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走进岔河镇中学,你会感受到浓浓的儒家文化的气息,"仁义礼智信"在整个校园里已不仅仅是随处可"见",而是随处可"感"。楼道里悬挂的是老师们亲手烫的画,三层教学楼分别以"君子之楼""仁爱之楼""智慧之楼"为主题。《论语》这部儒家经典,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史记》之《管仲列传》中有一句话:"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教参是这样翻译的:(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完全控制了天下。课本中亦无相关的注释,老师们在讲解此句时基本上皆参照教参的译文。教参将"九""一""匡"分别解释为"多次""完全""控制",笔者觉得这三个词语的解释值得商榷。首先,这句话中的两个数词在句中应做动词。"九"同"纠",含义是"纠集",与"合"意义相近,  相似文献   

3.
正【初识经典】《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在我国儒学经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大学》原为《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宋代程颢、程颐两兄弟从中将其专门抽取出来,编次章句。朱熹为《大学》和《中庸》做了章句,并为《论语》《孟子》做了集注,最后将这四本书编排在一起,成为《四书章句集注》一书。《大学》以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深深地烙印于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心灵。经宋儒标举之后,《大学》逐步成为"四书"之  相似文献   

4.
杂闻罐头     
关键词1:台湾四书本刊讯(小记者杨炎婷)首先,我来考考大家,你们知道"四书"指的是哪四书吗?《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恭喜你,答对了!最近,台湾地  相似文献   

5.
明末高僧蕅益大师,早年诵读儒家经典,后入释门研习佛学,于佛法有成时又撰《四书蕅益解》,以佛释儒。其中的《中庸直指》透显出蕅益对《中庸》一书的独特见解。他以佛教天台宗"性具说"为理论基础,认为"天命之谓性"的"性"兼具善恶,由此而来的"道"有仁与不仁之分,故"修道之谓教"显得格外重要。而修教的法门是"慎独",目的是让"性"中本有的"诚"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6.
“四书”“五经”简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为《诗经》《尚书》《周礼》《易经》《春秋》。《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行事。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  相似文献   

7.
经典诠释是儒家核心价值得以传承的基本形式。《大学》是儒家重要经典,历代诠释者通过对《大学》文本的诠释,表达对社会与时代问题的思索。中国古代的《大学》诠释,存在《礼记》之《大学》与《四书》之《大学》两种路径,代表着不同的学术品格和价值取向。文本承载思想,不同的诠释路径背后是诠释者对经典思想意义体认的不同,表达了自身的看法,丰富了经典的文化意蕴。只有不断赋予经典新义,经典才有生命力,传统才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8.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为死君乎""可谓死君乎"的"死君"之义,大致有晋人杜预和清人王引之两家之说,今人祖述杜王而未得确诂。据《春秋》三传用词体例和《左传》文意推敲,可知"死君"即"死君命",意为"效忠君命"或"效死国君"。"其为死君乎"是"难道算是效忠国君吗?""可谓死君乎"是"可说是效忠国君了吧"。如此训释,文从字顺不致歧解。  相似文献   

9.
1.设题材料来源。湖南卷选做题中文化经典研读的设题材料,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主,其中《论语》是首选,《孟子》次之。“四书”之外,《庄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左传》等文化经典也时有涉及。  相似文献   

10.
许谦是元代“北山学派”的四书学大家,其代表作为《读四书丛说》八卷。该书对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的证成和补充,是研究四书学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1.
飞蓬的性情     
一石 《小学科学》2014,(1):22-22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经典。《论语》中记载孔子在评价《诗经》时曾说过的一句话——"(《诗经》)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说通过读《诗经》,可以多多认识草木鸟兽的名称。因此,我们开设了"诗经里的植物"这个栏目,将为大家图文并茂地介绍在《诗经》中出现过的植物。  相似文献   

12.
《大学章句》是朱熹在《礼记.大学》篇基础上对《大学》进行的修改、校订和解释。朱熹对《大学》的编辑校订奠定了四书学,使得《四书》上升到经的地位。元代仁宗延佑二年(1315年)的"延佑科举"使朱注《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并占据了优势地位,实现了四书学官学地位的制度化。朱熹对《大学》的修订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思维的内敛及道德至上,由此也导致了宋以后中国古代官方教育重心性修养、政治智慧以及为官之道,缺乏开发生产工具和实用技能的偏向。尽管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实学思潮,然而由于传统主流思维的惯性,使中华民族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失去了科技发展的契机与优势。  相似文献   

13.
曲亭马琴史传类读本小说的成熟,和以《三国演义》为最高成就的历史演义小说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三国演义》的忠义主题和经典故事桥段,被直接吸纳进史传读本《南总里见八犬传》的叙事中。在金圣叹、毛宗岗、谢肇浙等小说评点家的影响下,曲亭马琴突破了《三国演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历史叙事模式,将"虚实相伴""真幻结合""因文生事""以文运事"等叙事观念相融合,创造了全新的历史演义类小说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4.
姜淑平 《教师》2011,(15):64-64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也向我们展示了读与理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岭南著名书法家吴顺南五载业余操翰,完成中华传世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的隶书创作,已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语文》一些课文后面插有补白,其中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和《孟子见梁襄王》两篇课文后面补的是明代王夫之的《读四书大全说》卷八和李贽的《四书评》中的几个片段。大家知道,王夫之和李贽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们在给《齐桓晋文之事》和《孟子见梁襄王》作  相似文献   

17.
在《红楼梦》七十一回中,明确提到了贾母的年纪"八旬之庆",而从《红楼梦》三十九回和四十七回中两次间接提及贾母的年龄等语及从清代婚俗制度等方面进行考证,"八旬之庆"实有明显的"谬误",应为"七旬之庆"才符合历史生活原貌。  相似文献   

18.
李美芳 《现代语文》2009,(11):131-133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圣人",《论语》是其思想的结晶,被奉为"经典"。"儒家"是一种学派,不同于西方以"圣经"为依归的基督教等宗教。"儒教"非教,"儒教"之"教"非"宗教"之"教",乃"教化"之"教",同时也具有"政教"之"教"的含义。"征圣"和"宗经"在现代社会仍然不可或缺,同时更应牢牢把握"非教"这一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行宫》是中唐著名诗人元稹的绝句经典,"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不仅包含学界普遍认为的言"宫人幽怨"之情,通过"说玄宗"还可考证出诗人对"安史之乱""兵兴"的痛心,以及渴望唐王朝中兴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20.
在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中,萧祥是符合解放区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一个党员典型,是一个完美的知识分子革命者形象。但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萧祥却远离"浑圆",接近"扁形",呈现出"静""硬""同"的审美特征。"党的代言人"萧祥是"作为一种民族战争、革命战争的文艺形态"延安文学的产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