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文学是美好的。有人曾这样形容文学:有一种东西,不是太阳,但能闪闪发光;不是煤炭,但能熊熊燃烧;不是鲜花,但能散发芬芳;不是粮食,但能充实肚腹;不是春雨,但能滋润人的心田;不是瑞雪,但能带来丰收;不是石油,但能提供能量;不是歌舞,但能催人泪下。她,就是文学。文学写作,能给读者和作者本人带来愉悦。写作来源于生活。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梦"全面开花的时代,作为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炎  相似文献   

2.
文学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至今仍在持续争论的话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文学太丰富而又太独特了。比如,它可以表达人生观价值观,但不是政治宣言;可以针砭丑恶歌颂美好,但不是道德标准;可以记录历史反映现实,但不是实打实的教科书;可以挽救失落编织梦想,但决不是安眠药。而歌德又是如何看待文学的呢?《少年维特》,用"爱"打造"震撼";《浮士德》,则是童话般的哲学。歌德的做法表明:文学是不同于任何学科的别一种系列,它于诙谐中寓庄严,戏谑中寓神圣,"文学哲学"不等于"经院哲学"。  相似文献   

3.
名人谈写作     
作家可以写很多失望、自身的不理解和很多疑问,但最终文学还是应该给精神带来一些温暖的东西。文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审判,而是为了提升人的灵魂。——铁凝[中国]我们俄罗斯有一句谚语:悲观的人能从白兰地里闻出臭虫的味道,而乐观的人能从臭虫里闻出白兰地的味道。我就属于后者,作家不能选择时代,他就不能抱怨时代,他应当学会在自己的时代里怎样生活。  相似文献   

4.
就历史和流传的作品而论,中国称得上是一个“文学大国”,但我们并没有解决好文学的“质量”问题,而且逐渐断裂了千年的文化传统。换句话说,文学是智慧而不是知识,是体验而不是技巧,文学主要解决的,不是文字组合的能力,而是语言感觉的能力。误入歧途的语言教学方法使学子们满怀热忱而来,浑浑噩噩而去,难怪他们像无数普通人一样疑惑:文学究竟有什么用?这一问确实能够让人们犯难。勉强答之,鲜有令人满意的。现在,至少有一点可以明确,文学能治疗心病,提升一个人的精神。但前提是,学习它的时候没有野心。这里所说的“野心”,当然是指功利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短信文学的出现带来了人们对其名分喋喋不休的争论,但重要的不是鲁莽地棒喝与鼓吹,而是在廓清纠缠的基础上,对其内涵进行科学的可能的厘定,并在厘定的基础上,确立我们的批判立场。  相似文献   

6.
文学地理学应该以文学为本位,学科归属上属于文学而非地理学。文学地理学不但会改变既有的文学研究格局,还会为文学研究带来全新的契机和广阔的前景,其作为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的学科意义十分有限。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定位是成为与文学史并列的二级学科,而不是中国文学史的次生学科或附属学科,更不是中国文学史的附庸。文学地理学既是文学理论的一种新形态,也是一系列文学研究方法和批评方法的总和,它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应该并重。  相似文献   

7.
人的声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但不是具备了发音器官就能发出美的声音。音韵美是后天开发培训出来的,美的音韵会给人类带来各种各样的享受,使生活变得更加甜美,更有朝气。培训音韵美的直接途径是学校教育,而语文教学以它的情感性和文学性,对音韵美的培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周立波的文学典型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关于典型人物的涵义,他主张最普遍的共性和最特征的个性的高度统一;在典型人物的性格方面,他认为不是单纯的而具有复杂性;典型人物的诞生,不是现成的,是艺术家创造的。他的文学典型观属辩证唯物主义的文艺美学体系。但对产生文学典型中艺术家的审美情感作用有所忽略;在典型人物的创作方法上,对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则有误解、偏废。  相似文献   

9.
李贽作为一名思想家,其提出的"童心说"是对宋明理学的一种反动。虽然李贽并不是文学家,但在他看来,"童心说"对于文学亦有莫大的启示。从本体论来说,童心是文学的本体;从价值论来说,自适与教化是文学的价值;从发展论来说,文学要革新。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的网络媒介打破了传统纸质媒介的强盛神话,将文学带入了新的场景;文学也依靠自身的底蕴为媒介的强盛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但媒介为文学带来的不止有表面的兴盛,更有外强中干的式微,或许网络对文学的改造将只会让文学获得揠苗助长的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11.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人们对其认识和理解有着诸多差异。我们所说的报告文学,是用文学的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其内容是新闻事实;其形式是文学手法。但又不是纯粹的文学,而是新闻与文学有机结合所孕育成的一个“宠儿”。  相似文献   

12.
李娜 《课外生活》2008,(11):20-21
<正>小学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而三年级的习作既不是成人的写作,更不是文学的创作,而是一种书面的表达练习,只要求我们小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就行了。  相似文献   

13.
语文的人文性可以促进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但高考让我们忽略了太多语文课带来的文学、艺术的熏陶。考试只是竞争的一种方式,如果我们培养出能考高分的学生,只是教育的部分成功;只有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才是成功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给人们建构起一个个全新的活动空间,网络文学给我们带来的并不是一种新的文学形态,事实上,它只是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承载、传播文学文本的新媒介。面对不断功利化的世界,文学在提供超越现实的想象空间时,要遵循严格的标准,应该坚守自己的底线,应该坚守文学的内涵,应该考虑社会影响,完全用市场标准取代了文学标准是不可以的,应注意作家正在被市场与消费的黑洞所吞噬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中的语文课程应是语言(汉语)教育和文学教育的复合,二者各有独当之任,既不能相互混杂,也不能相互取代。我们长期缺乏语文课程的复合性意识,带来了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一系列问题,语文教学成了既不是语言教育也不是文学教育的两不是、两不像课程,以致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分治”是一种方案,当然,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台湾戒严时期,两岸文学处于"老死不相往来"的隔绝状态。政治的解严,带来文学的解严,同时也给两岸文学的僵持关系松绑。政党轮替则使两岸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但仍保持了发展的趋势。两岸民间的文学交流,应相互信任,降低敌意;应坚持沟通、对话;应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应分而不离,合而不并。  相似文献   

17.
关于家的文学叙事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随之发生认识层面和情感态度上的变化,但家的二重性始终存在着。西海固文学中对家的叙写与五四以来的乡土文学及后来的寻根文学有所不同,既不是决绝的叛逆逃离也不是单纯的依恋,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艰难。由于对乡土乡村的体验和观察更生动更深入,能平等真实地反映和体知乡村的困难困境,所以很好地揭示了“家”的二重性,凸显了对底层民众生存苦难的深切关怀和守望之心。  相似文献   

18.
议论文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文学形式几乎占据了所有考卷的半壁江山,但并不是所有的议论文都能做到言之有据,那么到底如何去找寻论据呢?  相似文献   

19.
各种文化力量通过话语建构人的身份,人因此被割裂为各种身份,但人在被建构 的同时也是能建构的,人能建构的是人格,愿意建构的是理想文化人格.文化诗学重视文学 话语与人的生存的相互建构,文学话语对人建构的不是身份而是人格,散文话语与理想文化 人格是一种相互建构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文学的存在有了最充分的理由,因此,只要存在着身份与人格的张力,文学就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20.
我不是什么超级美女,也不是什么带翅膀的天使,但我是一个能给身边的人带来欢声笑语的可爱娃娃。尽管我许美美是一个普通的女孩,但是我有我的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