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台湾的报纸出版业(下)三、两大报系从60年代中期起,《联合报》与《中国时报》两张民营报纸的发行量均已超过国民党的《中央日报》,成为台湾最有影响的报纸。而1967年与1978年两报分别创办《经济日报》与《工商时报》,则标志着两大报系的诞生。从70年代起,两大报的地  相似文献   

2.
《联合报》与《中国时报》关于李登辉访美报道的比较研究刘燕南对重大事件的聚焦和透视,是媒体干预生活、反映舆情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媒体自身素质和倾向的一次大曝光。《联合报》与《中国时报》是执台湾报业之牛耳的两大民营报纸,发行量雄踞岛内各报之首。以两报为龙...  相似文献   

3.
两类报纸和两大报系台湾的报纸一般分为官营和民营两大类。像《中央日报》是国民党中央办的,另外还有省政府办的、军方办的、地方办的,这一类报纸发行量一般都不大。民营报纸很多,在台湾,只要有钱就可以办报,不过大多数发行量很少,而且质量也不高,影响不大。民营报纸中最有影响的是两家报系。一家是我们的东道主,中国时报系。这个报业集团办了三张报纸,一是《中国时报》,一是《工商时报》,一是《  相似文献   

4.
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和《自由时报》同为台湾媒体界三大报纸。论文从《中国时报》前身《征信新闻》、《征信新闻报》到《中国时报》的发展,回顾了报纸的创刊与发展,对《中国时报》的现代化集团式经营作了解读并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台湾报业在“报禁”①解除前,与政治的关系密切而暧昧,中国时报与联合报的董事长都是当时执政的国民党之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而两报从创办伊始,也都因为与当局关系良好,得以扩展规模,形成报团,并垄断了台湾报业。1988年,“报禁”解除后,虽然台湾报纸种数在一年之内从31家暴增至100多家,但中国时报与联合报的垄断地位依旧屹立不摇。至1992年,自由时报企图打破两大报的垄断②,获得良好成效,该报于1996年宣称发行量突破100万份,成为台湾三大报之一。至此,台湾的报业形态似乎大势已定,三大报团垄断台湾报业…  相似文献   

6.
台湾一年中只有春节期间才有较长的假期。本文以台湾主要报纸《联合报》、《中国时报》和《自由时报》为例,介绍2012年和2013年农历春节期间的台湾报纸表现。  相似文献   

7.
台湾主流媒体生态环境与竞争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仲燕 《传媒观察》2006,(10):62-64
今年7月,笔者有幸参加江苏省海峡两岸新闻交流协会考察团赴台参观访问。在台期间,参访团主要访问了台湾最大的中国时报和联合报两大报系,访问了东森电视台,与媒体的高层进行了新闻交流和探讨。通过对台湾媒体近距离的接触,听取台湾同行的有关情况介绍,深刻感受到台湾媒体间的激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自由时报》、《联合报》、《中国时报》三家代表性台湾报纸有关台湾与大陆商签ECFA议题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对三家报纸ECFA议题报道的不同点做出简单梳理,发现报纸的议题呈现终难避免一定的政治倾向。ECFA议题成了不同党派和利益集团之间争吵和利益冲突的阵地,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自由时报》一味反对,《联合报》和《中国时报》无意争执,相对独立。  相似文献   

9.
周甜 《东南传播》2011,(4):53-55
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四个内核:客观性理念、自由与责任意识、服务公众的意识以及自律与他律的原则作为分析的依据,通过对台湾三大报《联合报》、《中国时报》与《自由时报》的头条内容分析,指出台湾报界新闻专业主义背离的现状,并试图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去年到台湾探亲,有机会接触报界中人,自然谈及台湾报业竞争。今天台湾共有54家报纸,报禁开放之前是31家报纸,报禁开放之初,猛增到161家,有些报纸在激烈的竞争中又悄然歇业。而今的54家报纸,每天发行550万份光景。据《民生报》总编辑夏训夷先生告诉我,在550万报纸中,《联合报》系独占二分之一,发行量最多的前10家报纸中,《联合报》系占了4家。台湾的报业竞争,实际上是《联合报》系和中时报  相似文献   

11.
台湾报业在竞争激烈的媒介市场、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多元碰撞的文化背景中生长,独特的生态催生出鲜明的个性。本文以《联合报》、《中国时报》、《自由时报》、《苹果日报》四大报为样本,从视觉特色、文本特色、语体特色三个角度归纳台湾报纸的标题特点,并分析其所具备的文化特征和产生根源。  相似文献   

12.
港台掠影     
港台掠影台湾传媒转载北京市档案馆开放三十五万卷历史档案的报道在新华社报道北京市将在四月底对外开放三十五万卷历史档案之后,引起岛内传媒关注,岛内两大民营报纸《联合报》和《中国时报》立即予以详细转载。有岛内朋友认为,这的确值得注意,它不仅在学术、文史、档...  相似文献   

13.
张国宁 《今传媒》2005,(9S):18-23
7月11日,本刊记者随团参加台湾的一个文化交流项目,从而近距离地观察、领略了台湾报业的发展状况。据记者调查,台湾自动售报机卖掉的报纸每天在350万份到400万份之间。也就是说,在台湾平均每6到7个人有一份报纸,其中超过四分之三的份额,集中在三个主要的报业集团,即《中国时报》、《联合报》和《自由时报》。每家报纸的发行量,大约为60万到80万份。去年台湾岛内报纸的广告额大约为40多亿元人民币。有人认为台湾的报业可以用“3加1”来概括。3指的是传统的三家大报,而1就是从香港气势汹汹杀过来的《苹果日报》。  相似文献   

14.
吴瑛 《军事记者》2007,(6):54-55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台湾报业解禁以来,诸多不同党派不同风格的报纸纷纷创刊复刊,带来了台湾报业的繁荣。其中,《联合报》、《中国时报》、《自由时报》三张大报  相似文献   

15.
何丽芳 《东南传播》2011,(12):134-137
本文通过对《自由时报》、《联合报》、《中国时报》三家代表性台湾报纸有关台湾与大陆商签ECFA议题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对三家报纸ECFA议题报道的不同点做出简单梳理,发现报纸的议题呈现终难避免一定的政治倾向。ECFA议题成了不同党派和利益集团之间争吵和利益冲突的阵地,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自由时报》一味反对,《联合报》和...  相似文献   

16.
自1961年后,台湾经济起飞,交通发达,教育普及,乃使报业逐渐进入企业化报业时代。主要的企业报有:中国时报集团、联合报集团、自由时报、台湾日报、台湾时报、民众日报、自立晚报、英文中国邮报、英文中国日报等。中国时报原名“征信新闻”,主要报道经济行情。1954年改为综合性报纸。1968年9月1日易名中国时报。1971年改彩色印刷,设备现代化,成为台湾三大日报之一,销数曾达100万份,  相似文献   

17.
台湾在上个世纪80年代“报禁”解除后,集团办报、个人办报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高度企业化下,台湾报刊显现出了极具本岛特色的编排个性和新闻风格。本文力图通过对2008年9月23目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苹果日报》进行编码、分析,一览台湾四大报业巨子在高度企业化下的办报特色。  相似文献   

18.
吴瑛 《新闻采编》2007,(2):16-18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台湾报业解禁以来,诸多不同党派不同风格的报纸纷纷创刊复刊,带来了台湾报业的繁荣。其中,《联合报》、《中国时报》、《自由时报》三张大报统治了岛内主流舆论十几年,而随着2003年香港《苹果日报》登陆台湾,报业市场四雄逐鹿格局逐渐形成。而其他带有财经、教  相似文献   

19.
美洲《中国时报》于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一日在纽约、旧金山和洛杉矶同时发表《敬告读者》的声明,宣布该报“不得不向读者告别,自即日起正式停刊,良深为憾”。这家报纸的老板、台湾《中国时报》董事长余纪忠,同一天在纽约举行的美洲《中国时报》员工大会上,宣布停刊决定时说,“报纸要有报格”,并表示在目前条件下,“已无法办一份他所理想的报纸”。身为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的余纪忠,自一九八二年九月一日在纽约创办美洲《中国时报》以后,两年多来,不断为这家报社添置设备,不惜用高薪挖别的中文报纸的“墙脚”,来充实自己的人力,在美国华人社会里大力投资新闻事业。他突然宣告《中国时报》停刊,在美国华人社会和台湾都引起很大震动。纽约《美洲华侨日报》说,美洲  相似文献   

20.
台湾两大报纸《联合报》及《中国时报》选出1995年度最佳书籍。 《联合报》推选的最佳书籍分非小说类,小说类和童书三部分。11本非小说类最佳书籍是:1 吴尊贤、徐伟斌的《台湾赏鸟地图》;2.James Miller的《傅柯的生死爱恋》;3.张光直的《考古人类学随笔》;4.女性学学会的《台湾妇女处境白皮书:一九九五》;5.黄仁宇的《近代中国的出路》;6.中野孝次的《清贫思想》;7.庄永明的《台湾第一》;8.杨照的《文学、社会与历史想象》;9.陈玉峰的《台湾植被志》;10.凌拂的《食野之苹——台湾野菜图谱》;11.马古利斯·萨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