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女性话语与身份书写在中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岳川 《东方文化》2000,(3):101-107
女性主义在中国历来就波澜不兴。然而从中也不难看到某些化的潜流。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最近20年来正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显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当我们谈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时,更多想起的是对女性作家作品的评论,而广义的性别批评却多多少少受到忽略。其实,成熟的文字书写始于男权社会,写作是男人的专利。从古至今位于文学史人物长廊中的女性形象,大都是在男权意识形态框架下,由男人们讲述出来的,女人处于被书写和被塑造的  相似文献   

3.
肖瓦尔特把西方女性文学分为三个阶段:女人气阶段、女权主义阶段和女性阶段。中国现代社会和历史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和独立性,注定了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阶段的顺序与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不同,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先后历经了女权主义阶段、女人气阶段和女性阶段。  相似文献   

4.
石伟 《世界文化》2009,(12):12-13
“女性文学”是20世纪俄罗斯文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女性文学中占中心位置的不是感伤的爱情情节,而是作者对人物活动的精辟鲜明的分析性观点,价值取向问题以及女性评判的深度和戏剧性。这些主题在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托卡列娃、托尔斯泰娅、乌利茨卡娅等的小说和戏剧中得到深刻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正>“对于女性来说,有选项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2023年2月,一帧日本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1948—)与三位北大毕业的女生的对话视频引起全网热议,从而让自由而开放的女性主义从学术殿堂走向大众视野,让女性们重新思考自身的处境并审视自己的独特价值。上野千鹤子以其温柔而坚定的言行揭开了世俗社会给女性罩上的“神秘面纱”,创造了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女性追寻不一样的自我,体验一场“不被定义的人生”。  相似文献   

6.
恰值新世纪第一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之机,在中国美术馆,一个规模不大但影响颇佳的名为“2001北京新世纪国际妇女艺术展”的展览开幕了。在这个有15个国家的女性艺术家参加的国际艺术展览上,记即兴地采访了一些外国艺术家,有趣地是,这些艺术家另外的一重身份是她们都是各自国家驻华大使的夫人。  相似文献   

7.
侯颖 《世界文化》2003,(3):11-12
西蒙·德·波伏娃(1908—1986)是西方当代女性主义的先驱。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她就以其观点新颖大胆的专著《第二性——女人》而著称于世。在这本被称为“女性主义的圣经”的理论名著中,她论述了“女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女人是被动地变成女人”的这一中心思想,揭示了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男人是如何利用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优势,制造出关于女人的种种神话,强制妇女接受下来而永远处于从属的“女人”的地位,书中宣扬了“男人们自己作主,女人们也自己作主”的平等理想。可以说,正是由于《第二性》一书,人们开始认识这位惊世骇俗的女子,这…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国当代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所著的七篇论文与两部著作为底本,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以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方法,简述陈寅恪的女性形象批评观,分析陈寅恪晚年"颂红妆"的原因,评论陈寅恪"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总结其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雷梅迪奥斯·巴罗,西班牙杰出的女性画家,近年来获得了越来越高的评价,认为她是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杰出代表,女性艺术的先驱。她原是超现实主义诗人本杰明·皮拉特的爱人,其画风和思想受其影响并带有较强的自传性。她用画笔记录了一生中为逃离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而做的种种努力。巴罗少女时期在一个修道院里度过,这种严苛的环境反而培养了其叛逆的性格,她的一生似乎在各种逃亡中度过:家庭、婚姻、爱情、战争,以及男性美学权威。  相似文献   

10.
《东方文化》2000,(3):95-100
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南帆像是坐在被告席上。由我作为主持人请二位女士谈谈“女性主义文化”问题,这多少有些尴尬。尽管如此,我还是带着真诚的谦虚请教如下问题:目前是否已经出现一个女性主义运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运动?  相似文献   

11.
马真读碟     
马真 《世界文化》2007,(3):29-30
格林纳威选用了1000年前的日本日记体文学《枕草子》为蓝本,配合现代情节讲述了一个女性主义的故事。就影片而言,《枕草子》成为了女性意识觉醒的一个历史印证,而此印证经过千年之后,在邬君梅身上得到了升华,并展现了邬君梅从一个被书写者的身份慢慢变成一个书写者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以叙事的“阴柔风格”著称。我们仔细析发现,这种“阴柔风格”来自于作品中隐形存在的女性叙事。这条叙事线索由几个因构成:男主角的女性化、女主角的男性化、激进角色的粗痞化、女性问题的突出等等,与时的主流话语——农业合作化叙事形成了一种对话的关系,从而造成农业合作化叙事的内裂隙。在这裂隙之间,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于激进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怀疑。这也是我们天重读周立波这部小说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3.
韩国保健社会研究院的一项有关结婚、生育动向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今韩国的单身女性认为“肯定应该结婚”的,每8人中仅有1人。该项调查是在3417名未婚男女及已婚女性中进行的。在调查中,有12.8%的单身女性回答“肯定应该结婚”。而这一比例不到持有这一观点的未婚男性29.4%的一半  相似文献   

14.
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文坛上涌现了一大批女作家,满洲女作家群代表了殖民地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群落。考察这一文化群体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在漫长的自然历史中形成的地域文化基因,“五四”新文化新思想对东北新文学的影响,现代女学的兴起是东北女性接受现代新思想的外在条件等。这一文学现象,呈现出女性文学和近代东北区域文化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近代高僧印光法师(1861—1940),是净土宗第十三祖,俗姓赵,字绍伊,出家后法名圣量,字印光,陕西邰阳(今合阳)县人。光绪七年(1881)在南五台的莲花洞寺出家,之后三十多年,一直过着隐修生活。印光大师勤于笔耕,著述颇丰,他的作品涉及教育、家庭、医学、史地、社会等诸多领域,内容广泛,主题突出。作为“人间佛教”早期倡导者的代表,印光法师对该思想的弘扬和实践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文试分析印光法师对女性问题的态度,以期探视其“人间佛教”思想的一个方面。总的来说,印光法师的女性观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明清通俗小说描写的复仇抗暴故事中“咬舌”这一重要关目 ,在公案故事传闻也被用来突出女性的稳重而精明。接吻这一表示两性亲热动作的习俗 ,以及文学文本对于宗教文献的借重 ,离不开中古外域佛经故事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我虽曾写过不少篇有关词与词学方面的论文,但却大都是以男性之作品为主,而未曾写过任何一篇有关女性词人的论述。一年前应香港城市大学之邀前往讲学,曾做过一次题为《从双重性别与双重语境谈早期词之美感特质之形成》的讲演。  相似文献   

18.
吕超 《世界文化》2005,(9):25-27
“织女”意象是指女性“编织”或“纺织”,它是中西文学中的重要意象之一。在中国农桑社会背景下,它起源于民间传说中的织女原型,多体现温柔、勤劳、善良的传统女性气质;在西方,它则和古希腊神话中的命运三女神以及复仇女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象征着命运、死亡和复仇,血腥色彩非常浓重。  相似文献   

19.
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江永女书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永女书,是由女性创造并只在女性中流传、使用的一种神秘符号,流传地点主要在湖南江永以及道县局部地区,它用歌谣、文字等形式记载了女性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世界,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江永女书在20世纪50年代才被社会发现,随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中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季羡林惊呼:“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法国女学者芭芭拉说:“女书是女人的圣经!真想不到在地球上某个角落还有一种只供妇女使用的文字。”美国著名学者哈里·诺曼也同样赞叹:“这是世界最令人惊奇的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20.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长期以来,女性的地位与权力与男性有着极大的不平等,并长期禁锢人们的思维模式。在男尊女卑的中国传统社会中,从家族行为延伸到政治行为的"妾妇之道"对产生中国文人深远影响,使得中国文人的妾妇心态广泛存在。文章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探析中国文人妾妇心态的表现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