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2 毫秒
1.
施映娥 《考试周刊》2014,(83):16-17
<正>《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非常好的传记文学,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本文仅从传记文学角度谈谈它体现的传记文学艺术风格。一是叙事生动形象,有不少完整而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所写的人物生平经历具有相当的完整性,明显有别于只写人物一事数事﹑突出性格某一方面的报告文学﹑人  相似文献   

2.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书中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事的政治主张,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唐睢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继《左传》之后的一部具有历史价值的书籍,记事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际,其中主要内容是记录战国时代策士的政治活动和游说言辞,其作者已无从查考.《战国策》不仅保存了战国时代的许多富有历史价值的史料,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其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4.
《战国策》中,策士们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和各国诸侯建立起共识域,主要得益于“说”的本领。“说”是其主要公关语言形式,几乎成为一种策士专用文体。战国策士的游说辞令和现代公关语言理论的惊人相似,充分说明了公关活动在我国的悠久历史。  相似文献   

5.
《战国策》主要内容是记述战国时代纵横家策士言论和行动的一部著作,它从特定的角度,特定的视角通过纵横家的活动反映了战国时代所体现出的新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新的思想,也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认识那个时代留下了生动宝贵、丰富多彩的记录。  相似文献   

6.
《左传》和《战国策》均为先秦优秀的历史散文,在记述当时政治、军事、外交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还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有不少人物以能言善辩著称。这也成就了两部著作的共有特点:长于记述行人辞令,记载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谋议论辩的  相似文献   

7.
《战国策》相传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策士们辑录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西汉时由刘向整理修订,并  相似文献   

8.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所纂集的一部历史著作。后经刘向加以整理,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记录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春秋以来,社会动荡,战火连绵,人民渴望解甲息兵。诸侯之强大者,亦想“并天下,凌万乘”...  相似文献   

9.
在纷争不休的战国时代,涌现出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人物群像,尤以《战国策》中集中塑造以苏秦为代表的策士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或合纵,或连横,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异样的言行,也让后人回味千年。本文以《战国策》中的策士为范本,尝试解析其精神风貌,窥看战国时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0.
纵横术揣摩和纵横家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末年,私学兴起,文化下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知识份子阶层——文士,亦称士。战国时期士成了政治舞台上最活跃的人物。战国时代的士,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研究人生价值、思考宇宙本源、探讨治国方略的处士;另一种是以智谋机巧活动于政治外交舞台的策士;战国末年,又出现了一批文学侍从之臣,则是处士与策士之外的另一类士人。处士与策士的活动都离不开游说。孔子周游卫宋陈楚,孟子游于齐梁縢,要靠游说以  相似文献   

11.
一、纵横家诡辩术的反理性、反逻辑色彩战国纵横家,是指以鬼谷、苏秦、张仪等一派为代表的所谓“游士、”“策士”、“谋士”或“游说权谋之徒”。纵横家游说各国诸侯的一整套所谓“奇策”,“异智”、“说辞”、辩术”,其实不过是“纵人饰辩虚辞”,“横人(口监)口利机”(《战国策·楚策》)的纵横诡辩方术。它  相似文献   

12.
韩威 《文教资料》2012,(23):1-3
《战国策》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计策计谋及更深层的思想观念。在动荡不稳的社会环境中,"士"这一阶层逐渐发展起来。各家策士为了改变生活现状在各诸侯国游说献策,这其中个人利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为了自保并且在乱世中获利,一些策士往往采取折中的方法处理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以期获得发展。本文分析了折中观念在《战国策》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战国策》在文学方面成就较高,它不但有纵横的文笔,奔放的气势,而且在叙事的生动,描写的细密,人物的刻画等方面与《国语》,《左传》相比较,也有新的突破。这里谈谈《战国策》在人物塑造方面对《史记》的影响。 《战国策》全书的人物约有六百多个,涉及到战国时期各个阶级、阶层的人物。上至国君、王孙大臣,下至平民百姓。有说客策士,武将谋臣、宠姬嬖臣等。其中有不少鲜明的形象,如深明大义的赵威后,奔走游说的苏秦、张仪,舍命相报的勇土聂政,高行义节的鲁仲连等。通过对他们的言论、活动的描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战国时代生动鲜明的图画。这些人物的百态千姿,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战国策》中的策士凭着自己的智慧,在纵横捭阖的斗争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然而他们的人生却是悲剧性的,这主要是由于策士的依附性、策士的高傲性格、策士游说的艰险、策士间的内耗及悲惨结局使然。  相似文献   

15.
《触龙说赵太后》选自《战国策·赵策》。《战国策》,战国时期各国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全书共三十三篇,汉朝刘向所辑。触龙,人名,赵国的左师(官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群雄争霸,战火绵绵。大动荡、大变革的历史演进时代,为谋臣策士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绝佳机会和条件,涌现了一批口若悬河、雄辩恣肆的纵横家。所在国重,所去国轻。策士游说于各诸侯间,研判时局,陈说利弊,出谋划策,以逞其能。审视《左传》《战国策》,我们深切感受到历史风云的变幻,同时也是学习语言艺术,尤其是论辩艺术的极好范本。  相似文献   

17.
"尚贤",即崇尚贤能。《战国策》中一些篇章展现了一个新兴阶层"纵横家"的群像。纵横家思想也一定程度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思潮。《战国策》一书展示了纵横家们的别样才能,那些活跃于各国朝堂之上的谋臣策士、游说之徒用他们的勇气、智慧强势地影响着诸侯国的兴衰存亡,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尚贤"思想的普遍认可。一些篇章从士阶层立场出发,所提出的不拘一格选贤任能的主张"尊贤""尚贤",可以说是提出了相对完整的关于人才选拔使用的措施与初步理论。  相似文献   

18.
<正>《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此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书中策士对国君的游说或相互之间的论辩大多是现场的。《文心雕龙》将其游说特点总结为“喻巧而理至”[1],本篇不只有现场言论,还有一个重要的序曲“窥镜”,“巧喻”和“至理”的触点和基石均源于“窥镜”。  相似文献   

19.
《蔡泽说范雎功成身退》是《战国策》中极富特色的说辞,是为游说国相,要求取而代之,从中我们能看到战国策士成功的原因:生存环境的宽松,思想倾向的务实,游说手法的有力。  相似文献   

20.
《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声音,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众多策士奔走于诸侯之间,纵横捭阖,令“所在国重,所去国轻”。本文拟从策士进言艺术的三个彼此独立且又相互掣肘的方面,即从思维支撑、内容建构、目标指向三方面阐发,以期有规律地解读《战国策》中有关策士的相关篇章,其中包括《苏秦始将连横》(以下简称《苏》文)、《庄辛说楚王》(以下简称《庄》文)、《冯谖客孟尝君》(以下简称《冯》文)、《鲁仲连义不帝秦》(以下简称《鲁》文)。一、因果推理:论辩的思维支撑《战国策》中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