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精神损害赔偿是救济人身权利损害的一项重要方法,是侵权损害赔偿的内容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开始借鉴原苏联的民法理论和立法经验,否认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合理性,将精神损害赔偿视为资产阶级的民法制度而予以排斥。直到 1987年《民法通则》的实施才正式建立了新中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事立法的一个重大进步,是先进的民法理论战胜陈旧落后的民法思想.的一个重大胜利,也是我国民事立法思想从封闭、保守的原苏联民事立法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一大证明。但就我国现行的精神损害赔偿而言,还很…  相似文献   

2.
刍议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损害赔偿是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受到侵害而遭受精神上的损害请求赔偿的法律制度,应从保护民事主体人身权利角度出发,在立法上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进一步明确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处在发展过程中,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我们应加强对人身权制度的理论研究,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采用财产方式和非财产方式并重的双轨制,确立刑事附带民事精神赔偿制度,完善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仅限于物质损失,而没有精神损失。众所周知,精神权利愈来愈受重视,在民事法律规范对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予以承认和支持的同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却将其拒之门外,刑事法律制度与民事制度对精神损害诉讼的不同规定,造成立法不统一,由此在实践中产生了许多问题。所以,本作论证了刑事附事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充分理由,以期解决目前有关立法上的冲突,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国家赔偿法》自95年施行至今,我国的国家行政赔偿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尤其是行政赔偿范围过于狭窄,致使许多权利受到损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得不到应有的救济。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在民事领域内尚可做到全面、有效的救济,而作为一方为行政机关的侵权行为之精神损害却几乎不能得到任何赔偿。其不足之处昭然若揭,故参考我国民事立法及国外行政立法之经验,我国行政赔偿范围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应逐步确立。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在我国首次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这是我国民事立法上的一大突破。但经过十多年的司法实践 ,现行立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暴露出许多不足。其主要表现是 :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范围上的限制、权利主体方面的限制、适用财产责任方式上的限制 ,以及行为性质上的限制。这种限制性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立法原则 ,不能全面保护公民的人身权 ,不能有效地制裁违法行为 ,同时也背离了当今各国立法全面保护人格权的发展趋势。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首先应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 ,明确精神损害的概念 ,并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 ,同时 ,应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具体化 ,建立精神损害鉴定制度。  相似文献   

7.
用物质赔偿精神损害,已成为许多国家侵权法中一项通行的法律制度。在我国是民事立法的一个新突破,《民法通则》及《意见》虽然基本肯定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但是对于精神损害赔偿概念及其主客体、内涵、赔偿的范围、特声、和适用原则,及如何确立赔偿数额等问题,法律尚无系统的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君君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1):48-53,68
民事立法中已经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本质上属于民事诉讼,但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却一直得不到解决。文章在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与赔偿涵义界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立法与实际,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同时考虑到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不同法律部门的协调和域外立法的借鉴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在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由于民事侵权行为导致的人身权损害即包括财产损害,也包括精神损害。精神损害赔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的进步,是民法发展的趋势,但这种责任方式具有它的局限性和辅助性。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包括直接受害人和间接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考虑加害人和受害人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0.
管理对被管理的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基于管理关系,是否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各国立法均没有直接的规定。但是,基于民事关系,则如同国家机关对其所属丁作人员的公务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或精神损害承担民事损害赔偿责任,雇主对雇工的工作行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或精神损害,应当承担民事损害赔偿责任等,则多有规定。  相似文献   

11.
精神损害赔偿是我国民法学旧的一个新课题,而“精神损害”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概念。对“精神损害”的定义应当反映我国《民法通则》的立法精神,合科法律的公平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 法律化,化提供一个合理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律师的执业损害赔偿制度是我国民事损害赔偿制度和律师制度的重要问题。一旦律师在执业中因其过错而给委托人造成损失,就必须承担赔偿责任,不仅要赔偿财产损失,也要赔偿人身权等损害。因此,有必要建立我国的律师律师执业赔偿制度,明确操作程序,落实赔偿金,使律师执业责任赔偿制度具体化。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与法制观念的增强,人们不断强化对精神利益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重视对自身的价值、尊严和安全的追求,由此而引起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立足于民法的基本理论和现行法律法规,从精神损害的定义、内涵及构成要件出发,探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确立的社会和历史必然性,揭示其确立的理论依据和重大意义。同时全面回顾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发展的历史,结合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深刻剖析其立法和司法缺陷,并对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提出几点思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惩罚性赔偿制度广泛适用于英美法系国家,是英美法系颇具争议的法律制度之一。随着相关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惩罚性赔偿制度也成为我国民法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有鉴于此,认真思考惩罚性赔偿制度,对于丰富我国的民法理论,完善民事损害赔偿制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及其数额的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惩罚性赔偿是英美法系特有的制度,它有损害填补与威慑预防功能。对于是否扩大我国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法律界人士存在着激烈的争议。本文首先分析我国现有领域适用惩罚性赔偿的合理性,然后提出我国应在产品责任、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民事侵权、妨害民事诉讼行为、故意犯罪附带民事赔偿等领域增设惩罚性赔偿制度,最后对惩罚性赔偿数额的确定提出了一些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6.
医疗损害赔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损害赔偿是指因医疗损害而引发的、对患者造成的损害所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医疗损害的理论基础应采用侵权行为;其归则原则应采用一般过错推定原则,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医疗损害赔偿的范围应包括直接损害赔偿、间接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赔偿请求人应包括患者本人或与其有密切关系的近亲友。另外,我国也应加快对医疗损害赔偿的立法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陈娟 《华章》2012,(17)
我国证券市场建立起步晚,市场规范仍然不成熟,因此产生一系列扰乱证券市场、损害投资者权益的案件,其中内幕交易是最为严重、最为广泛的一种违法行为.由此,完善内幕交易民事赔偿责任制度对于证券市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第三人侵权引发的工伤事故责任,认定时往往出现工伤保险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竞合,并由此形成多种损害填补制度并存的局面,选择何种救济模式关系到劳动者、用人单位、社会等多方主体的利益平衡。通过介绍国外解决此问题的四种不同模式,结合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在确保全面赔偿和不违背"受害人不应因遭受侵害获得意外收益"原则的前提下,对工伤保险待遇与民事侵权赔偿竞合时的救济模式进行探讨,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精神损害是一种无形损害,本质上是不能量化的,但从法律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的精神理论出发,可以对其做出主观评价。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法律文化的发展,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已成为法学理论界、司法实务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度对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涵义、历史发展、赔偿范围、赔偿数额的确定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校园欺凌事件中,被欺凌者的身心健康会遭受严重损害,甚至会诱发精神疾病。对被欺凌者的人身损害,欺凌者及其监护人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包括精神损害抚慰金。校园欺凌事件中学校如果存在过错,未尽到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也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应对校园欺凌事件,要尽量做到事前预防与事后安抚;建立家校协同机制,防治校园欺凌;强化欺凌者之间的连带责任,减少以多欺少的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