”与“扩大”的可能选择:在遵从历史和现实的前提下,“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关键在政府和高校对执行原则理解的一致性,以协议方式“扩大”授权,重点在事前对高校办学自主能力的评估,着力培养高校的自主能力。  相似文献   

8.
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与内涵式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不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还具有外在的矛盾性。内在统一性主要体现为:办学自主权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原始动力,内涵式发展是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有效载体;外在矛盾性主要体现为: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与政府主导和掌控的办学自主权之间的矛盾,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与高校要求的办学自主权之间的矛盾。实现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与内涵式发展的良性互动,需要处理好学术与行政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动态与静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章程是衔接大学内外的桥梁,它将国家法律法规转化为校内自治规范,是实现高校自主办学的基本依据。章程在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过程中具有独特作用,没有章程,就没有高校办学自主权。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落实难的原因主要是当前人们对高校办学自主权认识存在误区和高校自主办学能力建设不足。高校办学自主权是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统一,具有相对性和层次性,是大学体现个性、彰显特色的原动力。通过大学章程厘清政府干预与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边界,赋予大学章程法律效力,转变政府职能,确立高校独立法人地位,建立科学完善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是高校办学自主权落实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作为改革探索的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设置中,应以保障办学自主权价值导向为首要原则,同时,还应坚持其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性原则、组织结构的合理有效原则、机构运行的参与原则和公开原则。通过五个原则层层推进、相辅相成的体系设置,使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既能较好实现政府对高校设定的政策目标,又能有效防止行政化对高校自主办学的不当影响。  相似文献   

11.
教育治理,"治"的是权力,"理"的是关系。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改变,高职院校的内部关系呈现复杂性、混沌性、挑战性、失衡性和不适应性。高职院校外部关系的关键即为与政府的关系,院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实为鱼和水的关系,院校与企业、行业组织之间的关系是战略伙伴关系。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的要素,即院校运行和决策的系列制度安排和权力层级构造,均是围绕着治理主体(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而重构。由于利益相关者多元参与,高职院校治理体系须在法治、共治、善治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又因为职教环境不断发展变化,治理体系的构建体现区域性、开放性、跨界性、系统性、共赢性的特征。"三治"和"五性"的实现,需要依靠有效公平的制度规范、运作有序的权力机构和良好协商的沟通平台。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得以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具有行政色彩的职教集团作为民事主体在法人制度上具有跨“行政法”与“民法”的双界性,这是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症结所在。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现实困境突出表现在法律缺失、政府管制以及院校失位等三个方面。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实现,需“明确职教集团具备独立的法人主体资格,界定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边界;变革政府管理职能,解除职教集团对政府评估权威的路径依赖;建立健全职教集团内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依法进行职教集团章程建设”等。  相似文献   

13.
民办高校进入分类管理过渡期后,举办者频繁变更的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立足民办高校举办者的现实基础与办学动机,从举办者办学和政府规制两个视角分析了变更问题的特征、诱因及影响,阐明民办高校举办者变更的缘由大多是“学校控制权私利”问题。当前推进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建立“举办者变更规程、强化协同监管和发挥属地治理”的新机制,不断规范民办高校举办者变更工作,是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高校自身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首要障碍和难解问题是机制建设。同时,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及社会组织的协同努力,而多元参与恰恰是教育治理的显性特征。从现代教育治理理论视角出发,基于“政策支撑机制—内部建设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分析框架,从夯实外部支撑服务、提升高校治理能力、汇聚社会潜在能量等三大方面阐述信息化推进机制。  相似文献   

15.
荷兰高等教育管理及质量保障经过了持续完善的改革过程,政府建立认证制度并发挥重要引导作用,保证高校充分享有自治权,促使评估机构走向市场化,建立并完善日趋严格的评估制度,保证外部保障体系和内部保障体系相协调,政府、高校、市场和社会建立一种平等、互动、协商的治理制度。我国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政府应保持"掌舵者"的角色,树立多样化质量观,兼顾对教学与研究的评估,注重高校的分类分层评估,培育独立性的评估中介机构,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完备的大学治理体系是提升大学治理有效性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大学治理体系呈现规制化特征,集中体现在政府与大学、大学与院系、学术与行政的治理关系中。造成我国大学治理体系规制化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深刻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的不完善、集体主义文化的过度张扬、大学组织的学术传统不深厚等。基于院校运行的微观维度,新时代推动我国大学治理体系去规制化改革,需要正确认识大学的组织属性,培育学术文化;扩大院系组织自主权力,激发"学术心脏"活力;改革一元化权力运行模式,增强专业权力的影响力,努力探索其变革之道。  相似文献   

17.
大学排名的产生、演化及其治理,有其特定的市场逻辑。出于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公众在大学综合信息占有上的非对称性,这些利益相关者演化为大学排名的首要需求者。当社会过分依赖排名识别高校办学水平信息、政府更多依据排名结果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时,大学排行榜逐步完成了“知识—物品—商品”的属性转变,大学排名也成了既受追捧又受诟病的商品生产,迫使政府和公众在大学排名上做出无奈化决策和模糊化认同,高校在大学排名中予以选择性参与。要求得大学排名由“乱”向“治”的转变,需要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基础上,以市场规律为核心优化大学排名资源配置,统合行业自律和政府引导,实施“排名机构成长专业化”和“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统筹发力。  相似文献   

18.
教授治学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由于文化、历史等多种原因,当前教授治学面临着诸多的现实困境。作为高校“宪章”,大学章程是破解困境的有力“武器”,是教授治学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大学章程要厘清大学与政府关系,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充分尊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为教授治学创造前提条件;要厘清高校内部治理各权力的边界,去行政化,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和谐共舞;要回归学术本位,切实发挥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学术权力,确保教授治学及学术权力的实施有切实的平台和抓手。  相似文献   

19.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重点。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既是保障大学办学自主权的需要,也是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必须以战略性架构来推动。近期的工作重点是构建新型学者共同体实现模式、界定"党委领导、校长负责"的分工机制、剥离非学术型行政岗位负责人的职称头衔、改革大学校长的遴选制度等,以此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