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口数是指一个家庭、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人口总数,人丁数一般指“载入户册、负有赋役义务的男性劳动者“的数量。人丁数不是人口数,甚至也不是全部成年男子数(隐瞒不报的现象很多)。人口数和人丁数之间的比例关系叫“口丁比“,一般在4~5之间,计算公式为:人丁数×口丁比=人口数。清朝前期的口丁比一般为4。  相似文献   

2.
冯一下 《历史学习》2003,(12):17-17
人教社2003年版高中《中国古代史》第130页注②“康熙五十年人丁数为2462万。”我们是否可以据此说这一年我国人口数为2462万呢?回答很明确:不能。因为,据人口史学家们推算,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我国人口数远多于人丁数,是2462万的数倍。由此可知,人口数和人丁数是两个涵义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人口数是指一个家庭、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人口的总数,计算时应把男女老幼都包括进去。人丁数一般是指“载入户册、负有赋役义务的男性劳动者”的数量。载入户册的人丁数不是人口数,甚至也不是全部成年男子数。(参见赵文林、谢淑君著《中国人…  相似文献   

3.
宋代人口统计原则,因史无确载歧见迭出。通过对有关史料及主要观点的考察分析,就可发现宋代人口统计在通常情况下只计男子,不计女口。宋代人口统计上的“口数”一般都是“丁数”。只有在边疆少数仍行均田制地区和赈灾等非常情况下,人口统计上的“口数”才是包括男女老幼在内的真实人口数。所以宋代人口统计上的“口户比”一般应作为“丁户比”,宋代口户比偏低这一令人费解的现象从而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近年出土的木牍资料,为我们揭示了汉代郡、县、乡三级《户口簿》的基本内容。但三例《户口簿》在格式与内容上存在不少差异。《二年西乡户口簿》在记载西乡户、口数量的同时,还记载了大男、小男、大女、小女的人口数。纪庄木牍《户口簿》记载了东阳县及其所辖6个乡的户、口数量。《乐浪郡初元四年县别户口集簿》记载了乐浪郡及其所属25县的户数、口数的情况。但纪庄木牍《户口簿》和《乐浪郡初元四年县别户口集簿》都没有人员的分类记载。《户口簿》只是上计簿中众多人口数据来源的簿籍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学历史教学》2022年第9期中,倪妍老师对宋代主户和客户的数量变化做了精彩的教学设计[1],但此教学设计还是有些问题待解决。新教材对宋代户籍制度是这样叙述的:“宋朝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北宋初,客户占总人口的40%,到1072年,客户所占比例下降到30%,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所占比例也就相应上升了。”[2]针对这段材料,学生们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宋代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大量主户失去土地变成客户,客户的数量应该是上升的。  相似文献   

6.
《宋代户口》稽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地主经济大发展的时期,为适应土地私有制,征调赋役从历代以“人丁为本”过渡到以“资产为准”,户籍制度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但宋代史籍对处于这一重大变革时期的户籍登记原则,却记载过于简略与含混不清,使历来研究宋代人口的学者,很难准确理解宋代户口记录数字的严格含义;问时,宋代大土地所有者为逃避或减轻赋  相似文献   

7.
笔者挖掘和利用清代喀喇沁左、右、中三旗扎萨克衙门蒙古文档案,详细考证了清代不同时期喀喇沁三旗苏木数目,认为清代蒙旗苏木以旗内定额丁数为基准,苏木数目随着旗内蒙古族人口和定额丁数的变化而增减。清中叶以来旗内定额丁数的减少对当时的苏木制度带来冲击和破坏作用。这对了解清代蒙旗基本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历代兵制》共八卷,宋陈傅良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是书上溯成周乡遂之法及春秋秦汉唐以来历代兵制之得失,于宋代言之尤祥。……盖傅良当南宋之时,目睹主弱兵骄之害,故著为是书。追言致弊之本,可谓切于时务者矣”。此书当系陈氏亲撰无疑。然事实并非如此。南宋建炎末,王铚奉旨编修《祖宗兵制》,高宗赵构赐其书名曰《枢庭备检》。王铚自云:”谨列自建国已来兵制沿革,与夫祖宗御戎备边,又请军兴废所因”。是书凡二百卷,乃藏于枢密院。其子王明德在他的《挥尘录》中不仅记述了此事,还完整保存了该书一篇自序。然由于《宋史·艺文志》不载,故到元时已失传。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了北宋的最高垦田数和亩产,推算北宋人口1亿时,人均粮食可达947市斤,以此论证了北宋人口突破1亿的可能性和客观现实性。为有助于了解北宋人口1亿时的分布情况,则以宋代的户数作为人口参据,按每户平均五口人计算,试列了北宋的人口区划表,并探索北宋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历代书法理论家有很多论述都涉及"书外功"。如唐张怀瓘《书议》:"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明王绂《书画传习录》:"要得腹中有百十卷书,俾落笔免尘俗耳。"清杨守敬《学书迩言》:"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简经纶《书法漫谈》:"盖字本为文人之末技,而书字之本,在能书外求之,乃称上乘。"综观历代书法名家,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宋代苏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