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鲁迅的童话文学翻译是他文学翻译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鲁迅文学翻译的方式还是主导思想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他童话翻译的方式和主导思想。鲁迅的童话翻译活动中,有不同于他翻译其他文学体裁的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直译与硬译中兼顾顺达、适应儿童特点以及对传统文化、语言的吸收。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鲁迅文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活动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其翻译策略也由意译嬗变为直译。鲁迅翻译策略的变化隐含了深刻的社会政治原因。本文通过挖掘《序言》及《略例》,分析鲁迅当时的文化语境和其后期的翻译思想,认为引起鲁迅翻译策略变化的社会政治原因主要有:纠“乱”,即纠“任情删易”之“乱译”为“益近于信达”之译风,以正时弊;求“新”,即求异域文法、文术新宗入华土,以重构新文化;求“真”,即求异域文化之原质,以改造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姜琳琳 《文教资料》2009,(25):59-60
学术界对鲁迅的文学翻译研究得非常少,也很少重视,这不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及其文学,特别是理解鲁迅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本文从翻译家鲁迅入手,从他的翻译理论、翻译成就和翻译对其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等三个方面讨论了鲁迅的文学翻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描述鲁迅在翻译选材及翻译方法上的特点,论证儒家传统文化和尼采思想对鲁迅的影响,以揭示他翻译选材和“直译”法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鲁迅后期翻译活动继承和发展了他在早、中期翻译活动中一贯倡导的文艺救国思想,以革命的内容服务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具有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鲜明的政治目的性。同时,在这一阶段,鲁迅顺应时代要求,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直译”方法主张,这不仅有利于早期汉语白话文的发展,而且体现了他对翻译文化性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鲁迅一生中的代表性事件和他部分翻译代表作为例,分析概述了鲁迅先生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思想,旨在引起翻译工作者对鲁迅翻译作品和翻译思想的重视及学习。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翻译史上,鲁迅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一些翻译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鲁迅先生的翻译思想及翻译理论涉及到翻译的许多重要方面,许多在今天看来仍不失新鲜,可说是折射出中国传统译论的精华,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8.
为了激励文学创作,促进中国文学现代化,中国著名小说家曾朴一生翻译了大量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在翻译实践中,他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翻译思想和方法。“真美善”这三个字不仅是曾朴做文学的标准,也是他翻译文学作品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翻译理论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异化翻译策略一直是争论的焦点。而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提出的文学多元系统论则为思考和看待鲁迅的异化翻译理论提供了新视角。从文学多元系统论的角度对鲁迅的异化翻译理论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理论提出的文化因素和历史背景,从而对鲁迅的翻译理论形成更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适应、选择”为哲学依据,从新的视角来解读翻译过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该文试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来研究鲁迅的翻译思想,围绕鲁迅翻译思想所体现的生态和谐的目的与宗旨、译者对自身需求的适应与选择、译者责任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1.
鲁迅作为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从博弈论的视角来看,鲁迅所坚守的博弈收益决定了他的翻译思想,同时,其翻译文本及翻译策略的抉择也皆以此为导向。鲁迅的翻译博弈深深地刻上了时代的烙印,承载着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皖西“未名四杰”指安徽霍邱籍的革命文学家韦素园、李霁野、韦丛芜和台静农4人。他们是五四时期新文学社团“未名社”的骨干力量。在鲁迅革命思想的指引下,“未名四杰”翻译出版了大量具有进步意义的苏俄及东欧文学作品,不仅为刚诞生不久的中国新文学提供了作品,而且为其提供了艺术技巧与范式。“未名四杰”的革命文学翻译继承了鲁迅的文学理念和文化品格,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鲁迅对“未名四杰”革命文学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鲜明的意识形态导向和坚定的政治方向;二是严肃认真、有错必纠的严谨文风;三是提携新人、泽被后学的文化传承精神。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翻译思想涵盖了“异化”翻译理论的多个方面,最为突出的是挑战当时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以异为异,丰富自身,借翻译与创作开启国人的思维,重塑民族身份,救国于危亡。本文以鲁迅的异化理论为基础,试图从翻译伦理的维度,从文化历史层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思考,挖掘翻译伦理思想对其异化翻译观的影响。进行其异化翻译观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翻译思想经历了3次嬗变:晚清时期他坚持归化翻译,用意译法;在五四时期转为直译;在20世纪30年代他主要以硬译法来开展翻译活动。通过引入文化研究中自我/他者概念分析其翻译思想嬗变历程,可以发现一个译者的逐渐自我他者化。而其自我他者化是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权力话语做出的身份选择的结果,其变化的翻译观是为其文化身份建构服务的。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是民国时期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先生不仅是文学家,其作为翻译家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也曾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提出的直译策略,开创了中国翻译界的先河。本文借助鲁迅先生提出的“中间物”思想,以俄国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的中译为例,研究鲁迅先生直译策略的历史性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康德译名的商榷》一文中贺麟提出了自己的翻译原则和主张,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华化西学”。针对当时术语翻译的实际情况,他提出了术语翻译中切实可行的四项原则,并以“先天”译名来例证了他的术语翻译思想。他早年的翻译思想对当今的学术译名的翻译仍然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直到今天,国内翻译界对于鲁迅的翻译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如部分学者认为鲁迅的译文“信”有余而“达”不足。本文通过分析鲁迅翻译选目中的“弱国情结”、翻译理论中的启蒙翻译文化观、“硬译”的方法论和“重译”的翻译路径,从翻译的历史语境视域出发,指出以上观点是从单一文化语境来看待鲁迅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的结果。本文提出鲁迅翻译理论的目的绝不局限于语言表层,而是一种改造中国语言文化、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的文化策略,其“硬译”的翻译方法是他的翻译目的在语言层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从译者主体意识的几个表现形式中选取翻译目的、翻译方法及翻译文化策略来讨论鲁迅的译作《鼻子》的主体意识在译文文本选择、译介、输出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分析结果表明,鲁迅在选择译文文本时主张“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鲁迅一贯主张“直译”,尤其对于文中的汉字词汇,他都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原语字形。鲁迅“宁信而不顺”的主张与他的另一文化主张‘‘拿来主义’’在思想上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纵观鲁迅翻译思想的发展历程,他所主办的《译文》杂志无疑是重要的里程碑。郑意长著《鲁迅〈译文〉时期翻译思想研究》一书,以马尔库塞的美学理论为视角,对鲁迅《译文》时期的翻译意图、译本文体及译者主体意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该书是对鲁迅在特定阶段和特定历史时期翻译思想的一次重新审视与诠释,巩固了鲁迅在中国翻译思想领域应有的重要地位及与之相应的话语权,增强了中国翻译理论与世界翻译理论的对话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文革”期间.少量美国文学新作以“内部发行”的方式被介绍到中国。当时译介这些作品的主要意图在于在目的语社会中塑造出当代美国社会的形象。这种文学翻译既是文学行为,也是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