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5 毫秒
1.
她是中国内地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电视直播CALLIN节目;她在开播的第一年就和当时红遍全国的《实话实说》一起被评为中国电视十佳谈话节目。她,就是齐鲁电视台的《开讲天下》(原名《齐鲁开讲》)。  相似文献   

2.
肖黎明 《新闻世界》2004,(12):22-25
打假护牌《法制日报》在行动……您听说过《中国法制报》吗?您知道她和《法制日报》有何关联吗?如果您是《法制日报》的老读,您会毫不犹豫地说,《中国法制报》不就是《法制日报》的前身嘛。的确如此。熟悉《法制日报》的老读都知道,1980年8月1日,《法制日报》的前身《中国法制报》正式创刊,彭真同志为《中国法制报》题写了报头。  相似文献   

3.
方汉奇 《青年记者》2005,(12):12-13
《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至今已有103年的历史,是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和崇高声望的报纸。在她的103年的历史当中,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段,影响最大,声誉最隆,是《大公报》报史中的最光辉的一页。周恩来总理在1958年和《大公报》当时的领导人费彝民谈到《大公报》在抗日战争时的表现时,就曾经肯定地说:“她是爱国的”,“她是坚持抗日的”。毛泽东在1941年张季鸾逝世时发给《大公报》的唁电中,也肯定张在《大公报》的言论,“坚持团结抗日,功在国家”。这些都是对《大公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表现的最权威的肯定。  相似文献   

4.
杨春兰  梁茜茜 《传媒》2008,(8):27-29
公元2008年,对中国人来说,是最难忘的一年——举国团结、抗震救灾,上下一心、承办奥运;对《女友》来说,也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是她20岁的生日;对唐文华来说,更是一个不能忘却的年份——伴随着《女友》的成长,她在这里走过了20个春秋。  相似文献   

5.
郁青 《云南档案》2012,(12):20-22
<正>她,是美国传教士之女,几个月大时就随父母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她的大半生都是在中国度过的;她,与中国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孩童时期一直到长大成人、结婚生子,都与农民、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当之无愧的"大地之女";她,因撰写了被誉为"中国农民生活史诗"的长篇小说《大地》三部曲以及传教士父母的传记《异邦客》、《战斗的天使》等作品而  相似文献   

6.
一个安徽女孩,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之后独闯京城,在做了5年报纸记者之后又进军电视圈。她从《半边天》到《今日说法》,再到《讲述》、《纪实十分》、《文明中国》:从编导到主编,再到制片人,如今更是《讲述》、《纪实十分》的总制片人。当年的小女孩已成长为一名成熟的电视人。她.就是CCTV-10的著名制片人——梁红。  相似文献   

7.
张小燕在中国内地并不知名,但在台湾娱乐圈内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她几十年经久不衰。台湾地区的访谈节目《小燕有约》至今还是同类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甚至有消息这样说,做一次《小燕有约》,可以让一个艺人“咸鱼翻身”,不红变红。且看出自大陆的另一个“大姐大”杨澜对她的访谈。  相似文献   

8.
杨丽坤,这个出生在云南思茅磨黑的彝家女,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没有谁能像她那样,只演过两部电影,却在中国数亿观众的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她的辉煌被永远地定格在《五朵金花》和《阿诗玛》的银幕上。  相似文献   

9.
王增如 《传媒》2000,(9):25-26
丁玲离开我们已经13年了,我曾有幸在她身边工作五年。回想她生前的音容笑貌,留给我最深印象的就是她的创新精神。《中国》是丁玲在八十岁这一年创办的大型文学双月刊。《中国》耗尽了丁玲晚年的心血,也鲜明地体现了她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0.
肖静 《出版参考》2009,(23):21-21
“很早以前我就想写一本关于中国古琴的书。上世纪60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书,学中文、学古琴,那两年的经历改变了我的生活。”瑞典作家、汉学家林西莉(塞西莉亚&#183;林德奎斯特)日前在京讲述了她与中国、与古琴的缘分。曾因《汉字王国》而为中国读者所知的她,又在三联书店推出近作《古琴》中文版。  相似文献   

11.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8年度人物评选》,自2008年10月开始启动,评选委员会从全国推荐的24名候选人事迹中,历经三个多月的反复评议,最后综合评定10位感动中国人物。其中韩惠民能够被推荐为候选人并最终入选,正是源自2008年8月24日由笔者采写报道的《谁能34年守候在她病榻前,是已结婚生女的初恋情人》,这篇发表在《姑苏晚报》的长篇通讯。  相似文献   

12.
汤修慧(1890—1986),五四时期著名女报人,也是中国新闻史上不多见的女性报业经营者,后期《京报》社长。她原籍江苏吴县,生于浙江杭州,毕业于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1906年与邵飘萍结婚后开始协助邵飘萍办报。1916年邵飘萍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汤修慧负责所有内勤编辑和发稿事宜。1918年10月5日,《京报》创刊,她负责该报的出版发行等业务,成为邵飘萍事业上的得力助手。1926年4月26日邵飘萍以“宣传赤化”罪名被奉系军阀逮捕杀害,《京报》被迫停刊。汤修慧继承夫志,于两年后恢复《京报》出版。汤…  相似文献   

13.
安娥是中国女作家,写过许多家喻户晓的歌词,如《渔光曲》、《卖报歌》等;史沫特莱是美国女作家,1928年以《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华,1938年活跃于中国红十字部队,任《曼彻斯特卫报》特别通讯员,参加中国进步文化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前往延安,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相似文献   

14.
梁微 《新闻窗》2006,(5):72-73
《中国女报》于1907年1月14曰在上海创刊。百年沧海桑田,中国女性的地位已然从当初的“呼唤觉醒”转变为“世纪关爱”。回望过去,《中国女报》虽不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女性报纸,但她却代表了那个时代妇女觉醒初期第一批女性报纸的办报特色,是诸多女性觉醒呼唤者的精神结晶,也是妇女为自己争取权利的舆论平台,更是19世纪末各类国人办报思想中女性主义部分的总结。  相似文献   

15.
黄素影 《档案天地》2012,(4):4-6,17
黄素影。1919年1月出生,江苏苏州人,原北京电影制片厂优秀演员。建国前曾先后在上海救亡演剧宣传队、中国艺术剧社、中华剧艺社从事演剧活动,演出过《北京人》、《日出》、《雷雨》、《孔雀胆》等名剧。1949年调北影演员剧团。先后在数十部影片中扮演角色。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十八岁走上表演之路,在《吕梁英雄》、《早春二月》、《小兵张嘎》等几十部影片中有过优秀表演。1984年,黄素影从北影退休。而后的她不但没有淡出荧屏。反而出现在更多的作品当中,《卧虎藏龙》、《手机》、《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第一书记》等一部又一部作品,见证了黄素影宝刀不老的实力。她应该是中国还活跃在银幕上的最年长的电影演员。1993年,她因《天伦》获第三届长春电影节最佳女配角;1997年,获第六届学会奖金凤凰奖;2001年,她因《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获得第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2002年获得第六届长春电影节最佳女配角奖.2003年第三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女主角:2009年第十三届“北京放映”终身成就奖。  相似文献   

16.
晓丹 《出版参考》2007,(8S):14-14
7月14日,北京新海君风传媒策划有限公司在北京百万庄图书大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签售活动,该书(《雁阵》的作者是中国著名高级培训师殷源老师,她是中国首位系统揭秘大雁精神的人,从而赢得了中国的鲁塞·康维尔的美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曾在济南南洋读完初中的宁小荷(化名)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她在南洋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是初三时那次罢课。那是2004年冬天,学校突然决定对整个初三年级分快慢班。  相似文献   

18.
“雌雄同体”者的自觉与真相 2007年,《所以》;2011年,《她的城》。时隔4年,池莉才推出新作。4年,对于“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红楼梦》,对于60余年写就的《浮士德》,哪能算长?但对现时代的中国作家而言,一月两月不见自己铅印的名字就抓狂,一年半载不见自己的新作印售就惶惶然,4年,就被称作“蛰伏”了。  相似文献   

19.
背景介绍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因为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开讲《〈论语〉心得》而迅速“红”遍全国。面对于丹的迅速窜红,褒贬不一的评价也接踵而至。追捧者认为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独特的个性视角解读《论语》,她的作品是站立在经典之上的“心灵鸡汤”,她是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中国报纸上广泛报道过一个热门事件,人称“中国茶花女服毒案”。事件的主人公黄白英曾经与现代剧作家田汉相识,田汉给她写过一封题为《给一个“茶花女”的信》的信件,劝她不要仅仅学茶花女表面上的放浪形骸,而没能理解茶花女的“勇气和牺牲精神”。田汉的这封信在现代文学史上时常被视为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在近代中国产生影响的例证。然而黄白英实际上并未读过《茶花女》,她之所以被称为“中国茶花女”,大抵是南国社成员万籁天给她取的名号。虽然如此,这一民国初年的社会热点折射出《茶花女》在近代中国文化和社会中的真实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