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立足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评价问题的研究,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社会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在系统分析了世界课程评价理论的历史发展和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评价利弊得失的基础上,力图构建1种新的体育课程评价理念--主体性评价观.  相似文献   

2.
科学主义体育课程观、现代人本主义体育课程观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他们均有其各自鲜明的优点,又表现出片面性.在分析这两种体育课程价值观的利弊之后,阐述了科学人文主义体育课程观,对深化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人文体育观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文体育观的角度审视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认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生的最大转变是从生物体育观转向人文体育观,即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健身性、休闲娱乐性,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休闲的现代健身方法和理念;培养学生主体和创新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身体、心理得到健康发展,能够适应日益多样化、全球化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4.
崔伟 《体育学刊》2007,14(7):76-79
依据后现代主义思想和后现代课程观的基本主张,阐述了在后现代课程语境下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理念的转变:体育课程的目的应聚焦在全人发展上,体育课程内容应体现多元化取向,体育课程实施应注重创造性和重建性,体育课程评价应彰显多元与差异,体育课程决策和管理应走向权利分享。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体育课程改革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分析课程知识研究背景基础上阐明体育课程强有力知识基本问题,提出体育课程强有力知识的呈现方式,为新时代背景下体育课程最有价值的育人知识筛选、组织与评价提供理论指南,并指导学校体育高质量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认为,体育课程强有力知识观是在二元论知识观和一元论知识观基础上形成的,是未来体育知识观的发展方向;体育课程强有力知识是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和默会知识的交叉融合体,是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现实生活意义的智慧,是新时代体育课程中最有价值的知识;彼得·阿诺德提出的运动三维度为体育课程强有力知识体系提供一个整体性的理论框架;体育课程强有力知识除拥有实践价值属性、社会价值属性、文化价值属性等一般知识价值属性外,还具有整合价值属性、智能表现价值属性、个性化学习价值属性;体育课程中的大概念和阈值概念,是体育课程强有力知识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6.
从课程论的角度入手,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进行了基本的剖析,分析了大学体育的真义及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问题,回顾了我国课程改革中几种传统的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并指出其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大学体育改革的建议。研究认为,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化中,大学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必须适应改革的潮流,才能使我国大学体育更加切合学生的需求,才能使大学体育能够自觉地、充分地满足新时期的社会要求。  相似文献   

7.
阳光体育运动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等方法,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实施,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进行探讨.认为:体育课程改革主要是传播新的体育理念、新的体育文化、新的行动方式,能极大地冲击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并使其发生明显变化;运动负荷仍应作为评价体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体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它完成的使命上进行适当减负,才能有效地促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论体育课程目标——评贾齐与解飞厚的课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体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和目标规定及对体育概念的历史考察,指出体育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有修养、有能力、健康明朗、积极向上的人。体育的目标应该具体到"运动技能学习、社会行动学习、认知和反思学习及情意学习"等方面的目标。体育课程建设应当遵循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利用体育课程历史上出现的身体观和育人观的成果,将育人观和运动观相结合,使我国的体育课程建设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9.
国家教委新近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要求体育课建立学科类体育课和活动类体育课相结合的新的课程,即《体育两类课程一体化》体系。从整体课程观、科学体育观出发,将课内技能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统一于学科教学,使这一新型体育课程成为一个包容体育保健理论知识传授、体育技能技术教学和各种体育活动内容的综合性的课程。这一改革无疑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不仅有利于加强体育  相似文献   

10.
于晓东 《体育世界》2007,(11):111-112
在研究科学人文主义课程观的基础上,对我国体育课程进行了审视,对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体育课程基本理念创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基本理念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创新。体育课程基本理念为: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弘扬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教育思想,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学校体育多元化价值取向,孕育出大体育课程观;重视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形成,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运用内容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归纳法,论述开展体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根基,分析体育心理学课程注重身心的整体观、积极心理的育人观、服务他人的职业观以及实践导向的道德观等育人特证,而且在明确课程的整体特征后,从书本教学、学生经历以及体育精神3方面汲取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研究认为,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课堂表达来推动课程价值转换,知情合一的方式来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创新,精准把握体育专业学生的独特性来因材施教,重新建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来回馈教学,以此来推动体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落地落实,充分发挥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全面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高质量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主义体育课程观、现代人本主义体育课程观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它们均有其各自鲜明的优点,同时又表现出极端的片面性.通过文献资料、理性思辩、访谈调查、人种学等研究方法,在分析这两种体育课程价值的利弊之后,阐述了科学人文主义体育课程观,进而分析了它对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启示,对深化大学生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细谦 《体育学刊》2007,14(4):6-10
从不同层面分析,体育课程实施可分为宏观策略、中观策略和微观策略。从宏观层面看,我国体育课程的实施应该在继续坚持自上而下策略和忠实取向主流地位的基础上,适当发挥其它策略和价值取向的补充作用;从中观层面看,要强调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体能发展与技能提高方面的实际效果,要注重同时发挥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从微观层面看,要关注各地区、各学校课程情境的差异,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5.
体育课程研究的深入发展和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显示,仅抓显性课程体育教育的教学效果不明显,只有显性课程与隐蔽课程的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而个体心理则是两种课程联结的纽带.  相似文献   

16.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张学忠 《体育学刊》2003,10(2):12-15
针对目前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概念不清、体育课程与教学关系不明,将体育课程和教学不同范畴的问题混为一谈的现状,运用现代课程论和体育教学论的基本观点,对体育课程和教学的关系进行论述,从而弄清两的本质和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我国“十五”期间学校体育课程教育的深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材体系的新构想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从体育教育改革基本理念的3大方面——终身体育观、两类课程统一观和育人为本的课程设计观出发,分析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方式,提出体育课程教材体系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体育课程的指导理念是从"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学校体育思想中融合提炼出的,以健康观为基础、以生活观为核心、以文化观为先导的,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活动的基本观点。高校体育课程应当树立文化观、建立生活观、坚持健康观。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问题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思考,并初步形成了这一理念支配下的多种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文章采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我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分析,揭示当前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实施建议,旨在为丰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推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调查研究,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对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在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实施中还存在着对体育与健身课程目标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缺乏深刻的认识,未能突出"身体发展"这一核心目标;对体育与健身课程还缺乏"大课程观"的认识,难以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规定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身体锻炼的因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身体锻炼的效果受到影响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应正确理解体育与健身课程目标和形成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大课程观"等观点,强调在体育与健身课程中要重视学生身体锻炼、合理安排运动量负荷、提倡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吃苦精神的培养以及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