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读:整体感知,知晓“窃读”之意。 一读《窃读记》,我发现课文题目很特别,引人深思:“窃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很快深入文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书店,快乐着作者的“快乐”,惧怕着作者的“惧怕”。原来,“窃读”是作者童年读书的一种特殊方式:她常常光顾书店而从不购买书籍,趁老板不注意美美地享受读书...  相似文献   

2.
<正>学习了《窃读记》这篇课文,林海音谈起自己小时候的往事。作者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可是家里很穷,于是每天放学后就去书店偷偷地看书。讲述了窃读时复杂的滋味——很快乐,也很惧怕。读后,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尘封往事。那是去年的一天,我放学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妈妈昨天给我买的《窗边的小豆豆》捧在手里津津有味地看。妈妈见了,对我说:"是不是想让屁股开花啊?我随时  相似文献   

3.
《窃读记》是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小时候,她酷爱读书,却无力购买,只能在书店偷偷地看,是为"窃读"。窃读时,很快乐,也很惧怕,怕被书店老板当作不受欢迎的人赶走。但是,她无法割舍对书籍的迷恋,还是一次次冒着风险走进书店。林海音用别致的笔调讲述童年读书的故事。读着读着,我们的心情也会随着作者的笔墨上下起落。句子的语意曲折,段落的尺水兴波,更有行文的跌宕起伏,让这篇文章的叙述别具魅力。  相似文献   

4.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窃读记》每当我走进灯火通明的一家家书店,总能被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所打动:在静悄悄的书店里,三五成群的孩子或偎依在大人身边,或斜靠在书柜旁,或蹲或坐在洁净的地面上、台阶上,手中捧着  相似文献   

5.
<正>一、说教材《窃读记》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主要讲了"我"酷爱读书,以"我"放学后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达了"我"热爱读书。二、说学情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有较好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初步把握主要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培养他们独立  相似文献   

6.
《窃读记》中的小女孩,在书店里得到了"窃读"的乐趣;《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小女孩,在对长辈的访谈中获得了读书的启示。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有什么故事与大家一起分享呢?  相似文献   

7.
《窃读记》一文以“窃读”为线索,作者从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生动细腻地描写了作者没有钱购买书,躲进书店里如饥似渴地窃读的情形。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六描写”来阅读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8.
<正>《窃读记》是台湾"祖母级"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被收在沪教版六年级上"读书有味"单元中。课文讲述的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小女孩因家贫买不起书而躲在书店内偷偷读书的经历。这是作者自己小时候的一段经历,在文中作者用细腻生动的描写表现儿时对读书的渴求,对知识的热爱。在窃读中作者品尝了人情的冷暖,感受到了被人关心爱护的温暖,使小时候因受屈辱而产生的对人间的仇恨荡然无存。特级教师余映潮认为,在初中学段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九册第1课设计理念把学生放在一个放大的学习情境中,以“窃读”为线索,随着文中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品读描写她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词句,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让学生和文本作者对话,获得和作者大体相同的阅读感受;让学生和文本对话,学习文本语言及基本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之间相互对话,获得新感受新体验。教学过程一、直奔“窃读”,整体感知1.释题知“窃读”。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  相似文献   

10.
《窃读记》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被选入人教版、沪教版等的中学语文教材中。从很多一线教师的教学实录中看,他们或是分析"我"的动作行为构成的外显的窃读形象,或是分析"我"的心理状态、心理活动过程构成的内隐的窃读情感,或是抓住中心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体会作者百般感受,这些是从品味语言角度入手来解读这篇文章的,这对于引导学生更细致、形象地理解"我"的"窃读"无疑是有启发作用的。有解读文章试图对文中"我"的窃读行为进行归类,这也还是停留在品味语言的层面。有学者将选入教材改动后的课文与原作进行比较,这种对比确实可以加深读者对文章的把握,是一种较好的解读路径。还有作者另辟蹊径,从一句之内、一段之内和段落之间的语义曲折和情节波澜角度进行解读,这是从小说文体的情节要素切入的。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梅园中学的董晓莺老师从整体与局部关系出发深入分析并很好地解答了文章开头的倒叙、三条线索交织以及引用诗歌的意义三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文中"我"、店老板和店员三个人物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理解"窃读"。  相似文献   

11.
《窃读记》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记述作者童年因贫困买不起书而只能在书店"窃读"的经历。本文谈了教读《窃读记》的三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窃读记》读着林海音的小说,泪水常常不自觉地涌出来,它们是这样温暖,忽然之间,我们狭小的胸膛感觉到苍穹般的宽广,  相似文献   

13.
施洁红 《江西教育》2006,(14):82-8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九册第1课. 设计理念 把学生放在一个放大的学习情境中,以"窃读"为线索,随着文中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品读描写她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词句,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  相似文献   

14.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同学们,你们感受过这样的滋味吗?”学生唧唧喳喳地议论着,眼里是一种新鲜的、不可思议的神情,但是很遗憾,没有谁答出我所期待的响亮的“有”。  相似文献   

15.
“窃读”大概是我们这些“贫困者”的专利吧。和林海音一样,我也常常到书店里“窃读”。暑假的一天,我又走进了一家书店。哇,好凉爽啊!空调开着,室内的温度非常舒适。想着即将得到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6.
【教材简介】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相似文献   

17.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你一定有不少收获吧?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窃读记》中的小女孩,在书店里得到了"窃读"的乐趣;《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小女孩,在对长辈的访谈中获得了读书的启示。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可以谈你和书的故事,也可以谈你读书的体会。如果你采访了身边爱读书的人,你可以和同学交流采访的经过,谈谈采访的心得体会,再根据采访时做的笔记,整理出采访记录。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更有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我们可以展开一次辩论。  相似文献   

18.
"最是书香能致远",要让学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享受到"我读书我快乐"的滋味,就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如何在班级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呢?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9.
读书趣事     
妈妈带我去书店,一进书店,我就直奔儿童图书区,拿起一本《昆虫记》就坐在地上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一页,两页,我像一只饿狼,贪婪地读着,浑然不知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多钟头了。我有时会潸然泪下,有时也会哈哈大笑,在书的王国中尽情地游览着。时间悄无声息地过去了,我静静地看着书,享受着读书的快乐。妈妈来接我了,我也不为所动。妈妈只好无奈地摇摇头,说:"你这个小鬼头,干脆叫你‘小书虫’好了。"  相似文献   

20.
当语文书一发下来,我便迫不及待地翻了起来。本想随手翻翻,谁知翻到第一课《窃读记》,里面的内容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一口气就看完了,这可真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好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主人公林海音还是小女孩时,因为没钱买书,又不让借书,只好每天到书店"偷偷"读书的故事。书中的很多情节,让人读得津津有味,但文章后面那一句让我印象尤为深刻:"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当时我还不太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