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把理论系统的可证伪性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主张科学知识依靠人的批判理性而发展,猜测和反驳成为学术的基本方法。其所具有的学术创新功能是:信奉怀疑与批判是研究过程的本质,消解迷信学术权威的教条主义,还原人人都是研究主体的学术生态环境;其所引发的学术价值取向是:实用与创新是学术的逻辑起点,学术自觉与学者自立是学术的基本人格,“批判问题”与“容忍错误”是学术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2.
卡尔·波普是当代西方颇负盛名的哲学家,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一反传统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论,提出了关于科学的“可证伪性”原则和“试错法”,并将其贯穿于自己的科学哲学和历史哲学,创立了一整套批判理性主义的哲学体系。波普认为,科学之为科学,不在于它的可证实性,而在于它的可证伪性。科学不是从  相似文献   

3.
波普的科学哲学被称为批判理性主义,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批判逻辑经验主义的经验科学哲学,并对整个现代自然科学做出理性主义的回答。在波普看来,科学哲学、科学发现的逻辑、科学发现论和认识论都是一回事、认识论或科学发现的逻辑应当等同于科学方法论,而他的科学方法论正是证伪主义的方法论、或者叫做猜想与反驳。  相似文献   

4.
在科学哲学上,本世纪60年代形成的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曾引起了科学哲学界的轰动,人们的注意力一下子从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转向历史主义,似乎历史主义才是能够解释科学的本质及其科学发展规律的科学哲学。在对历史主义学派的评价及研究中以往都是把该学派看作是由逻辑经验主义学派经过批判理性主义学派这一“中介”的否定、批判  相似文献   

5.
卡尔·莱蒙德·波普尔的科学哲学被称为“批判理性主义”,他关于科学方法论的思想对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发生过巨大影响,构成了西方科学哲学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理论是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而提出的。后者重视归  相似文献   

6.
教育科学的研究范式——批判理性主义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批判理性主义的证伪分界原则和反归纳法为出发点,从目标、语言表达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了教育科学与传统教育学的区别,进而确认了教育科学的经验科学性质。从而说明教育现象和进行教育理论批判的图式。  相似文献   

7.
西方科学哲学是科学主义思潮中的重要分支,从逻辑实证主义经过批判理性主义到历史主义,是它在本世纪经历的主要历程。要了解科学主义思潮,不可不对这个历程作一简要的分析。一、批判理性主义及其与逻辑实证主义的异同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波普尔(1902—),是奥地利出生的英国哲学家。他一生研究的重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三十年代主要研究科学哲学,代表作是1934年用德文出版的《研究的逻辑》,该书直到1959年才出英文版,改名为《科学发现的逻辑》。(二)四十年代主要研究社会哲学,代表作是《历史主义的贫困》(1944—1945)、《开放社会及共敌人》(1945)。(三)五十年代以后,在深化科学哲学思想的同时,研究本体论问题,代表  相似文献   

8.
和演绎推理相比,归纳推理的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内容的扩展性和形式的非必然性.作为扩展性的非必然推理,归纳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休谟问题"的纠缠.该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能否对归纳推理和有关归纳信念的合理性提供证明以及如何证明.面对众多的积极辩护措施,波普尔另辟蹊径,在其批判理性主义基础上提出了釜底抽薪式的否定消解方案,即归纳推理因缺乏逻辑学依据和经验科学基础,故应被驱逐出科学方法论领域,从而归纳问题根本不存在.处理波普尔哲学的最好方式,就是对他的批判理性主义以及奠基其上的否定消解方案展开客观公正的批判和反批判.一方面,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中蕴含着深刻的质疑、批判、创新的科学精神及合理因素,其对休谟问题的消解方案也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传统归纳方法和归纳推理的逻辑漏洞,但另一方面,隐藏在波普尔方案中的批判理性主义由于超越了真理和谬误之间的微小界限,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矫枉过正的极端否证主义.  相似文献   

9.
周佳俊 《中文自修》2023,(21):53-55
<正>批判理性主义(criitical rationalism)是指主张证伪的科学哲学思潮,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奥地利,创始人为奥地利裔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卡尔·波普尔(1902—1994)。“批判理性主义”的思想来源于爱因斯坦的批判方法和康德的唯理主义,致力于建立与逻辑实证主义相反的科学方法论;主张科学哲学应当研究科学知识的发展和增长,以建立方法论规范为主要任务;提倡反归纳主义立场和证伪原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英美科学哲学界盛行的“逻辑实证主义”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
"证实原则"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理论支柱.按照"证实原则",一个命题在理论上是否有意义,要看它能否在经验中得到证实.逻辑实证主义的这一原则遭到了后来各流派、尤其是被称为"批判理性主义者"的波普的批判.波普在对"证实原则"批判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证伪原则"."证伪原则"是对"证实原则"的扬弃,但我们不能片面地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  相似文献   

11.
一、作为方法论的证伪与作为教育实验结果的证伪 1.作为方法论的证伪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一直是科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逻辑实证主义者的分界标准是证实原则,波普尔的分界标准是证伪原则,而库恩的分界标准是“范式”原则,那卡托斯则认为分界标准应是预见性原则。波普尔认为,理论虽然不能为经验所证实却能被经验所证伪,“作为划界的标准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应当把理论系统的可反驳性或可证伪性作为分界的标准。”他所理解的是实验对理论的证伪。那卡托斯认为,实验本身并不具有证伪的资格,而只是通过新理论的证伪才反驳、证伪旧理论。并指出“任何理论都能够导致新事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之所以是科学并不仅仅在于它具有求真性、客观性、逻辑抽象性,而更在于它体现了科学的精神实质。学理论这一学科与现代科学、西方理性主义化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在今天讨论学理论的科学性问题必须正视科学自身兼具有效性和有限性的事实。必须警惕欧美现代性、人性的化陷阱。  相似文献   

13.
科学知识的发展变化与进步,使知识论中非理性主义由中世纪迷信外在权威的信仰主义,转向现代信任内在本能的直觉主义,但其共同点是否定科学知识是人类运用逻辑理性思维的产物,不相信人类理性能够判断真理与谬误。信仰主义千方百计去证明某种教条,迷信权威,完全丧失了检验、反驳既有结论的科学理性精神;直觉主义虽具有抵制极端理性主义把认识方法狭隘化的积极意义,但往往混淆知识论与价值论,阻碍科学探索中的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14.
证实、证伪与教育实验华中师范大学马继霞在现代科学方法论中,证实与证伪是一对对立的概念,它们分别是逻辑实证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的核心观点。逻辑实证主义是现代科学方法论中第一个正统的方法论流派,它起源于奥地利科学哲学家石里克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维也纳学...  相似文献   

15.
波普尔认为,哲学没有任何它独有的方法,研究知识的增长的最好方法是研究科学知识的增长。在梳理《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概述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主要观点,可以看出波普尔将科学游戏—即科学发现—的规则的研究结果称作"科学发现的逻辑"。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论证了协调管理理论经历的历史的进化过程,即从经验管理、纯理性主义科学管理、初级人本主义管理、X理论、Y理论、超Y理论、Z理论到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相结合的协调管理.在复杂性科学与东方传统文化基础上建构了具有东方管理特色的协调管理理论,实现了现代管理理论与复杂性科学、东方传统文化的有效嫁接,并阐明协调管理理论的组织路线图是“1+1>2”的蛹动螺旋式的超循环,其组织图谱是对立统一的、非线性的、具有灵魂与生命的旋极图.  相似文献   

17.
多重模型疗法(Muhimodal Therap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拉扎勒斯创建的一种系统的、综合的心理治疗方法。这种疗法系统、综合、灵活,而且临床效果非常好,它的出现体现了心理治疗理论多元化的趋势,这也是心理科学变革时期的一种必然现象。通过对该理论模型从历史的角度进行的哲学反思,我们看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在一元与多元、逻辑与非逻辑及理性与非理性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8.
批判课程观是非理性思维模式下的课程思想。尽管它能展现生活意义、理解与体验的价值等富有人性意味的主题,但其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发展局限。而理性主义课程观尽管因其工具性和极权性遭到猛烈的攻击和批判,但其难以替代的贡献和优越性也决定了它在历史舞台的一席之地。事实上,理性与非理性不管是在理论建设中,还是在实践中都有天然的张力,保持这种张力是课程理解和改革中重要的科学、辩证的认识论思想。  相似文献   

19.
阿拉伯哲学具有理性主义的哲学方法论特征,因为它已经具有了构成它的基本要素:理性主义的内在精神,形式结构和基本原理。但是,在12—13世纪以后,特别是以苏菲派为代表的宗教哲学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以后,理性主义的发展过程就转变了它原来的发展方向。阿拉伯哲学方法论抛弃了理性主义而走向了神秘主义,与东方其他民族明的哲学方法论观念和思维传统逐步接近,完成了它在其逻辑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两次转变。  相似文献   

20.
论维柯的想象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柯的想象理论以“真理就是创造”的认识原则为前提,是对理性主义想象理论的坚持反对;他指出“共同意识”是原始社会认识的基础,认识的逻辑就是想象的逻辑,想象决定着原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想象就是本体。这一理论的意义不仅是在于继承了意大利人文主义偏好想象的传统,而且还在于它是二十世纪人类文化批判的先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