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李新生 《新闻世界》2009,(11):21-21
5·12汶川地震。面对这一震惊世界的重大突发事件、空前的灾难,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反应,当是第一时间奔向事件发生地,走进灾区现场。 汶川地震信息传播,在当代中国新闻史上史无前例地快速、公开、透明、充分。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市报人》2008,(9):39-41
灾难往往是人性的试金石,对新闻工作者来说,灾难同时也是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的试金石。汶川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广西桂林日报社的新闻工作者打响了一场与灾难抗争的战斗——第一时间出版《号外》,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第一时间发回报道……他们真实地记录下历史,也书写了桂林新闻史上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徐生 《军事记者》2008,(7):12-14
“这是一个危急时刻,特大地震把汶川等地摧垮。在这场巨大的灾难面前,你们用手中的笔、镜头记录灾区的悲情大爱,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与灾难抗争的精神风貌……人民永远将你们铭记!”  相似文献   

4.
刘有才 《青年记者》2008,(13):69-70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媒体记者勇敢奔赴灾区,让国人和世界及时了解了灾难真相,为此次特大灾难的信息透明化做出了贡献。但在灾难发生后。对媒体工作本身进行反思,尤其是对媒体表现出的心理学欠缺进行检讨,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今年雅安地震,使人们想到了五年的汶川地震,当时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中国突发灾难事件报道的一个里程碑:信息快捷、公开、透明;媒体人提升了人文关怀的素养。但是,当开始冷静、理性地思考汶川地震报道时发现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媒体记者集聚灾区,占用灾区资源;为了报道"效果",干扰救援,对被采访者不够尊重;灾难中不恰当的娱乐化表达。五年后的雅安地震中,媒体的报道却有不少的进步,即:灾区现场报道克制、冷静、理性;报道方式以打气加油为主旋律;社交媒体的出现,让信息没有障碍地实时传播。  相似文献   

6.
面对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我国媒体迅速出击,谱写了感人肺腑的"灾难新闻进行曲",及时、透明、全面、丰富地呈现了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呈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立即奔赴灾区组织指挥抗震救灾的过程,呈现了灾区人民和全国军民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空前团  相似文献   

7.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媒体记者勇敢奔赴灾区,让国人和世界及时了解了灾难真相,为此次特大灾难的信息透明化做出了贡献.但在灾难发生后,对媒体工作本身进行反恩,尤其是对媒体表现出的心理学欠缺进行检讨,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5.12汶川大地震对灾区图书馆造成了重大损失。根据四川省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和灾区个体馆应对灾难的具体举措,借鉴国外图书馆界和我国其他行业灾难危机管理的成功经验,有必要建立我国图书馆灾难联盟。图书馆灾难联盟的管理内容包括:危机控制管理、风险评估、危机预防、危机准备、危机反应与灾后恢复。灾难联盟管理中需特别注意危机预案的完整性与可获取性、预案中人事分工的明确性、相关部门横向和纵向的借鉴与协调以及灾后员工的心理干预和关键业务的恢复工作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五年前的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中国记者第一次大规模投入到一场灾难报道中的集体行动,也是对中国记者专业水平、职业操守的一次集体检阅。五年之后,芦山地震发生,勇敢的中国记者们再度集结起来奋勇进入灾区为公众报道新闻,但记者们也遭到了质疑:记者进入灾区是帮忙还是添乱?近期,深蓝财经记者联盟组织了关于灾难新闻的专题研讨会,多位嘉宾和同仁通过QQ群线上交流的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下面刊发研讨会内容。  相似文献   

10.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7.1级地震,作为北京日报的一员,我在第一时间受命前往青海玉树地震灾区采访.两年前,四川汶川地震,我亦作为北京日报第一批赶赴前线的记者.火速赶往灾区参加报道.短短两年间,两次亲历重大灾难报道,也是我记者生涯中一段独特的经历.  相似文献   

11.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四川灾民陷入了巨大灾难中:失去亲人的痛苦,没有住房的困境……是依靠政府的救援,还是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经济日报>记者夏先清在汶川大地震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四川省彭州市九峰村采访,用大量事实和细节重现了村民自救的全过程,展现出灾区基层干部群众在灾难面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篇因此荣获2009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类二等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公众对灾难事件的日渐关注,对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呈现出全局性、去地域化的趋势.然而,对灾难的关心可以超越地域,对灾难的认识却不能忽略地域,在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灾难性事件中,明确的地域性标志是公众了解灾情、伸出援手、抗击灾难最基本的前提信息.当灾难发生时,地处灾区的地方媒体瞬间就有了不同于其他媒体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重大新闻向来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尤其是重大灾难事件,如今年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一两天内,灾区就汇集了数千名手持肩扛“长枪短炮”的记者。新闻记者这种排除万难深入一线的敬业精神值得肯定。但殊不知,这么庞大的新闻队伍对灾区群众带来的心灵“余震”已经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胡广 《新闻世界》2014,(9):15-16
对于重大灾难新闻的报道,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报道新闻成了最重要的使命。在地震灾区,哪些内容是媒体报道的重点?我们在采写新闻时,应该坚持哪些原则?笔者结合自己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在一线的报道经历,谈一些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5.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地震灾区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许多城市和乡村在瞬间化为废墟。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党中央指挥若定,迅速作出抗震救灾的决策,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亲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十几万名解放军官兵、武警迅速集结,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救援队伍、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灾区,大量救灾部队源源不断地从空中、从陆路运往灾区,中华儿女谱写了一曲与特大自然灾害抗争的气壮山河的时代赞歌。  相似文献   

16.
《湖北档案》2008,(5):4-5
5.12汶川地震,千万座楼舍顷刻垮塌,千万条生命瞬间蒙难。截至5月27日,汶川地震已造成67183人死亡。灾难袭来,党和政府派出了强大的海陆空救援队伍,全国人民伸出援助之手,国际社会也慷慨解囊…… 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灾难,国家档案局下发紧急通知,灾区档案部门全面开展抗灾自救,湖北档案人积极行动,情系灾区献爱心。借助四川档案网、四川新闻网、国家档案局网、中国档案报网、中国档案杂志网、湖北电视网等媒体,本刊编发了这组稿件,以留存中国档案人联手应对汶川大地震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7.
为了记录汶川大地震这段刻骨铭心的灾难,更为了记录灾难面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历史画面.继捐赠67万余元和价值72万余元的教材之后.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我社紧急启动了公益出版项目——图文“史诗”《时间之殇》,该书义卖所得将全数捐给灾区。  相似文献   

18.
重大突发事件直播:电视媒体的态度与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电视台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直播报道是新闻媒体应对重大交发事件的典范,写下了中国电视新闻直播史上感天动地、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央电视台以一种我们从未经历过的快速及时、大信息量、大量现场、长时间的突时的电视直播报道,将汶川地震的情况迅速传遍国内及世界各地.这是一次媒体对重大灾难性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不仅体现了电视媒体在灾难时刻与灾区人民携手并肩的态度.也展示出危机时刻不辱使命的媒体责任.  相似文献   

19.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笔者奔赴灾区采访,在近一个月的新闻实践中,不仅发回了大量的报道,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难忘的经历,对地方媒体如何做好重大灾难题材的报道有了切身体会,积累了一定经验。  相似文献   

20.
突发的巨大灾难时间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突然凝固,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地震灾害波及四川、重庆、陕西、甘肃、云南、贵州等多个省市。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引起了巨大人员伤亡和自然生态的破坏,使毫无准备的灾区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主震第二天,我社编辑们就在余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