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初期象征派诗人最早把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理论引介到中国,并把理论付诸创作实践.李金发的诗很大程度上是对法国象征派的机械模仿,虽然其中也有中国古典诗词的痕迹,但二者的糅合很机械,缺乏自己足够的消化和创造,许多作品由于过于骛新而流于怪诞.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则既全面地借鉴和吸取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又不失中国古典诗歌的神韵.在探索中西诗歌审美追求的契合点上,开辟了一条现代新诗发展的路子--在中外诗歌传统的交融与碰撞中坚持独具个性和民族特色.本文试通过对李金发和戴望舒诗歌艺术手法的论述,探讨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艺术手法在中国的移植和再创造.  相似文献   

2.
与西方现代派诗歌纯诗理论相比,纪弦的纯诗话语从理论倡导上对诗的要求就是不够纯的,既要求在语言形式上去除与诗无关的杂质,又要求诗作带有浓烈的政治道德意味。即纪弦诗的纯粹性话语仅仅指涉艺术形式方面。纪弦的纯诗理论与其创作实践有明显的悖裂,但其对台湾诗坛的功绩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中,李金发的创作成就是比较突出的.李金发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和理论的影响,他的诗作表现出强烈的"纯诗"品格.具体表现为语言形式的沟通古今中西,打破日常语言后的"新奇怪丽";思想情感上重视抽象思维和理性以及整体的象征.这种"纯诗"品格既表达了诗人对于纯粹艺术的追求,造就了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同时也是招致诟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穆木天作为中国象征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穆木天的"纯诗"理论崇尚纯粹的诗歌,主张将诗的"统一性"和"持续性"相结合,认为"诗是要有大的暗示能",注重诗的音乐性,强调作诗之道须用"诗的思维术",对后来中国新诗界"纯诗"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中,李金发的创作成就是比较的。李金发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和理论的影响,他的诗作表现出强烈的“纯诗”品格。具体表现为语言形式的沟通古今中西,打破日常语言后的“新奇怪丽”;思想情感上重视抽象思维和理性以及整体的象征。这种“纯诗”品格既表达了诗人对于纯粹艺术的追求,造就了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同时也是招致诟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王维的诗歌在中国诗坛上独树一帜,题材多样,诗中有画,动静活泼,成为我国诗歌长河里的一个亮点。品读其诗,让人逸情逸性。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卞之琳集诗人与翻译家于一身.其创作迥异于以往的“滥情”诗风,以“智性诗”一改中国新诗面貌;诗歌翻译则选择了许多外国的抒情佳作.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构成了卞之琳文学生活中“情与理”的协调和互补.当然两者并非截然二分:其诗歌创作有“冷凝的抒情”,诗歌翻译也不乏智性的诗作.智性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使卞之琳的创作与翻译互补共荣,共同构成他瑰丽辉煌的文学事业.  相似文献   

8.
诗中表面上是在描写和赞美大自然。事实上是在表达诗人心中的思想,表达诗人心中的感情和诗人崇高面优美的心灵。诗人正是以这种华美清丽、热烈奔放的诗风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流风格。同时,诗中表现的人与自然合一的思想也影响到了法国后来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9.
“纯诗”的综合发展是中国新诗发展吏的一条主线。这种传统从20世纪20年代“纯诗”首倡之时即已建立,到40年代表现得更加自觉和明显。以袁可嘉、唐湜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明确强调建立平衡的诗歌美学特征,在诗歌主题内容方面采取宽容综合的态度,试图建立纯诗的“高度综合的性质”和“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走出了一条更具民族性和现实性的“纯诗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纯诗理论是诗学中一个重要理论命题,随着象征主义诗歌而崛起,从西方传入中国后却发生了异变。具有代表性的诗论家的纯诗理论表述中可以看出中西纯诗理论产生、流变及两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纯诗”是“性灵”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它追求“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美不言”的至高审美境界,纯粹美的艺术理想。20世纪中国诗歌在法国象征主义“纯诗”那里找回了自己民族纯艺术传统的文化记忆,目的却多在寻找合乎现代性要求的、新诗形式建构的多种可能。中国化“纯诗”的时代命运表明,新诗回归文学本体之路,是20世纪中国诗歌一次颇为艰难的文化之旅。  相似文献   

12.
李金发的诗以风格怪异见称,这是因为,他接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把西方诗歌的“纯美”理念纳入新诗的创作中,从而使他的诗悖离了中国传统诗学的目的,真正接近了西方诗歌的艺术自我化和生命化的本质。本文试图从纯粹艺术的角度重新解读李金发的诗歌在审美境界中对生命意义的探求与关怀。  相似文献   

13.
张枣是一位具有“化欧化古”独特诗艺的当代诗人。《圣经》和荷尔德林等西方现代诗人给予他诗艺生成的灵感,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纯诗”理念的融合开拓了他的诗歌之路。在张枣的诗艺路径中,隐含的宗教哲学促成其诗歌创作的内在超越。张枣的独特诗艺和超越企图应置于20世纪80年代非典型流散状态中来看待。  相似文献   

14.
梳理了新学第一个十年中国现代诗学理论的整个概貌,重点考察了早期的白话自由诗到现代格律诗理论发展的历史线索,尤其是以宗白华、李思纯等为代表的对新诗音乐美与自然音节的重视,为以后闻一多的格律诗理论奠定了基础,如果说白话自由诗和现代格律诗论侧重对新诗形式方面的探讨,而以穆木天为代表的“纯诗”理论则对诗歌的内容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询1917-1927年中国现代诗学理论已经崛起,并开始形式多元化的格局,以三、四十年代的诗歌创造与诗歌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卞之琳的智性诗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从浪漫主义到象征主义的演变;诗人强调其诗歌表现的是真情实感而非智慧,他将智性理解为让世界万物显现的魔力,这一理解源于艾略特将智性作为诗歌表现情思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睿智这一思想;民国批评界对智性的理解有三种,分别是作为诗歌内容的智慧、作为认识世界的方式的理性和诗歌艺术表现中所体现的机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批评者将卞之琳的智性诗中的智性作为诗歌的表现内容而非诗歌表现的艺术,这是对西方诗学中智性这一概念的误读。  相似文献   

16.
台湾“创世纪”诗社的诗歌历程,在现代汉语诗歌的大中华版图上,已成为一个颇具影响性的重力场,成为中国新诗在新的世纪的进程中,可资借鉴的重要资源与传统。这种可称之为“创世纪诗歌精神”的诗歌传统,可归纳为三个层面:其一,“现代版”的传统文人精神;其二,优雅自在的“纯诗”精神;其三,多元开放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现代派诗歌意象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论析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意象艺术的嬗变及其特征。以戴望舒、何其芳为代表的现代派前期诗歌意象艺术,在意象意境化探索与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现代性化用中,体现出对中西诗歌意象艺术融合的自觉追求;以卞之琳、废名为代表的现代派后期诗人主要接受的是后期象征派艺术的影响,意象艺术转向了潜沉的智性表现方向,并呈现出意象的日常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阐释荷尔德林诗歌的目的是要探究存在之真理,显现存在的意义。他对荷尔德林诗歌的前理解是“存在之思”。在“存在历史”的意义上,他把荷尔德林诗的道说中还“没有被人听到”或“未曾言明”的东西“说”了出来,重铸了其内在的意蕴。这种非审美的诗歌阐释,是海德格尔存在论的运思批评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刘频数十年如一日地用诗歌坚持在浮世挖井,挖掘生活之井、生命之井、精神之井,从而挖掘出他独特的诗歌之井。他所挖出的这口诗歌之井充满了神性、智性和悲悯性,使其诗保持着神性的光芒,建构了智性的空间,怀抱着悲悯的情怀,呈现出刘频独特的诗质追求。  相似文献   

20.
刘艳梅 《现代语文》2007,(10):60-60
海子诗歌受荷尔德林的诗学"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和在"贫困年代里诗人何为"的影响,追求"纯诗"的写作。把创作点集中在大地、麦子、天空等自然事物上,在神性缺失的年代,呼唤神性的到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他的诗中所反映的与诗密切相关的感性宗教正是生态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命题"自然的复魅问题",在他的诗歌中体现了人的回乡——对自然神性的回归,也是深层生态学和生态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