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一数学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从而产生不同的解题思想与方法,而这些方法的产生又源于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理解越深刻,想象越丰富,联系越广泛,方法越巧妙.下面就人教版高一数学第一册(下)第38页例3:利用和角公式计算11+-ttaann1155°°的值,介绍几种不同的解法,供大家参考.解法1:因为tan45°=1,所以原式=1-tan15°=1-tan45°tan15°=tan(45°+15°)=tan60°=3.另外,11-+ttaann1155°°=1ta+nt4a5n°4-5°ttaann1155°°=tan45°-1tan15°1+tan45°tan15°=tan130°=3.解法2:因为cos15°≠0,所以2cos215°≠0.1+tan15°…  相似文献   

2.
一、导入新课,展开讨论 出示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后,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教师巡视,板书学生的解法,并让学生说出列式的理由。 ①140÷2×5(归一法) ②140×(5÷2)(倍比法) ③140×5/2或140÷2/5(分数方  相似文献   

3.
有些题目,按照常规的思路去分析解答,就会使得过程繁琐,如果转换思考角度,就会得到全新的巧妙解法。例1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50千米,225小时到达。返回时用的时间是去时的56。求返回时的速度。常规解法:(1)先求出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50×225=120(千米)(2)再求出返回时用的时间。225×56=2(小时)(3)最后求出返回时的速度。120÷2=60(千米)巧妙解法:因为汽车往返的路程相同,所以速度和时间成反比。由于返回的时间是去的时间的56,那么返回的速度就是去时速度的65。…  相似文献   

4.
一题多解,是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请看以下一组一题多解的例题。 例一、两个工人共同加工一种零件,甲每小时加工24个,乙每小时加工的零件比甲每小时加工的多1/3,两人一小时一共可以加工多少个零件。 解法1:24+24×(1+1/3) 解法2:24×(1+1+1/3) 解法3:24×〔1+1+(1-2/3)〕〔思路:乙每小时加工零件比甲多1/3,也就是多(1-2/3)〕  相似文献   

5.
A卷1.(10.5×11.7×57×85)÷(1.7×1.9×3×5×7×9×11×13×15)=2.4×5(3/4)+5×6(4/5)+6×7(5/6)+7×8(6/7)+8×9(7/8)=——。3.把3/4表示成最少的几个分子为1、分母尽可能小且互不  相似文献   

6.
将组合图形采用分、补、拼三种基本方法转化成常见图形面积的计算 ,以利于激发学生一题多解的兴趣 ,培养学生解题思维的创新。如求右图的面积 ,你有多少种解法 ?让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 ,教师启发 ,所得解题思路分类如下 :一、分 :分成常见图形 ,求面积和。  解法一 :如图 (一 ) ,分为两个长方形。     4× 2 6× 7=50解法二 :如图 (二 ) ,分为两个长方形。     1 0× 2 6× 5=50解法三 :如图 (三 ) ,分为两个直角梯形。     (4 1 0 )× 2÷ 2 (5 7)× 6÷ 2 =50  解法四 :如图 (四 ) ,分为五个相同的长方形。   …  相似文献   

7.
例 1 月球对它表面附近的物体也有引力 ,这个引力大约是地球对地面物体引力的 1 /6,一个连同随身装备共 90千克的宇航员 ,在月球上重多少牛 ?(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习题第 4题 )解法一 :∵ 90千克× 1 /6=1 5千克∴G月 =mg =1 5千克× 9.8牛 /千克 =1 47牛解法二 :∵G月 =16G∴G月 =16mg =90千克×9.86牛 /千克 =1 47牛评析 :解法一和解法二结果虽然相同 ,但解法一是错误的。因为质量无论在地球上还是在月球上 ,都是不变的。例 2  1厘米3的水里含有 3.35× 1 0 2 7个水分子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有多大 ?解法一 :①一个水分子的体积V …  相似文献   

8.
学生解答通用五年制九册56面第6题——“车站有货物45吨,用甲汽车运10小时可以运完,用乙汽车运15小时可以运完。用两辆汽车同时运,多少小时可以运完?”——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解法:(1)45÷(45÷10+45÷15)=…=6(小时)(2)1÷(1/10+1/15)=…=6(小时)。教师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多数学生知道了式(1)是按一般应用题解答的,式(2)是按工程问题的解法解答的。这时,一位学生立即提问:“如果把45吨改换为30吨、80吨、1000吨……它们的得数是不是仍然一样呢?这一提问,立即引发了一场争论。有的说“一样”,有的说“不一样”。说“一样”的讲不出道理,说“不一样”的却神气十足地说:“货物的吨数变了,  相似文献   

9.
20 0 1年高考 (广东、河南卷 )物理第 1 9题是一道考查学生推理能力、数字估算能力的试题 ,该题有多种解法 ,下面综述两种解法 .题目 无人飞船“神州二号”曾在离地面高度为H=3.4× 1 0 5m的圆轨道上运行了 47小时 ,求在这段时间内它绕行地球多少圈 ?(地球半径R =6 .37× 1 0 6m ,重力加速度g =9.8m/s2 )解法一 :用r表示飞船圆轨道半径 ,则r =R H =6 .71× 1 0 6m .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定律得GmMr2 =mω2 r (1 )又 GM/R2 =g (2 )由 (1 ) (2 )解得飞船绕地球运行的角速度ω=Rrgr.飞船绕行的周期T=2πω =2πr…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解答应用题或式题时,必须要重视审题,以不同角度思考,寻找解题途径。下面用实例来说明。认真审题巧算结果例如,0.6×5/8=?这题的解法:0.6×5/8=0.6×0.625=0.375(把分数化成小数);0.6×5/8=6/10×5/8=3/8(把小数化成分数);0.6×5/8=0.3×5/4=3/10×5/4=3/8(能约分的先约分);0.6×5/8=3/8  相似文献   

11.
例 一张长 厘米、宽 厘米的长方形纸,把它裁成 12 5长 厘米、宽 厘米的小长方形纸片,最多可裁成多少块?3 2 小林的解法是: 求整张纸的面积 (平方厘米) 12×5=60 求小纸片的面积 (平方厘米) 3×2=6 求裁成的块数 (块) 60÷6=10 小红的解法是: …… 2 12÷3=4 5÷2=2 1 3 3 3 3 (块) 2 4×2=8 小朋友,他俩谁做得对? 1 小红的解法不对,小林解的得数虽然对了,但是一种巧合,很多地方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正确的解法应该是: …  相似文献   

12.
例在一只底面半径是30厘米的圆柱形储水桶里,有一段底面半径为10厘米的圆柱形钢材浸没在水中,当钢材从储水桶取出时,桶里水下降5厘米。这段钢材有多长?解法1:这段钢材的体积就相当于桶里水下降5厘米的体积,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可以列出方程解。设这段钢材长为X厘米π×102×X=π×302×5X=302×5102X=45解法2:由于钢材底面积(π×102)是储水桶底面积(π×302)的19,而钢材体积相当于储水桶中5厘米深的水的体积。当体积一定时,底面积与高成反比例,所以钢材的长度应是水所降低的深度(5厘米)的9倍,即5×9=45(厘米)。同学们比一比两种解法哪种简…  相似文献   

13.
本刊今年第五期发表了金耀明同志的《你能速算下面的题吗》一文,不少读者由此得到启示,又提出了几种速算方法,现列举如下:一、求连续奇数、偶数之和1.1+3+5+7+9+11=(1+11)÷2×6=362.5+7+9+11+13=(5+13)÷2×5=453.2+4+6+8+10+12=(2+12)÷2×6=424.6+8+10+12+14+16+18=(6+18)÷2×7=84  相似文献   

14.
五年级期中考试时有这样一道题:把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切开成两个完全相等的长方体,它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大多数同学的解法是:(10×5×2+10×10×2+5×10×2)×2-10×10×6=200(平方厘米)。其中有一位同学的解法却与众不同,他的解法是:10×10×2=200(平方厘米)。阅卷老师却认为他的解法没有道理,结果相同实属巧合,于是判为错解。当试卷发下去以后,那位同学找到阅卷老师,说老师判得不正确,并阐述了他的理由:根据题意可知: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切成两个完全相等的长方体后,原来这个正方体面积就是切开后两个长方…  相似文献   

15.
谁的解法对     
一天,小明、小华看到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从1到2003的自然数中,能被37整除、但不能被2整除的数以及能被37整除、但不能被3整除的数共有多少个?”两人情不自禁地各自解答起来。小明的解法是:“2003÷37=54(余○金坚5),所以在从1到2003的自然数中,有54个数能被37整除,它们是1×37,2×37,……,54×37。既不能被2整除,也不能被3整除的数就是不能被6整除的数。所以在上面54个数中,能被6整除的数有9个:6×37,12×37,……,54×37。54-9=45,故符合题意的数共有45个。”小华的解法是:“在从1到2003的自然数中,有1×37,2×37,……,54×37,这54个数是…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应用题,按照它们所属类型、运用其特定的解题模式进行分析和解答会显得十分繁难,但如果跳出这个框框,挨个角度去观察、分析,往往柳暗花明.能找出最佳解法,使问题迎刃而解。下面试举5例,谈谈运用比例的意义巧解应用题。例1 一项工作,甲独做要5小时完成,乙独做要4小时完成,求甲乙两队工作效率之比。一般解法:1/5∶1/4=(1/5×20)∶(1/4×20)=4∶5。比例解法:由于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之比等于工作时间之比的反比,甲乙工作时间之比为5∶4,那么甲、乙两人工作效率之比为4∶5。  相似文献   

17.
放缩法是数学竞赛中的一种常用方法 ,利用它可以使问题变得简单易做 ,而且这种方法技巧性强 ,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 ,下面举例说明放缩法的几种常见题型 :1 求某数的整数部分例 1 已知s = 111ぁ 980 +11ぁ 982 +11ぁ 983+… +12ぁ 0 0 1,求 s的整数部分 .(2 0 0 1年山东省初中数学竞赛试题 )解 设 s的分母为 M,则 2 2× 12ぁ 0 0 1 1M>1ぁ 9802 2 ,即 90 相似文献   

18.
有这样一道例题:“小学生排队做操,每行8人,可以排9行。如果每行站6人,可以排成几行?”学生读题后,教师组织了以下的师生活动。师:这道题怎样列式解答? 生甲:先求出总人数(8×9=72),再除以每行6人,就得到所求的行数(72÷6=12)。师:除了这种解法外,还有其它的解法吗? 生乙:可以列式为8×9÷6=12(行)。生丙:也可看成每列9人,排了8列,这样就有9×8÷6=12(行)。生丁:一行是两个半行,一行8人,半行4人,于是有4×2×9=72(人),72÷6=12(行)。师:刚才同学们积极动脑,发言踊跃,很快找到4种解法,课后大家有兴趣,还可找出更多的解法。在这里,教师不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启发学生对题目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求得多解,而是把同种解法的不同列式看成不同解法,即在同一层次上进  相似文献   

19.
1.神秘的数字几个神秘的数字就要登场了.在这里,你会惊叹数学是多么的奇妙.这几个数字分别是:6、36、365.你一定会说,这几个数字很平常呀,就跟别的数字一样.你看吧!6=1+2+3.而36呢,它是一个神圣的数字.为什么呢?我给你介绍一下:36=1+2+3+4+5+6+7+8=(1+2+3)×(1+2+3)=(1×2×3)×(1×2×3)=1×1×2×2×3×3=1×1×1+2×2×2+3×3×3感觉到数字的神奇没有?我们都知道,地球绕太阳一圈是365天,也就是说一年有365天.365这个数字有什么奇妙的地方呢?365=10×10+11×11+12×12=13×13+14×14我们知道,一副扑克牌有1到13,四种花色,一种王牌.你看!(1…  相似文献   

20.
一、尝试准备题扫一间30平方米的教室,甲组单独扫10分钟完成,乙组单独扫15分钟完成,两组合扫几分钟可以完成? 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准备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展示解答方法。30÷(30÷10+30÷15)=6(分钟)或30÷(30/10+30/15)=6(分钟)或30÷10×x+30÷15×x=30或(30÷10+30÷15)×x=30 师生共同修正错误解法,对每一种解法都给予鼓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