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一般认为,六镇鲜卑在民族性上是一个鲜卑化的集团,从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之后,鲜卑人和汉人并非根据民族来划分,而是根据汉化还是鲜卑化来划分,甚至有人认为“孝文帝汉化政策没有及于边镇,故这里的鲜卑人还停留在原先的水平上没有汉化”,由于六镇鲜卑对北朝后期及隋唐历史影响很大,正确认识六镇鲜卑的民族性及六镇民族融合程度就显得十分必要。1. 六镇是北魏为了捍卫边疆、拱卫平城而设立的几个重要军镇。从经济上讲,六镇是以农  相似文献   

2.
李利  刘涛 《下一代》2013,(2):10-10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初创时期奠定重要发展基础的是著名的三大起义,即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秋收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二枪,广州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三枪。这些起义虽然都相继失败了,但她所播撒下的革命火种终成燎原之势。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上述三大起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历史地位时有过这样的表述:“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关系复杂动荡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经历了一个大融合的重新组合过程,南下中原汉地建立北魏王朝的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则是这个过程中历史意义最为深远伟大的一环.这次融合继承并总结了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成果,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推向了高潮.中国南北的再统一格局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空前盛世,皆因这次鲜汉民族融合所带来的充满朝气的力量勃兴而透露最早的曙光.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南迁洛阳的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为主旋律,汉化是融合的基本特征;第二阶段的融合是随着北魏末年的六镇起兵而开始的,即六镇鲜卑与汉族的融合,经过胡化和汉化的反复扭缠达到统一是融合的基本特征.本文所论仅限于拓跋鲜卑与汉族融合的第一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期是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期。由于鲜卑、匈奴、羌人、乌丸、氐等民族的内迁,使北方大范围形成我民族杂居和融合的局面。这些民族中除鲜卑有独立塞外势力外均受魏晋政府和本族酋长的双重控制。少数民族人民受到原贵族地主残酷的剥削,他们不堪忍受而纷纷起义反抗,加上兼并战争的连绵不断,使中原经济文化的中心黄河流域遭受严重破坏,同时由于旱涝、瘟疫灾害和统治阶级的荒淫奢侈,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相似文献   

5.
北魏初期各族人民反对统治者压迫的联合起义在北魏社会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过去却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或者研究还不够。盖吴起义是北魏初期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各民族联合大起义。这次起义是由于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而引起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共同作用下爆发的一场严重的反抗斗争。盖吴起义作为北魏初期的各族人民联合大起义,在北魏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根据《尉迟敬德墓志铭》记载,敬德之名未必为"恭"。其祖先为西部鲜卑尉迟部落,后随北魏孝文帝迁居洛阳,遂以洛阳为籍贯,但在六镇起义动荡之际流寓于朔州,又以朔州为新籍。敬德祖上历任北魏、北齐、北周、隋等朝要职,但至其父伽时家道中衰。敬德少年时期已经知兵,参与镇压过隋末农民起义。敬德妻苏氏出自关西士族,曾仕北齐。两家变迁可以折射出北朝政局的演变。敬德晚年远离政治,笃信道教。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初年,帝国主义对华侵略进入瓜分共管阶段,清政权将要全面崩溃,资产阶级革命已在中国掀起,群众自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武装起义势如烈火燎原,不可阻遏。其中著名的起义有“潮州黄岗起义”、“惠州七女潮起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河口起义”。但在这一系列起义以前,在一九○二年,广州曾发生一次史称“洪全福广州举义”的未遂起义,因“起义在摇篮里被扼杀”,却常为世人所忽视,为一般教材所不  相似文献   

8.
北魏末年,宇文泰割据关陇,魏孝武帝因与高欢矛盾激化而率众西就宇文泰,追随魏帝或忠于魏室之山东人士也由此陆续入关.宇文泰尊立魏帝,与高欢所控制之东魏形成东、西对峙之局面.宇文泰虽以六镇鲜卑为创业基础,但人数寡少,既不足与高欢抗衡,又不能对关陇豪强形成压倒性优势,故其政策,必以调和胡汉,融冶六镇、关陇与山东人为一体为指归,形成陈寅恪先生所谓之关陇集团.西魏大统十六年,府兵组织系统正式成立,标志着关陇集团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9.
清朝自乾隆以后,封建政权日益腐败,土地高度集中,劳动人民所受的剥削越来越严重,各族人民纷纷起来反抗.《清代中期各族人民起义图》标出1764年至鸦片战争前夕各族人民连绵不断的起义事件二十二起.这些起义,  相似文献   

10.
爆发于1943年8月12日的黎族人民白沙起义,是黎族历史上农民反抗斗争的继续和新的发展,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是由于起义的历史背景,起义反抗的敌人,起义道路的艰难曲折,起义领导者的思想认识水平等诸因素决定的。本文试图结合这些因素来探讨起义的几个显著的特点。因为只  相似文献   

11.
早期的水浒故事,如《宋江三十六赞》及《大宋宣和遗事》中,阮小二(阮进)的绰号是“短命二郎”,而阮小五(阮通)的绰号是“立地太岁”;到了今本《水浒传》,二人绰号被调换。之所以出现这种调换,是因为随着水浒故事在民间的流传,阮氏三雄的关系逐渐密切,小二、小五、小七等名字脱落了原来的排行信息,阮氏三雄成了亲兄弟,阮小五被径直当作了排行第二的“短命二郎”。  相似文献   

12.
作为我国主体民族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形成于我国春秋战国之际。黄帝作为华夏族共同奉祀的祖先,是其时正在形成中的华夏民族为了追求共同历史文化的产物。文献资料表明,我国古代先民,包括上层统治阶级对于祖先黄帝的祭拜也恰好开始于这个时期。黄帝原本是周人的祖先,黄帝族以及早期周人都居住在陕北黄土高原,与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古代戎狄族具有血缘上的联系。因为后来周人实现了对黄淮江汉广大地区的大一统统治,主导了日后这一地区各古老部族的民族融合,并最终使它们融铸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民族,黄帝自然亦演变成为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族与其直接后裔周族都为我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十八子主神器"是明末李自成起义军进行政治宣传的主要内容和手段之一.它的渊源,有的学者以为演绎于元末的"十八子之谶",从大量的文献史料的记载来看,这一说法并不正确,其渊源可上溯至南北朝时期乃或晋代.  相似文献   

14.
北魏孝文帝定代人姓族之举,在北魏发展史上是一件极重大的事。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前后,都有改定代人姓族的事实。而在这一过程中,改鲜卑勋臣八姓中纥奚之奚为嵇的事例,看似个案,却具有普遍的意义。表明孝文帝在推行汉化改革过程中,不止一次改定代人姓族的史实;表明孝文帝对汉四姓认识的逐步清晰和门阀观念的增强;表明在这个过程中皇权力量的人为干预,即君主的力量可以按历史发展的变化,重新编排他们的次序、改变他们的姓氏。  相似文献   

15.
胡燏棻是晚清史上一位次重要级人物。甲午战争爆发后,胡留于京津地区督办粮台军需,又奉旨协助洋员汉纳根编练新军。在新军计划的过程中,胡燏棻与汉纳根产生了争论。随后,胡燏棻上书朝廷,晓陈其利害关系。最终,朝廷放弃汉纳根的练兵计划,由胡燏棻另练一支新军,而此新军正是后来北洋新军的前身。  相似文献   

16.
"红颜祸水"一度被人讲述得理直气壮,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步认识到"红颜祸水"只不过是男性开脱责任的借口,女性与男性应该享有平等的地位,从水浒小说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种观念的变化:在《水浒传》中"红颜祸水观"比较强烈,到《水浒后传》、《后水浒传》中出现了松动,而到了《荡寇志》与《新水浒》,"红颜祸水"观已经得到完全改观。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混乱和黑暗与它思想上的自由和解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战争的带动下,弱势的胡文化与强势的汉文化之间产生了剧烈的交流、碰撞和整合。胡汉文化冲突不仅大大的提高了胡文化的水平。也为汉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8.
汉唐时期,民族交往较为频繁,表现在服饰方面,少数民族的胡服对汉族服饰的影响很大.汉唐时期胡服的变化折射出夷夏观的变迁.就其整体而论,胡服大致经历了两汉时期在中原地区初步流行、魏晋南北朝时基本流行和隋唐时大为盛行这几个阶段.与之相对应,这一时期的夷夏观也表现为夷夏对立、夷夏“未殊”及夷夏一家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姓氏简化有规律可循,大体上是将简化的单姓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单姓(多为汉姓)相结合,改后的单姓与原有复姓之间或语音上、或语义上、或文字上总是存在种种联系,体现了改姓之初有利于民族融和的意旨。这可以从北朝碑刻中胡姓改化姓氏词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20.
《资治通鉴》引吴人况长宁对蜀国费袆的批评,胡三省作注,不知长宁为谁,把长宁的姓氏“况”字看作连词。该书和《三国志》标点者都不知其误,相沿漏标误译,至今不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