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香港文学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后,香港文学依然没有新的气象,直到1927年,鲁迅去港演讲,才使香港文学界为之一震。随后即有《伴侣》等刊物及一批新文学家涌现。三十年代后期,特别是抗战开始后,香港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汇入了时代的大潮,一些内陆作家去港,更增添了香港文学的壮观景色。到五十年代,香港文学则逐渐与内陆文学断裂与隔绝,香港文学呈现出一种萎靡不振的文风。六十年代,香港与台湾同步崛起了现代派文学。七十年代,香港文学呈现了极端商化的都市特点。八十年代香港文学从主流上已走向生机勃勃,呈现出多元化繁荣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概述了从清朝末年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前(约1974—1936)香港的文学现象,探讨香港文学萌芽生发的过程。香港文学的萌芽生发时期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晚清,华文学报纸出现,文学亦随之应运而生,它具有反帝反清的民族意识;民初,国粹派和一切旧文学、旧文化思想势力喧嚣攻击新文学运动,而新文学和新思潮却在这个小岛悄悄诞生;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学的影响下,在鲁迅先生的鼓舞下,香港新文学作者努力学习,在与旧文学势力、封建文化势力的斗争中,顽强奋斗,破土而出,异军突起。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五四遗事》完成于新中国文学界逐渐将“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神话化的特殊历史语境,这篇小说以谐仿古典爱情故事的方式,对新知识青年追求爱情的心态和责任能力作了冷峻的审视和批评,提供了一种反思新文化运动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4.
纵观近百年中国文学激烈而多变的涌动进程,重大的潮流“改道”有三次,即用新文学代替旧文学的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以文学的一体化秩序代替“五四”新文学业已形成的多样化格局的工农兵方向的文学;“文革”结束以后,以“新时期文学”的出现为标志的“后新时期文学”。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胡适的“白话文学正宗说”的文学史意义和对政治与文学关系中的鲁迅文学姿态的阐释,强调了“五四”新文学传统中的民间性立场及其价值取向,即白话文学主流地位的确立和民间知识者个人主场的建立,不仅是重写了中国文学史,而且还体现了中国知识者的价值观立场的重建。这也可被视作是“五四”新文学的最重要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对“五四”新文学中的象征主义作品进行了系统的爬梳,然后将中国现代象征主义与西方象征主义作了详细的比较。文章认为,“五四”文学革命催生了白话新文学,新文学从产生之日起,就与象征主义结下血缘。“五四”时期的中国现代象征主义是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古典象征主义结合的产物,但有别于西方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西方象征主义重主观轻现实,重形式轻内容,重审美轻功利,而中国“五四”时期的象征主义却与“五四”精神相一致,重社会功利,重思想内容,基调高昂,并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相融合。  相似文献   

7.
从晚清至“五四”,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处于同质同构态势,“英雄理念”既是其重要的文化范畴。又是其英雄叙事文本的美学规范。它的嬗变显示出“公性情’的英雄理念”、“民族主义英雄理念”、“启蒙主义英雄理念”三个逻辑阶段。多年来,学术界几乎没有系统梳理过“英雄理念”。故曰“钩沉”。  相似文献   

8.
一 回溯新时期20年来的老舍研 究,反观新时期20年来的现代文学 研究,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诸多的成就,但我们也面临着新的发展与开拓。 中国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是与欧风美丽的吹拂滋润密切相关的,这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学运动带着一种“文化偏至”的姿态,批判反对中国的一切文化传统、文学传统,翻译介绍众多的西方文化、文学著作,学习借鉴西方的文化与文学,因此有人认为“五四”时期构成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的断层。 “五四“时期,鲁迅以“拿来主义”的姿态阅读果戈理、显克微支、夏日漱石、森…  相似文献   

9.
“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时期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新文化运动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新文化运动同五四运动一样,在其开始,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致力于新文化的启蒙运动,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章,为“五四”文化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然而,多年来,不少的历史学家、文学史家在评说这段历史和文学运动时,却往往因人废文,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全盘否定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化运动打破了中国文化上的封闭状态,古老的文明第一次真正面临了世界的挑战。刚刚冲出封建旧文学藩篱的中国新文学作家,面对西方斑斓纷繁的文学世界,大有饥不择食,恨不能一口全部吞下之势。一时间,西方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间的各种文学体裁、流泥思潮被纷纷介绍到中国来,它们在中国文坛上被挑选、吸收或抛弃,以各自不同的风格和意义对中国文学发生着影响。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几乎同步的西方表现主义文学一经产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小说创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在中国革命的思想文化建设上的建树是多方面的。他是杰出的思想家、历史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他和伟大的鲁迅都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我国新文学的奠基者。在文学创作方面,他的诗歌和戏剧的成就最大,但小说创作的成就也不可忽视。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五四”以来的文学宝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本文试就郭沫若小说创作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重新建构“五四”新文学传统吴剑一、传统阐释发生了问题什么是“五四”新文学?“五四”新文学作为传统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本文既然提出重新建构,就表明笔者对传统的阐释有所怀疑,要进行追问。问题首先发生在时间方面,即“五四”新文学究竟是指哪一历史阶段内的文...  相似文献   

13.
在“五四”新文学源流的研究方面.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和任访秋的《中国新文学渊源》这两本著作都对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作出了界定。本文试图将其同时放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中来考辨,以期对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有更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历史的际遇,林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坚守文言阵地,也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巧妙设计,启蒙先驱的林纾与倡导白话的"五四"先驱们爆发了激烈论争。两者之间的较量背后是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文化价值选择。林纾秉持中国传统文化之本,代表了沟通、调和中西文化的努力,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西方文化根本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现代新文化,这也正是林译小说与"五四"新文化的根本分野所在。  相似文献   

15.
《呐喊》与《彷徨》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五四"新文学的经典作品,代表了新文化的反传统属性。《呐喊》与《彷徨》一方面展现了新文化的基本价值立场;另一方面又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理念,在新旧传统文化中间展现了鲁迅先生的文化情结,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多元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6.
如何评价“五四”时期鲁迅的思想,这是一个早有定评的问题,那就是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毛主席指出:“在中国文化战线或思想战线上,‘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构成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五四’以前,中国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五四’以后则不然。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文学的历史以“五四”启蒙文学为开端,但其发展的历程并不具有历史必然性;解放区文学不是“五四”启蒙文学的结果,而是另一个时代的新的文学形态。90年代对“五四”的“误读”,既有新文学“正史”情节叙述的“误导”,也有现实社会中理想主义激情的普遍丧失所导致的价值的失落。“五四”新文学的历史价值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启蒙;“五四”未完成的启蒙将继续进行,这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经之道。但是,启蒙的方式很难再是“五四”式的精英对大众的权威言说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现代文化意义上的阐释沈卫威辛亥革命,帝制轰毁,以1915年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的勃起,揭开了现代历史新的一页。“新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所指,以它的等项对立指示,与传统的旧文化划开一道历史的鸿沟。新文学是在新文化...  相似文献   

19.
试论《呐喊》、《彷徨》的文化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呐喊》、《彷徨》在文学史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的经典性文本,代表着新文化的“反传统”特征,其实这并不完全符合这两本小说集的实际。《呐喊》、《彷徨》既表现了新文化的价值立场,也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这种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错综纠缠,体现了鲁迅一种特有的文化情结,构成了《呐喊》、《彷徨》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思想意蕴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 3 0年代 ,陈独秀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代人 ,在学术与思想的关系上 ,大致经历了一个由分裂到相对统一的过程。从陈独秀发表的《孔子与中国》一文看 ,其晚年思想发展的大趋势是向“五四”新文化基本理念回归 ,并有所提升与发展变化。他在学术与思想的内在关系上 ,虽不像“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样对立、分裂 ,却仍未达到事实上的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