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西安晚报》消息,继《高兴》之后,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另一部作品《秦腔》也将"触电",这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将被拍成40集电视剧,届时,贾平凹笔下的陕西丹凤县棣花镇清风街以及棣花镇棣花村里居住的一众乡党和贾平凹的街坊邻居们,也将在电视剧中集体出镜,充当群众演员展现秦人本色。据该剧制片人告诉记者:"电视剧《秦腔》总投资6000万,只有一条主线,就是贾平凹笔下那个下了台的农村干部夏天义,他为百姓多留一块口粮,只身上了七里沟开垦荒地,身后只跟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的小说《秦腔》融入了作者对关中地区农村生活的深切体验。那里的土地、那里的乡亲、那里的语言,同样浸染了贾平凹写作的整个过程。文章以《秦腔》中的语言为对象,从语言的通俗性、幽默性、哲理性以及语言形式的多样性出发,对其语言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贾平凹作品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3.
长篇小说《废都》和《秦腔》是贾平凹近十年来最重要的创作成果,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从世界性难题:物质与精神二律背反的理论视野下,分析和观照贾平凹笔下"庄之蝶"和"夏天智"在城乡不同区域的生命历程和精神轨迹,反思当下中国的人文现状和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4.
《秦腔》是贾平凹唯一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其主人公之一的夏天义,是处于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过渡时期的旧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夏天义身上,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底层农民求生存而重土地的文化特点。通过这一人物,表现了贾平凹对传统文化既眷念欣赏,又理性批判的双重文化立场。在剧烈的时代变幻面前,贾平凹选择了原生态、生活流的客观呈现式写作,同时也正是通过夏天义这一人物,表达了作家贾平凹面对传统与现代之冲突的不可言说的惶惑。  相似文献   

5.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上月揭晓,贾平凹的《秦腔》以全票通过摘取桂冠。之前在起点中文网的读者调查“谁最有希望获得本届茅盾文学奖”中,有近30%的网友认为《秦腔》可以问鼎桂冠,呼声最高,此次得奖可谓众望所归。贾平凹表示《秦腔》得奖既意外,也不意外。他说:“在我的写作中,《秦腔》是我最想写的一部书,也是我最费心血的一部书。  相似文献   

6.
《诗经》和汉代诗歌中的婚恋诗有许多共性,同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里巷歌谣,同是现实主义的文学珠玉。但是,由于时代的不同,二者必然会产生差异。本文试图从主题到形式等角度,对此作一比较,并探索婚恋诗从诗经时代到乐府时代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7.
乡土叙事主题贯穿了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始终,本文以其长篇小说代表作《浮躁》 《秦腔》 《带灯》为例,试图从叙事视角、叙事主题和思想价值等方面综合分析、阐释贾平凹乡土叙事的现实脉络与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8.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于2008年11月3日在浙江乌镇举行。本届获奖作品共四部,分别是:贾平凹《秦腔》、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麦家《暗算》、周大新《湖光山色》。其中《秦腔》以终投第一列居榜首。  相似文献   

9.
作为生活在当代的作家,贾平凹特别注重社会改革、时代潮流对民族文化心理和性格的冲击,并在作品中通过秦腔的变迁来透视社会文化的发展流变。秦腔在贾平凹的作品中,是西北地方民间文化的承载和民间精神的外化。从80年代写作散文《秦腔》到21世纪写作小说《秦腔》,在日益衰微的秦腔声里,蕴含着民族的文化性格和心理结构在时代和社会变革中的巨大变化,折射出不同时代下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精神世界的流变。  相似文献   

10.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上月揭晓,贾平凹的《秦腔》以全票通过摘取桂冠。之前在起点中文网的读者调查谁最有希望获得本届茅盾文学奖中,有近30%的网友认为《秦腔》可  相似文献   

11.
谈到贾平凹首先会想到被称为贾平凹三部曲的《废都》《秦腔》《浮躁》。谈到《废都》又不禁会想到那17年的被禁历史。贾平凹的作品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批判性极强,而这些与当代文学的构成又有怎么样关系,这就是本文要进行探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的话: 贾平凹的《高兴》推出后(《当代》2007年第5期,作家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受到热切关注。其原因不仅因为这是贾平凹继《秦腔》之后推出的又一长篇力作,更因为它所处理的题材——进城的农民工捡破烂的生活正是典型的“底层”题材。而这些捡破烂的农民正是贾平凹的乡亲,他们从商州大地走来,从《秦腔》中的清风镇走来,人物原型都有名有姓。正如贾平凹跪在父亲的坟头说的:“《秦腔》我写了咱这儿的农民怎样一步步从土地上走出,现在《高兴》又写了他们走出土地后的城里生活”。(《后记》)也就是说,贾平凹沿着自己的创作轨道发展,随着自己“血缘和文学上的亲族”的生活变迁而推进,到了《高兴》,与“‘底层’写作”正面相遇,由此进入了这一写作的潮流。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长篇新作《秦腔》从叙事动机和创作目的来说,是为故乡“树碑立传”,是“为了忘却的回忆”。作品中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夏天义、夏天智均以悲剧死亡结局,这决非单纯生理意义上的死亡描写,而是包含了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在”的哲学内涵。死亡叙述由最初的生命体验辐射到社会文化层面,最终上升为一种悲悯美学。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以秦腔这一民间传统艺术为线索,将清风街一系列“泼烦琐碎”的事情贯串在一起,着力表现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没落与颓败。《秦腔》主要从秦腔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衰落、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传统道德的沦丧三个方面着力表现传统文化的没落。《秦腔》是一曲传统文化没落的挽歌。  相似文献   

15.
贾平凹长篇新作《秦腔》从叙事动机和创作目的来说,是为故乡"树碑立传",是"为了忘却的回忆".作品中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夏天义、夏天智均以悲剧死亡结局,这决非单纯生理意义上的死亡描写,而是包含了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在"的哲学内涵.死亡叙述由最初的生命体验辐射到社会文化层面,最终上升为一种悲悯美学.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的文章非常好读,无论是他的长篇大作,像《废都》、《商州》、《秦腔》等等,还是他的随笔小文,像《冬景》、  相似文献   

17.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诗经》中的婚恋诗历来是人们广为传诵的。作为男女言情的婚恋诗在《诗经》中占了1/3,这些作品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民或美好或痛苦的婚恋生活,对于今天我们研究当时社会人们的爱情生活、社会问题等都有着极大的历史价值。本文试图根据婚恋诗内容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论述。  相似文献   

18.
论《秦腔》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贾平凹长篇小说《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魅力靠语言来表现。在这部长篇小说中,贾平凹在继承方言土语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语言,采用乡土化的写作,将文言、口语、方言、现代汉语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秦腔》个性化、民族化的语言特色,展示了作家在语言艺术创作上的探索与努力。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的小说《秦腔》真实地再现了当今中国农村的生活图景,体现了强烈的社会问题意识,字里行间洋溢着沉重的哀愁,小说具有深沉的悲剧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秦腔》获茅盾文学奖也是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20.
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秦腔》中的商洛方言进行了研究,整理出作品中使用方言的六种基本形式,并指出贾平凹在作品中处理商洛方言的一些方式,为利用方言研究现代其他文学语言提供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