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则大家都知道的轶闻:宋徽宗时设画院,每年以考画来录取新生。一次,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应考者交卷后,应考官一连看了好多幅都不满意。正失望时,他被一幅别致的画吸引住了。原来这幅画不象先前的那些作品,或在半山腰中画座古寺,或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而是根本就没有画寺,只在白云缭绕的山下溪流旁  相似文献   

2.
在上海市三十年教龄的教师大会上,胡晓舟小朋友献给了老师一幅名叫《哺育》的画。画上的老母鸡正在喂养一窝小鸡。这是幅耐人寻味的作品:母鸡喂小鸡得给它们吃有丰富营养的食物,小鸡才能长得羽毛丰满、活泼健康;孩子也是这样,要不断给予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3.
一故宫博物院藏《步辇图》是一幅流传有绪的历史名画,历来以为是唐初阎立本所绘。徐邦达先生主编《中国绘画史图录》上对此画是如此说明的:"唐阎立本步辇图卷(宋摹本)","设色画:唐太宗李世民接见西藏使臣禄东赞的一段故事。画中李世民乘坐着‘步辇’,由四宫女抬行。无款,传为阎画。本幅上有宋初章友直(伯益)用小篆书写的那段故事情节,并录唐李道誌、李德裕‘重装背’时题记二行。"这段说明可说是多闻阙疑,慎言其余。首先,其断定此  相似文献   

4.
正凡是去过上海蔡元培故居的人,都会留意到故居中悬挂的蔡元培先生的三幅画像。这三幅画像有两幅悬挂于客厅,一幅是刘海粟于1921年赴京讲课期间为蔡元培所绘的小幅油画肖像,一幅是蔡元培的第三任夫人周峻女士于1926年所绘的《蔡元培像》;还有一幅悬挂于书房,由蔡元培的长女蔡威廉于上世纪30年代所绘的尚未完成的《蔡元培像》。其实,在故居中还藏有一幅1929年绘的《蔡元培肖像》,只是此画从未对公众展示过,而这幅画的作者正是我  相似文献   

5.
宋徽宗赵佶自己喜爱作画,把考画家也列为科举制度中。一次画家考试,主考官出的作画题是“深山藏古寺”。应考者,根据题意,有的把古寺庙画在山间丛林深处,有的把古寺庙画在崇山峻岭中一山腰处;古寺庙本身,或画出一角,以表其“藏”意,或画一段残墙断壁,以示其“古”意。只有一幅画,根本就没画古寺庙,画面上,崇山之中,清泉飞流直下,泉水边一个老态龙钟的和尚,在用瓢往桶里舀水。主考官看了连声  相似文献   

6.
古人取唐诗命题作画,曾流传着“深山藏古寺”的佳话,颇为发人深思。画家在反映“深山藏古寺”这一题旨时,没有走前辈群贤的老路,而以独特的表达技巧,为人盛赞不已:画面上没有出现古寺,而是在通往深山幽谷中,画了一位快要消失在密林深处的小和尚,他肩挑了一担水。画中之意已使人一目了然矣!就画而论,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主题,在不同作者的“操作”下.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写非事件性新闻,同绘画一样,是否也需要讲点“工艺学”,也有个对题材如何“操作”的问题呢?我们切不可一讲写非事件性新闻,就只能“自古华山一条路”——“…  相似文献   

7.
古人取唐诗命题作画,曾流传着“深山藏古寺”的佳话,颇为发人深思。画家在反映“深山藏古寺”这一题旨时,没有走前辈群贤的老路,而以独特的表达技巧,为人盛赞不已:画面上没有出现古寺,而是在通往深山幽谷中,画了一位快要消失在密林深处的小和尚,他肩挑了一担水。画中之意已使人一目了然矣!就画而论,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主题,在不同作者的“操作”下,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写非事件性新闻,同绘画一样,是否也需要讲点“工艺学”,也有个对题材如何“操作”的问题呢?我们切不可一讲写非事件性新闻,就只能“自古华山一条路”——“…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唯古文可以朗读,白话文即读之无味,其实不然。1982年知识出版社出版的《丰子恺漫画选》,有叶圣陶先生的《子恺的画》一篇代序,记与子恺先生的交谊和与朱佩弦(自清)先生等人共看子恺画时的回忆等等,结尾一段云: 第二本画集里还有好些幅工整的钢笔画。其中的《挑荠菜》、《断线鹞》、《卖花女》,曾经引起当时在北京的佩弦对江南的怀念。我想要是我再看这些幅画,一定会象佩弦一样怀念起  相似文献   

9.
“有形世界,无限风光”是中央电视台的一句广告词,本意是对央视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的赞誉。借用这句广告词来评价大型画册《中国全景画》应是恰如其分的。 1989年10月,当全景画《攻克锦州》在锦州市辽沈战役纪念馆与公众见面时,其恢弘的气势、逼真的效果,使人犹如置身于历史的现场全景中,引起了很大反响。这是鲁迅美术学院独立组织创作,历时3年完成的中国第一幅全景画。此后的10多年里鲁迅美术学院又相继组织创作了《清川江畔围歼战》、《莱芜战役》、《赤壁之战》、《郓城攻坚战》四幅全景画。最近这5幅全景画的主要创作人员将创作的全过程整理成书,编撰成了大型画册《中国全景画》,已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韦尔申教授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中国全景画》的出版发行填补了中国美术类图书的一个空白,同时还是全景画艺术研究方面的重要文献。它收录了由鲁迅美术学院独立组织创作完成的5  相似文献   

10.
相传,从前有位画家画了一幅《牧牛图》,让裱糊店老板给裱一下,店老板见这幅画画得非常逼真,牛和牧童的神态跃然纸上,便爱不释手,把这幅画藏了起来,另外模仿复制一幅裱好。画家来取画时一看,发现不是自己的原画,而老板说是原画。两人争执不下,结果到官府去打官司。县官问画家:“你说这幅画不是你的,有什么凭据?”画家说:“我画  相似文献   

11.
宋代曾敏行《独醒杂志》卷里有这样一段故事:一位叫马知节的官人珍藏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暇日展曝于厅前。一前来交租的农夫看了窃笑,马知节生疑,问他为何笑。农夫说:“我不懂画,但识真牛。当牛搏斗时,总是用力将尾巴夹在大腿中间,即使强壮的大汉也休想把它拽出来。这幅画上的牛却翘起了尾巴,同实际不符,画得不象。”马知节听后为之叹服。  相似文献   

12.
在一些人的眼里,司马懿成了权谋的代名词。其实不然,《老谋子司马懿》换了一个视角,从司马懿身上看到的是一种人生经验,明确的说,是一种政治智慧。老谋深算之人,小心驶得万年船,连毛泽东都忍不住夸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有几手比曹操高明"。初入仕途,先隐后等三国乱世之下,人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跟上车轮,要么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  相似文献   

13.
X+Y=Z──谈如何把握杂志特点搞装帧设计黄海涛【济南】X+Y=Z,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会经常使用它。X和Y代表未知,Z代表求知。这里有个故事,宋徽宗征画,题为《深山藏古寺》,选中的画为:一个老和尚正挑水上山。画中解出了个...  相似文献   

14.
插图的失误     
《看图学成语》一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但也有些美中不足。如该书第58页有一幅成语名副其实的插图,画着一小学生正在扫地,小学生戴着臂章,臂章上书写着“优秀红小兵”字样。我认为,这幅画有问题。大家知道红卫兵、红小兵是“文革”的产物。对于“文革”应彻底否定。现在,这幅画又出现红小兵名称,而且以正面宣传印在书上,不能不算一种严重的失误。  相似文献   

15.
古人取唐诗命题作画,曾流传着“深山藏古寺”的佳话,颇为发人深思。画家在反映“深山藏古寺”这一题旨时,没有走前辈先贤的老路,而以独特的表达技巧,为人盛赞不已;画面上没有出现古寺,而是在通往深山幽谷中,画了一位快要消失在密林深处的小和尚,他肩挑了一担水。...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与宣传     
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一文中早有论述,他说,比如澳大利亚内地,水源奇缺,先找到水溪的原始人便在水溪附近周围的岩石上画上袋鼠和人取水的胳膊,告诉路过此地的同伴,近处有水源。巴西的原始人在一条河的河岸上,画了一幅鱼的图画,以此告诉同伴,此河里有鱼,鱼的样子就像画的这样。这可以视作最原始的图像传播。  相似文献   

17.
数年前,一位朋友告诉我在一本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漫画,题为《乔迁之喜》,画上有文字:“科技干部迁入新居”。画面上一个孩子捧着一叠书向新楼走去,后面是他的父母(科技干部)扛着一个书架,满头大汗。有人说这是一幅歌颂漫画,表示对知识分子生活的关心;也有人说这是一幅讽刺漫画,是讽刺新楼盖得不好,书架搬不进门,因而急得科技干部满头大汗。朋友认为这幅画是歌颂性漫画,我也赞同。只是,因为作者没有注意书架与楼门的比例,才造成了读者的误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作者和编者只注意了这张画意义好的一面,而忽视了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8.
据说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年轻时曾画过一幅《牵羊图》: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脖子上都系着一根绳子。这画被一个农民看到后给他指出:“牵羊的时候,不论羊几只,都只需要一根绳系着领头的那只羊,其他的羊就会跟着走……”这件事对丰子恺的教训太深刻了,以后他在作画的时候不仅注意观察,而且还注意向内行的人请教。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他事先跑到河边去实地观察,发现来往货船走在最前面的纤夫大多是倒着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着走可掌握航船的方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纤夫改动纤法。他按照观察所得画的《背纤图》,受到…  相似文献   

19.
《兰台内外》2010,(2):61-61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在3月14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说:“我讲一个故事你可以告诉台湾同胞。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相似文献   

20.
明代文学家刘侗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说:“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又有诗咏道:“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见杨允孚杂咏诗《日下旧闻考》)。这些记载都描绘了一幅旧时北京冬季人们从事数九、画九的一幅风浴画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