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针对高等学校法人制度的改革问题,学界形成了公法人和私法人两条思路,然而它们都并非最佳的策略选择.突破公私两分法、主张社会结构三分法的第三部门理论成为可供选择的理论工具.将高等学校定位为第三部门组织,实现了其两大根本组织属性——自主性和公共性的有机辩证统一.由此,对高等学校这样一种主体资格和行为进行确认和规范的第三部门视野下的高等学校法人制度,即意味着在价值基础方面兼顾和协调高等学校的自主性和公共性,是高等学校法人制度改革的应然选择.同时,第三部门视野下的高等学校法人制度的建立也已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基础、法律基础和改革契机.第三部门视野下的高等学校法人应属于专业型第三部门法人,并采取社团法人的组织形态,在立法模式方面则应制定专门的《公立高等学校法人法》或《大学法》,设立“高等学校法人”这一独立的法人类型.  相似文献   

2.
高校法人制度是"双一流"建设顺利推进的组织法律保障。与"双一流"建设的要求相比,我国高校法人的具体制度建设在章程实效性、法人财产自主权、法人组织机构制度等方面仍存在着不足,未来应将保障和促进高校的自主性作为制度完善的核心价值目标,在坚持高校学术自主性本位的同时防止其公共性危机的发生,并从章程、法人财产权、组织权力协调合作机制等方面着力完善。  相似文献   

3.
论高等学校法人制度的根本性质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法人制度的实质和高等学校法人制度的历史沿革来看,高等学校法人制度的私法人说和公法人说都不能成立。法人制度是一项关于团体组织的基本法律主体制度,对团体组织具有确立主体性、增强自主性、提高功能性三项基本价值与功能。因此,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高等学校法人制度就是通过赋予高等学校以独立的法律人格,使其能够自主地培养专门人才、开展学术研究和为社会提供教育公共服务,并最终实现教育公共利益的法律主体制度,具有独立性、组织性、人合性和价值性。它是实现高等学校依法治校的必要保证,是保障高等学校自主运转的必要机制,是促进高等学校有效治理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公办高等学校的管理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由旧管理制度向着法人制度演变过渡。尽管处于这个特殊时期,我国法人制度的建立仍然受到政府集权式管理制度的惯性影响,在高等学校的自主管理办学权利与政府的行政管理权利之间依旧存在着矛盾与冲突。阐述我国公办高等学校法人制度的内在含义,指出在其建立与发展过程之中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分析这些矛盾冲突产生的原因,同时提出符合当前我国高校法人制度发展趋势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的公共性理念以及实现机制可以区分为国家公共性与社会公共性两种不同类型.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立高等学校作为政府部门的附属物,具有鲜明的国家公共性特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市场化机制的介入,出现了高等学校的商业化和行政化等一系列问题,对于高等学校的公共性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公共性的重构要求实现一种以整合社会的公共选择与个人选择为基础,既能充分发挥政府在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又能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和自由,同时在教育的制度和内容上充分实现社会参与的社会公共性.  相似文献   

6.
重点大学制度是一项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与发展的重要制度。它的价值取向是以社会价值为本位,通过建设重点大学来满足社会需要,但其不合理性是不能把重点大学当成学术组织来建设以及忽视整个高等教育竞争的公平性原则。重点大学制度的价值取向的转向不在于选择学术价值本位还是社会价值本位,而是要"制造"出两者之间的价值冲突,为此需要重构重点大学制度建设过程中各方参与力量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战后,日本在推进教育民主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学校法人制度为核心的私立大学法制体系.1949年顽布的<私立学校法>对学校法人理事、监事、评议员会等作出详细规定,从而保障了私立大学的"自主性"与"公共性",这从制度上为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4年,重新修订的<私立学校法>强化了理事会、监事、评议员会机能,要求学校信息公开,强调学校法人的"自我责任".日本学校法人制度的形成与改革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制度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规定体现的程序本位理念在我国处于“无根”栽培状态,从而导致了民事诉讼法律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分野。两种逻辑所代表的两种秩序间的冲突源于不同的哲学基础、不同的利益考量与分享。因此,问题的解决以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价值基本准则的利益分配为核心是两种逻辑整合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9.
公共性是高校科学研究的核心价值,它在时代变化中更新着自身的涵义。在功能上,高校科学研究经历了从知识生产到知识应用,从服务教学到服务社会的转变。在价值上,高校科学研究呈现了从内生性公共性到外生性公共性,从自我实现型公共性到依赖型公共性的转变。这些公共属性间的矛盾与冲突形成了功利化与行政化的科研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寻求高校科学研究的价值回归与自主性回归。  相似文献   

10.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本质属性即培养人的活动.但教育在观念、制度和行为模式等三个层面分别表现出教育价值错位、精英教育模式、"管本位"和"教本位"等不利于学生主体自由发展的几种倾向,这是导致教育活动背离其根本属性亦即教育异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公立高校治理结构的改革--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把我国公立高校视为经济组织,明晰其产权,进而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必然产生对高校治理结构改革的要求。在外部治理结构方面,应重新认识和建立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使公立高校成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享有更大的独立自主办学的权力;在内部治理结构方面,应体现高校内部各个不同利益群体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权利配置以及他们之间的作用关系。在产权结构多元化的高校,可采用类企业治理结构,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校长构成,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research informed perspective, I discuss some of the barriers students face during progression to higher education. A crucial role can be played b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EIs) and other public bodies. I discuss some of the measures taken and critically evaluate these to show how these can be improved. In the absence of a centralised admission system and autonomy exercised by HEIs, it is not clear yet how these targets will be achieved. HEFCE and OFFA play a vital role, but there is further scope towards addressing equality and divers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of the ways forward.  相似文献   

13.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公立高等学校属于从事教育活动的事业单位,具有鲜明的"国家公共性"特征。从经济方面考虑而赋予公立高等学校以自主权的改革路径,在必要的监督缺位的情况下使得公立高等学校超越了其原本所受的公共性的制约。内部自律的软弱和外部监督的缺失使得我国公立高等学校开始呈现出一种公共性的迷失状态。从教育的基本属性和功能来说,将高校定位于第三部门可能使其从公共权力领域的完全控制下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4.
15.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30年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经历了30年改革历程,经历了试点、全面改革和不断深化等三个主要阶段。改革内容主要围绕高校自主权下放、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健全与完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等五大主题而展开,取得了重要的改革成果。未来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要根据从管理到治理的改革理念,确立质量+效率的复合式改革目标,建立简约化的高校组织结构和品状组合的高校内部权力结构,在法律框架内实现高校的责权统一,真正把高校建设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区域分布、时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办高等学校数是衡量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往的研究证明,经济发展和公立高等教育发展是影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建立了以民办高等学校数为因变量,以GDP和公立普通高等学校数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并利用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002年、2005年和2006年的有关数据,对回归模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区域分布及其时间变化受GDP及其变化的显著影响;独立学院区域分布受公立普通高等学校数的显著影响;民办高等学校区域分布及其时间变化同时受GDP和公立普通高等学校数及其变化的显著影响。以市为单位进行的分析发现,以省为单位的分析结果会低估公立普通高等学校对于民办普通高等学校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Malaysia is a newly industrialized market economy and reliant up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o increase its economic outlook. Being located in a strategic position between Asia, Australasia and Oceania has made it an attractive proposition for foreign higher education providers wanting to expand their international presence. Despite this, there are many market and regulatory challenges facing foreign providers operating as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EIs) within Malaysia. To gain a competitive edge they must clearly understand how the many cultures, values, norms, behaviors, and mindsets within Malaysia can be used to drive strategy. Unfortunately, ve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Malaysian perceptions of private HEIs compared to public HEIs. By drawing upon utility theory,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onstruct a scale for measuring brand identity of HEIs in Malaysia. Data from a sample of 371 students from private and public HEIs in Malaysi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o form a two-factor measurement model consisting of visual and verbal identity cues. Tests of differences were performed, which showed dimensions such as distribution channel, public relations, promotion, core service, price, and system hav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rivate and public HEIs.  相似文献   

18.
“新三大民生问题”的公共政策公共性视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已成为"新三大民生问题",引起了公众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新三大民生问题"的产生与公共政策公共性的流失密切相关,文章对"新三大民生问题"与公共政策公共性流失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坚持公共政策价值观的公共性,完善对公共政策的质量评估,实现公众对公共政策的制度化参与,防止特殊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公共性的侵蚀,改进公共责任追究机制建设是公共政策公共性的提升之道。  相似文献   

19.
政策性负担、逆向选择与高校软预算约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所承担的政策性负担造成了高校软预算约束和超量贷款。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的情况下,政策性负担将导致高校校长的逆向选择,从而造成高校的超量贷款和效率降低。当高校承担政策性负担时,政府限制高校的贷款自主权往往是一种次优的制度安排。硬化高校预算约束的关键在于剥离高校的政策性负担。  相似文献   

20.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大多数成员经过价值实践后所形成的能够反映他们公共利益与需要的价值体系。公共性是当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旨趣,它深刻地体现在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成、运行与目标中。在当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成中,公共性是通过经济、政治、文化、道德、伦理对价值体系的影响来体现的。在当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运行中,公共性是通过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规范、整合、发展作用体现出来的。当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在生成与运行的逻辑演进基础上,逐渐实现其公共性目标,即维护社会公民的公共生活秩序、保障社会公民的公共利益、推进社会公共精神的构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