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又"和"还"这两个副词具有使用频率高和表示重复义的共同特点。本文从语义、句法和语用的角度来观察"又"和"还",探究它们之间的异同,对二者的用法进行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2.
表示重复意义的单音节副词“再、又、还、也”在日常会话中经常使用,但是这四个词的用法不是都相同的.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副词是由实词虚化而来的,它们意义空灵,义项复杂,且使用频率很高,对二语习得者来说要准确掌握、灵活运用副词是一件难事,尤其是对近义副词的甄别和辨析。"又"和"再"是现代汉语中一对常见且使用频繁的近义副词,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本文试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对"又"和"再"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有助于我们全面地把握它们的具体用法,也有助于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对它们的掌握和学习。  相似文献   

4.
在普通话中,"们"不可以单说,必须附着在单数人称代词后,才能表示与之相应的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但在定襄话中,"们"的用法却没这么单一,它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是非常活跃的一个词,它作代词和语气词时可以单说,也可以单用,但是在作副词时,不能单说,也不能单用。文章将从代词、语气词、副词这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们"在定襄话中的用法。  相似文献   

5.
疑问副词"复"是来源于表"又、更、再"义的频率副词"复",这是符合类化机制的。疑问句语境是频率副词"复"虚化为疑问副词的句法环境。疑问副词"复"开始表示询问语气,后来主观性增强,具有了反诘语气。由于语言的"择一原则"和优胜劣汰机制等原因,在竞争中"复"的疑问或反诘用法处于劣势,并逐步被"又、还"所取代。  相似文献   

6.
"怪"最早是形容词,释义为"罕见的,奇异的",主要在句中作谓语和状语。在句法位置改变、词义变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怪"在明代发展出程度副词用法,表示"很,非常"义,在句中作状语。随着使用频率不断上升,程度副词"怪"在清代发展成熟。主观性增强和隐喻是"怪"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相近意义的副词一直是汉语学习中的难点,对这些副词进行辨析,是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前提。在汉语中,"一直"和"从来"都可以表示时间,但是在使用方法和出现环境上却有所不同。本文将尝试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两个副词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再”与“还”的基本义,并在此基础上对比这两个对外汉语教学中常用的副词表示重复义时在意义、句法、语用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我在这里主要是谈一谈“曾、尝、既” 在初中、高中文言课文中的用法.这三个字在中学课文的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使用频率很高.“曾”有11个例句;“尝”有33个例句;“既”有48个例句.它们主要是作虚词使用,少部分作实词使用.绝大多数情况下作副词,特别是作时间副词,极少数情况下,做其它成份.作副词的用法一般都表示“已往”、“过去” 的意思,可译作“曾经”、“已经”.  相似文献   

10.
"即便"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主要表示假设意义的让步连词,在近代曾出现过表示短时义时间副词的用法.本文主要考察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即便"由一个松散的结构逐步词汇化为时间副词的过程;二是"即便"由表示强调意义的连词连用结构逐步词汇化为让步连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邵阳话中,反素词“来回”除了可以用作动词、名词、情状副词外,还具有情态义和篇章义,这在汉语方言中较有特色。其表示情态意义的语气副词用法的形成,与普通话和汉语方言中其他反素副词具有共同的认知语义基础,但不一定经历了一个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而可能是通过隐喻途径直接产生的词义引申现象。“来回”在语气副词用法形成后发生了语法化,还产生了话语标记等用法。由反义对立式动词性语素组合起来表达情态义,具有一定的类型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宜宾学院学报》2016,(10):53-59
"端"是先秦时期出现的副词,最初因与"专"通假而出现"特意"义副词用法。东汉时由"端正"义形容词"端"发展出表"适值"义的情状副词"端2"。南北朝时期,表"果真"义的"端3"和"究竟"义的"端4"均已萌芽,到了宋代使用广泛。元明之后,"端"的所有副词用法均逐渐减少。副词"端"各类用法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显示了汉语语义发展的某些特殊路径。  相似文献   

13.
"可"字"痊愈""程度减轻"义用法在现代汉语中用例较少,多保存在方言中,这导致部分工具书对其释义出现偏误。通过梳理"可"字这两个义项的使用情况,追溯其来源,认为"可"字"痊愈"义动词本是从"符合、适合"义动词引申而来,并从"痊愈"义动词引申出"病症程度减轻"义动词,进而通过语法化产生"程度减轻"义副词,这一过程与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借"和"借着"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且用法相似的两个介词,二者在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方面均具有差异性。单音节介词"借"可以介引单音节宾语,双音节介词"借着"则受到限制。"借"和"借着"都可以表示条件义和机会义,但"借着"还可以表示伴随义。"借"倾向指称,表示事物本身或事物性质的可能性更大;"借着"则倾向陈述,多表示状态或行为,一般具有过程性。  相似文献   

15.
引言 关于"都"的意义及用法,很多专家、学者作过研究,问题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常用副词"都"的基本义是表示总括还是指"事物的每一个",如王还先生曾三次撰文指出"都"用在复数上不太准确,认为应是指"事物的每一个";二是"都"的义项究竟有几个的问题,如吕叔湘先生将其归纳为三项,即表示总括全部的范围副词、表示"甚至"义的范围副词、表示"已经"义的时间副词.  相似文献   

16.
"还"是现代汉语中的高频副词,义项繁多,用法复杂、灵活,为了准确理解和掌握这个副词,有必要理清其义项之间的联系。文章打破传统对副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整理和归纳的做法,从历时的角度对副词"还"的各项意义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讨论,找出词的基本义,并沟通其基本义和派生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根本上寻找现有义项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居延汉简频率副词共有7个,全部承袭先秦汉语而来,表示未然和已然的重复虽有分工,但交叉用法较多;其用法与其他同期文献中的频率副词相同,除"又"用法灵活,与甲骨文、金文中的并列连词有比较明显的不同外,其他各词的用法普通.  相似文献   

18.
吴佳妮 《现代语文》2016,(4):105-107
"担当"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它是一个动词,表示动作义,但在历时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词类功能游移,偏离动词的典型句法功能,经常作主宾语和定语,表示事物义和性状义,此外还发展出了名词用法,并且伴随着词义的扩大。本文从历时层面考察"担当"词类功能游移及其词义扩大的过程,并探讨"担当"发生词类功能游移的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语气副词"定然"作为研究对象,描述论证了其语法化的成词过程,考察了其用法。"定然"这一词语出现的较晚,大约在北宋时期出现,元时使用增多,明清时已大量使用,十分普遍。因为,"定然"采用词根加词缀的构词方式产生新词。所以,在考察"定然"的成词过程中,我们重点研究了"定"的语法化过程。整理确定了"定"的语法化路径。"定"的意义由最初的动词"止息、安居",引申指使"安定、稳固、不变动"。后又由"安定"引申指"明确了以后,不再改变即确定义"。又由动词"确定"义虚化为用在动词前,表示事实确实如此的表态副词"确实"义。由"确实"义进一步虚化为表示主观上一种肯定的判断的意义,即"一定"、"肯定"义。"定然"就是用新的构词形式表达了"一定、肯定"义。  相似文献   

20.
"不过"在婺源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并且涵盖了连词、副词和词组等多种用法。作连词时其转折义高于"就是",在一定语境下与"就是"能够替换使用。作副词时,"X不过"结构甚为独特,"不过"在其中作程度副词,表"X"程度很高,而非最高。"X"成分以感官型形容词和心理情感型动词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