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宝榴 《教育导刊》2002,(11):10-11
今年2月4日,由党中央宣传部牵头,会同六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的通知",6月1日,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教育厅等六个单位又命名我校为第一批"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基地.这一举措,给我校已进行多年的教育科研课题注入了新鲜血液,进一步强化了孩子们的"小公民"意识,为人人争当合格小公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信息窗     
由中宣部、全国妇联、团中央、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共同发起的“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是贯彻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一项具体举措。从2月 25日开始启动的本次活动,以提高儿童道德素质为宗旨,重在培养道德观念,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激励措施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习惯,以解决儿童道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采取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方法,通过亿万  相似文献   

3.
课标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旨在通过活动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养成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丰富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和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4.
“学会生活”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儿童提出的要求之一。《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学会生活。  相似文献   

5.
今年2月4日,由党中央宣传部牵头,会同六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的通知”,6月1日,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教育厅等六个单位又命名我校为第一批“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基地。这一举措,给我校已进行多年的教育科研课题注入了新鲜血液,进一步强化了孩子们的“小公民”意识,为人人争当合格小公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昌岗中路小学坚持“德育见长、五育互促”的办学特色,在1996年,我们就以“学会负责,培养责任小公民”为科研课题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由于该项活动坚持以儿童为主体,以提高儿…  相似文献   

6.
《德育信息》2002,(6):8-8
据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近来,全国各地的儿童们正在积极实施“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广泛开展“我做合格小公民”活动,充分展示了新世纪我国亿万儿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今年“六一”期间,江泽民总书记欣  相似文献   

7.
河西区将“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教育活动不断延伸,深入开展做合格“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该活动以“四进”即“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公共场所”为内容,以“五小”即“小帮手、小标兵、小伙伴、小卫士、小主人”为载体,并注意做到三个结合:与小公民建设实施纲要相结合,与天津市德育规程实施相结合,与民族精神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电脑》2003,(1):67-68
为了坚决落实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切实贯彻江泽民同志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紧密结台的重要思想,为了培养同学们的社会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我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环境中都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决定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开展“我是五好小公民”读书、征、演讲大赛。五好小心民应做到以下五点:在家庭做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标兵”;  相似文献   

9.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规定了该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是小学思品课程的基本特征。《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结历史经验,回应现实要求,对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回答。它阐发的整合多元利益诉求的全面发展观,培养公民政治认同和道德共识的文化建设观,协调群众利益矛盾的人民利益观,是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