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宗璞的散文《废墟的召唤》,评论者多认为采用了缘景生情、融情于景的手法,并认为“情”是感叹废墟是“一段凝固的历史”,就不再往下分析。那么,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指的是什么?即“情”为何物呢?我认为,作者再次面对废墟(即圆明园)时,想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而发表感叹,废墟即自我。文学是人学,散文最接近作者的个性,宗璞说过“小说是全知的,……散文是一知的,多在描述自身的感受”,了解作家的经历是解读作品的最好办法。宗璞于1956年发表了成名作《红豆》,这是一部爱情小说,引起读者的注意,也引起大家的争论,最后挨批。当时的《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2.
废墟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荒凉的地方。这是词典中的注释。平面而呆板。现实中的废墟又何止仅仅于此?时间用废墟体现着它的无情;自然用废墟张扬着它的强大;人类用废墟祭奠着它的思叹。废墟,是时间与空间的交错点,而碰撞出的火花则凝固成一段历史,这所有的一切,早已超越了物质的范畴,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废墟昭示着过去,是残缺的、沉默的,充满了沧桑感。面对古罗马竞技场,我领悟了悲壮;面对楼兰古道,我知晓了神秘;面对圆明园,我体味了屈辱。诚然,这堆废墙败瓦远远无法媲美于完美,但是,就某种程度而言,它们…  相似文献   

3.
罗马既是古代民主政治的典范城堡,也是古代建筑艺术的荟萃之地,游览这一欧洲化名城,目光可投、心力可注颇多,作却聚焦于废墟,发思古之幽情,抒叹今之感慨。“真没有想到,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开篇即点题,不劳辞费,悬念便速制而成。第二段,作先用五分之四的篇幅把我们带进想象中的繁华非凡的罗马城,正当读沉浸在罗马城的华美富赡中时,一个“然而”让我们的情绪“跌落”下来。作“失望”之余“眼睛顿然一亮”,于第三段又将我们带进.了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之中,于是,历史在这里回放,野蛮和血腥在这里重演,作在沉思,也启发读沉思——明的建筑下叠印着践踏明的历史履痕。这里面贮存着人类智慧与道德的二律背反,深蕴着人性完善和历史进步的殷殷期许。  相似文献   

4.
刘恬 《湖南教育》2006,(4):42-42
语文课本精选的课文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丰富的感情世界。这里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阳刚之气,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阴柔之态,有“人生如梦”的感叹,有“执手相看泪眼”的悲情。即使是议论文、说明文也饱含着作者的情。同样,作为读者——深入学习作品的学生,“观文”也必须入情,不“入情”何以理解课文?因此,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情”字。  相似文献   

5.
语段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段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品味和发掘段的情感因素,做到“以作者之情作为自己之情,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真正发挥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之功效。那么,如何发掘语段的情感因素进行教学呢?一、从词句中发掘,品味情感因素1.剖析词句的细腻性。即通过品味作者准确的遣词、独到的刻划,引发出蕴含的情感。如《师生情》中的“他们踮着脚,透过门上的玻璃,争着向屋里看”。教学时,引导学生掂一掂“踮、透过、争着”这几个词的分量,细细加以品味,就能把句子中蕴含的“同学们对老师的…  相似文献   

6.
罗马既是古代民主政治的典范,也是古代建筑艺术的荟萃之地,游览这一欧洲化名城,目光可投、心力可注多多,作却聚焦于废墟——“真没有想到,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开篇点题,不劳辞费,悬念已成。第2段,先用五分之四的篇幅把读带进想象中繁华非凡的罗马城,当读沉浸在罗马城的华美富赡中时,一个“然而”让读的情绪“跌落”下来。“失望”之余,“眼睛顿然一亮”,第3段又将读带进到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之中,于是,历史在这里回放,野蛮和血腥在这里重演,作在沉思,也启发读沉思,明的建筑下却叠印着践踏明的历史履痕。这里面贮存着人类智慧与道德的二律背反,深蕴着人性完善和历史进步的殷殷期许。  相似文献   

7.
冯梦龙提出的“立情教”就是要创立一种以情为教义的宗教,他所说的情有三层含义,即男女之情、人类的各种情感以及天地万物生成的本源和联系的纽带。冯梦龙论学亦重情,认为学是真性情的表现,这一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并对冯梦龙的学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何为情智语文? 何为情智语文?这是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先说说对“情”与“智”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汉字是华夏文明的根,是数千年历史文化的载体,博大精深,底蕴深厚。每一个汉字都演绎着一段动人的故事,书写着时代的变迁,记录着历史的进步,凝聚着炎黄儿女的非凡智慧。难怪作者乔传藻不禁感叹:“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有生命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根据最近发表的一项调查,教育居然已成几大“腐败重地”之一。感叹之余,更多的是深思:难道中国的校长、教师真的都腐败了吗?为什么教育给社会造成这样的印象呢?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一种现象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时,就应该从社会本身和普遍性的制度上找原因。教育成为“腐败重地”的确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11.
翠鸟,还是不捉的好刘宗武《翠鸟》是一篇很美的课文,如果它的最后一段不写“真想捉”翠鸟的话,就更完美了。《翠鸟》分三部分。课后习题提示,本文是写“我们”“喜爱”翠鸟的。前两部分分别写了翠鸟的美丽和敏捷,“喜爱”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第三部分即最后一段却紧...  相似文献   

12.
读高中的女儿给我看她正在读的一部美国历史教科书。她感叹说,这美国人写自己的历史有意思,越是他们丢脸的事儿写得越细,比如歧视黑人那一段儿,还有大萧条啊,虐待华工啊,麦卡锡啊,真是历历如绘,读了半天,也没找着几段说他们“伟大成就”的。哦?美国人这一招狠啊,家丑扬给下一代,那是为了警醒后人,绝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1999年高考历史第38题是材料解析题(共11分),考查有关文艺复兴的历史知识。从能力要求看,考查的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对该材料处理的能力,能力要求适中。江苏省高考阅卷点历史学科组在阅卷前的试题分析时,大都认为第三问的回答容易失分(第三问是“材料四与前三条材料中的哪一条有矛盾?表现在何处?),而从答卷的实际情况来看,失分多在第一问,即“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已经湮没的事物’指的是什么?”答案应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而绝大部分考生的回答则是“人性”、“真理”、“古代优秀传统及思想”等等(见下表…  相似文献   

14.
农村成教     
成教校长的“一二三四”乡镇成教校长应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呢?我认为要做到“一二三四”。要有“一情”。即忠于成教的“热情”。常言道“重视不重视,关键在认识;认识深与浅,体现在情感”。一个人对待某种事物态度如何,投入多少,取决于两点:一是看他的兴趣,这是自...  相似文献   

15.
关于陆机的“诗缘情”说,历史上颇多争议。本文就此问题做一番考察和辨析,认为“诗缘情”和“诗言志”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从某种意义上是可以融合的,陆机的“诗缘情”说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原创性价值。  相似文献   

16.
《贵州教育》2013,(10):40-42
《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是山东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齐健老师写的一篇文章。该文章首先从我国某地重点中学的一份问卷调查材料入手,直面我国的历史课常教学现实,认为我们的历史课堂缺失“人”、“情”、“魂”。  相似文献   

17.
“情”是“实情”吗?甘肃穆玉平《曹刿论战》一文中有“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语,课本注:“情,实情。”照此说来,这句话就该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明察。弄清楚案子的实情,但一定要按实情办理。”这样翻译岂不是前后矛盾了吗?既然不能弄清楚...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从方法论的角度,我认为应该做到:“切中学情,顺学而行。”“切”的原始意义来自中医的“望、闻、问、切”,即“把脉”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情”,可谓诗的气脉。没有了“情”,诗的气数也就尽了。泱泱华夏的诗歌历史,就是盛开“情”之花的历史。因此,把准诗的“情”脉,也就成了阅读鉴赏古舆涛歌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把准诗的“情”脉呢?  相似文献   

20.
王培远 《山东教育》2001,(17):23-25
20世纪的最后20年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是一段难以评说的历史:它在“文革”废墟上重建了语文教育,却又将其全面异化;它粗暴地摧残语文教育的生机,却又孕育了一场真正的变革,闪现出新的曙光。人们还记得,80年代初,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呼唤下,语文教改曾一度呈现百花齐放、群星闪烁的局面,走在了各学科前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