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清诗异军突起,七绝风骚独领2006年17套高考语文试卷共涉及诗、词、曲20首,其中清诗5首,近代诗1首,唐诗4首,宋诗4首,宋词2首,元曲2首,晋诗1首,元词1首。所选古诗从形式上看主要以七绝为主,14首近体诗中七绝11首,七律2首,五律1首。与前几年相比,可以明显看出2006年唐诗、宋词、宋诗遭遇冷落,清诗异军突起,江苏卷的元词更是旁逸斜出。清诗之所以能在2006年的高考中后来居上,除了命题者趋冷避热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命题者试图引发人们重视清诗,改变对清诗价值的轻视与误解。其实,对清诗的评价历来就是一个争议很大的话题,而这…  相似文献   

2.
《考试》2007,(Z2)
一、从选材上看,范围越来越广2004年15套试卷分别都只选用了1首诗词,共计选用了唐诗6首,宋诗3首,唐词1首,宋词3首,五代词1首,明诗1首;2005年浙江、上海等四省市各用2首古诗加以比较阅读,16套试卷共直接选用古诗20首,其中唐诗10首,宋诗8首,宋词1首,元曲1首;2006年17套试卷中,14套选用1首,3套选用2首,共选用诗歌20首,其中晋诗1首,唐诗4首,宋诗4首,  相似文献   

3.
纵观2006年17份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诗词的鉴赏题,我们不难发现以下规律:1.古诗词选择面广,有诗,有词,有曲。所选古诗主要以七绝、五绝为主,其中清代诗选了5首,这要引起注意。所选诗的朝代多元化:综观17套试卷选用的20首诗,其中晋诗1首,唐诗4首,宋诗4首,宋词2首,元曲3首,清诗5首,近代诗1首。2.从作者方面看,多选名家以及在不同的时期有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近几年高考必考内容之一。尤其是2002年以来,诗歌题由一卷的客观题提升为二卷的主观题,虽然赋分不变,但难度大大增加。2005年16套高考试卷中诗歌题选材广泛,唐诗10首、宋诗8首,宋词1首,元曲1首。诗中七绝15首,七律3首。部分省市考查分值超过6分,其中北京卷7分,三份全国卷  相似文献   

5.
五年制第十册古诗教学体会风台县实验小学李克侠,王献龙第十册共进古诗七首,其中唐诗五首,宋诗两首。这七首诗中除了杠甫的《春望》是五律以外,其余都是七绝。这些诗都是统炙人回的传世8作,要教好还几首诗,使学生深深地题受真内容,我认为教学中回汪意以下几点:一...  相似文献   

6.
宋诗的味道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及汉魏古诗发展到唐诗达到极盛,涌现出了李白、杜甫等一大批著名的诗人诗作.在"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观念的影响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成为各自时代的文学代表.宋诗的地位和价值普遍被忽视,甚至后世还有"宋无诗"的极端说法.其实,从文体创新的角度而言,把宋词视为有宋一代的代表未尝不...  相似文献   

7.
周方珠 《海外英语》2006,(10):40-41
元曲,就其数量而言,难与48 000余首唐诗等量齐观:就其格律平仄而论,亦难与20 000余首宋词媲美齐肩。然而,就其独特的体裁和艺术成就而言,将元曲、唐诗和宋词视为三足鼎立的文学高峰不无道理。清末学者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考·序》中言称:“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五焉者也。”元曲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也正是其重要的地位决定了元曲翻译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唐宋诗词辨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已明确地指明了各朝代文学样式发达繁荣的侧重点。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何在?却是自宋代以来历代学者聚讼争执了近千年的文学史上的公案。我以为能够从历史与艺术两方面探究其根源,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唐诗,宋诗及唐宋词是一个关键性的大问题。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两宋以词见长,宋诗逊于唐诗成了史家定评。唐诗与宋诗究竟差异何在?南宋严羽,明代杨慎,今人钱钟书,缪钺等大家虽然所持的褒贬态度不同,却一致认为唐诗主情,宋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5课《古诗四首》,第一首是唐诗,其余三首都是宋诗。为什么把这四首七言绝句编选为一组呢?揣度编者的意图,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一组古诗,从不同的时节和不同的角度,描写了生机勃勃、万紫千红的大好春光,表达了珍惜春光、赞美春天的喜悦心情。第一首描写翠绿玲珑的柳树,它是早春景色;第二首描写鲜红浓艳的杏花,它是仲春景色;第三、四首都是描绘暮春风光:前首写的是菜花黄、蝴蝶飞的江南农村小景,后首写的是泗水边沿山花烂漫、万紫千红的艳丽春色。这四首七绝的共同主题,就是描绘绮丽的春色,歌唱明媚的春天。  相似文献   

10.
一、高考导向2006年高考全国17套试卷诗歌鉴赏题具有如下特点:1、选材范围扩大以往诗歌鉴赏题一般局限于唐诗,偶尔考点宋词、元曲之类,今年各地语文试题打破了这一常规,除了天津、福建、湖北考唐诗,全国Ⅱ卷、安徽考宋词,上海、浙江考元曲外,绝大多数省市考查了平常不大涉及的诗歌,如全国Ⅰ卷、辽宁、江西、四川考宋诗,湖南、重庆、广东等地考清诗,另外北京考魏晋诗,江苏考元人词,山东考近代诗,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这与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扩大阅读视野的要求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诗经、楚辞,到乐府民歌,南北朝民歌,到唐诗、宋词、元曲,诗苑里的一朵朵奇葩无不争奇斗艳,向人们展示着它的境界、情调和气度。教学生欣赏古诗,重在教学生品味古诗的美。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个诗歌发达的国家。中国古诗的发展已有将近三千年的悠久历史。古诗以二千五百年前的《诗经》为流头,继之以《楚辞》,《乐府》,“建安”诗,“正始”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汇成了一条源远流长的古诗大河,波澜壮阔,蔚为观止。中国诗歌作者之多,作品数量之富,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仅《全唐诗》就集录了二千二百个作者的作品达四万八千九百多首。我国古诗像汹涌的长河,浩浩荡荡;像秋夜的繁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8套高考语文试题中共选用诗、词、曲24首。在选材与命题上有以下特点。(一)双峰对峙,众星捧月。从时代看,考题题料取自先秦诗一首,唐诗8首,宋诗7首,宋词3首,金  相似文献   

14.
唐诗、宋词、元曲是三个不同时代而又紧密相连的不同的文学样式,它们之间的相承关系自然存在.唐诗与宋词的关系,论者已多;而宋词与元曲的关系,则论者颇少。即使有论者不是否定宋词与元曲的相承关系,就是认为元曲为宋词所演变,即所谓“词余”。此皆一偏之见,不能反映两者关系真实情况,而且与文学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不相符合。社会生活的各种事物是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这是一条规律。根据这一条规律,说宋词与元曲毫无相承关系是不符合历史情况的.社会历史事物的发展是具有辩证性、多样性、复杂性和曲折性的,因此后一种事物接受前一种事物的影响是有选择的,这是一条规律。根据这一条  相似文献   

15.
论山谷七律     
唐代文学最有代表性的是诗歌,所谓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最足以表明汉、唐、宋、元这四个时代在文学上各自的特色。但继唐诗而起的宋诗,也自有其特色,它的地位仅次于唐诗而已。宋诗的特色,并不是宋朝一开始就具备了的。王元之出生最早,他的诗学白乐天,兼学杜甫,还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稍后的西昆体,步趋李义山,成了优孟衣冠。及梅圣俞、欧阳永叔、苏子美、王介甫等名家并出,一反西昆体,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文学史上,“元曲”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它可以和唐诗、宋词相媲美。它代表着元代的文学特色。因此,曾有所谓“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  相似文献   

17.
元曲作为代表元代文学成就的特殊文体,是继唐诗、宋词而兴起的一种可口头和乐歌唱的“音乐文学”,与宋词有着密切关系,并存在或多或少的渊源血亲联系。词乐或以直接转化的方式转化为曲调,或被翻作新曲进入元曲音乐系统,或在体制上影响元曲曲体的形成与发展,使元曲从中获得了极富生命力的滋养。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的诗歌,从诗经、楚辞、两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等等,汇聚成一大宗十分宝贵的艺术财富,一直放射着灿烂的光芒。古诗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古诗的语言具有凝练、和谐和富有音乐性的特点。教学古诗,通过朗读和背诵等训练,可以让儿童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提高儿童的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增强儿童的语言修养。古诗又是形  相似文献   

19.
黄济 《中国教师》2006,(6):20-21
六、宋元时期1.由“唐诗”发展为“宋词”,“宋词”也就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作。“宋词”源起于教坊,是配乐可以演唱的词谱,它是由诗演变而来的,诗的格式在词中也广泛地应用。现举有人改点杜牧的《清明》七绝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首七绝诗,就这样改成一首词的小令了。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因为它并不符合词牌的要求,只是为了说明诗词的区别与联系而已。所谓“宋词”,只是一个代表性的称谓。其实,在晚唐和五代时期已有词作出现,以温庭筠、李煜为代表,词的创作已提上日程,但词的兴盛则是在…  相似文献   

20.
唐诗、宋词、元曲一直受到后人的传诵.我们小学生最熟悉的,当然莫过于唐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