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解读王维山水诗歌,辋川庄园是不可忽略的重要载体。盛唐独特的时代背景、魏晋以来的隐逸文化传统、王维个人的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糅合,都在辋川的名山秀水中融合与生化,可以说,正是盛唐独特的庄园文化孕育了王维诗歌中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高远意境,解读庄园文化,也就成为以王维为代表的盛唐山水田园诗人最重要的文化心理溯源之一。  相似文献   

2.
《辋川集》是王维与道友裴迪于天宝年间在辋川庄写下的唱和组诗,是其山水诗的巅峰之作。在辋川别业,诗人把山水景物作为描摹对象,于诗情画意中洗涤自己幽独空寂的心灵。20首绝句,即是诗人这一时期隐逸情趣的折射,更有一种佛家崇尚的顿悟机缘。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的浮躁,使得我们的学生对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雅致、王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欢腾、杨万里"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情趣和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忙碌早已陌生。该是让我们的课堂流淌着田园诗般的意蕴,让学生在诗意的课堂上享受着月光的浸润、沐浴着善良的光辉,静静聆听心灵拔节的美妙乐曲的时候了。田园诗般的课堂流淌着感动和悲悯的清泉。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深得隐逸化的真谛意蕴,他出世而不避世,隐居而不绝俗,是一个有人间情怀、有生活气息而又志趣高远的“隐逸诗人”。  相似文献   

5.
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②。手持平子赋③,目送老莱衣④。每候山樱发,时同海燕归。今年寒食酒,应得返柴扉⑤。注释:①钱少府:指钱起,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蓝田:指蓝田辋川。②桃源: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这里指钱起所归的蓝田山。  相似文献   

6.
由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经过有唐一代和北宋的继承与发展,南宋的范成大成了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两者都在描绘静谧、安逸的田园风光的同时,留下了不少反映农民生活状况的农事诗,使后人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事劳动者投以更多的关注。两者在农事诗的写作视角上有很大的不同,陶渊明以亲身参与农事劳动体验为基础,抒发了自己治国理民之志,而范成大则在个人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自觉借鉴中唐诗人王建的现实主义诗风,表达了自己悯农爱农的情怀。  相似文献   

7.
分析比较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范成大田园诗的异同。从生活经历、描写风景、表达愿望等方面议其同;从思想情操以及将其融进诗中的深浅和写风景的着眼点论其异。  相似文献   

8.
《辋川集》是王维归于辋川所作。不论在内容上或者是在表达形式上《辋川集》这组诗都别具一格。诗歌在意象选取方面,倾向于选取自然山水景物;在内容方面,主要表现了诗人的禅佛思想及山水情怀,体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追寻;在表现形式上,采用五绝和同咏的形式来突显辋川作为自己精神追求的园地。  相似文献   

9.
盛唐初期,南方(襄阳)山水诗人孟浩然和北方(辋川)山水诗人王维一起发扬了陶(潜)、谢(灵运)的隐逸风气,将山水文学的表现形式和体现归隐的田园诗结合起来,以山水的笔意刻画田园,以田园的情趣观照山水,运用质朴平淡的语言,创作了许多具有渊深朴茂风味的诗作,可同时蔚为一代文学的精华。  相似文献   

10.
花志红 《文教资料》2008,(29):10-11
范成大在成都任上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篇.本论文以<范石湖集>卷十七为依据,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范成大诗歌中的成都景象:范成大笔下的成都风俗、范成大笔下的成都名胜、范成大笔下的成都景物.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西方的"互文性"文本理论出发,揭示了陶渊明与张衡、束皙的关系,对嵘《诗品》品陶之说进行了补充。文章特别强调陈寅恪对古人"应具了解之同情"的态度的重要性,通过理论的阐发和诗文的对照,表明了陶渊明对汉晋以来文学传统的继承。同时,本文对《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作者指出,陶渊明与张衡、束皙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其平生的志业与人生的践履亦有差异,但是,隐逸的情怀与脱俗的高趣,却是其共同的追求。由此,张衡的归田与束皙的贫居成为《归园田居》诗的深层文化背景,陶渊明也成为这两位作家的异代知音。  相似文献   

12.
落日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唐]裴迪:《华子冈》这首诗是裴迪在蓝田辋川与王维唱和之作。王维在奸臣李林甫执政时,一方面朱带紫绶在朝廷任职,一方面在辋川别业过隐士生活。辋川有二十处风景点,如竹虽馆、栾家濑、辛夷坞、鹿柴、华子  相似文献   

13.
辋川,因诗人王维而闻名而令人神往。《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抒发了诗人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读来令人情趣陶然。  相似文献   

14.
王维在《辋川集》中的诗作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多认为这组诗充满禅意,表现了王维悠游自在的生活,而缺少更深入的探讨。文章试图通过具体诗作的分析,并结合惘川庄的实际情况,以及当时的现实政治,说明悠游自在只是王维表面的生活状态,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表现了王维内心深处的担忧与恐惧。  相似文献   

15.
在隐逸诗歌及隐逸文化史上,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出现,无疑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他之前,诗人们写隐逸诗大多只是抒发一种情怀,很少有人身体力行。对于隐逸,就只能成为他们雅咏的对象和生活中的消遣。因而崇尚隐逸的人很多,真正实践者极少。而陶渊明则不同,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作诗。他笔下的田园隐逸诗歌,“有着渊明活的生命,有着渊明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桃花源记》中的"路"并非物质世界的黄泥土径,而是社会经纬之象征。"忘路"就是就是忘俗,即抛却功利思辨。桃源之旅是陶渊明以一种寓言的手法向世人讲述的抛却功利思辨后的美好的人生体验,正如今人所言之诗意栖居。作为魏晋玄学的终结者,陶渊明创造了玄学理想的人间境界,《桃花源记》及其田园诗也正是陶渊明哲学思想最生动的文学表述。  相似文献   

17.
作为田园诗集大成者的范成大,其创作的大量悯农诗体现了官府盘剥、农事忙碌、天时瘟疫以及节日无闲丰收无喜等四方面的内容,这些都可追溯到他早年孤苦隐居、在官造福百姓、为写志而采风及暮年石湖养病的经历,也与他爱国爱民爱家乡的情怀以及南宋战火纷飞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鹿柴》(五年制小语第七册第11课)是一首五言古绝,是唐朝王维晚年在辋川别墅写的作品。辋川是陕西蓝田县西南面的一条水。唐初宋之间在此修建了蓝田别墅,后来王维购得这座别墅,隐居于此。王维和孟浩然同属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的晚年,由于高官厚禄的奉养,又经历过安史之乱的政治风波,意志较以前消沉了。于是他以淡泊无为的心境,专门欣赏大地主园林中寂静的景色,以表达所谓的闲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八册第29课选有王维的《鹿柴》一诗。柴,课文未有注音,不少老师都教学生读为“chái”。上海市文改会主办的《汉语拼音小报》第237号将‘鹿柴’也注为”“lú chái”。这是不正确的。“鹿柴”系《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辋川集》是王维编辑其在辋川别墅所作的诗而成的,全系咏写辋川一带景物的诗作。原集有序云:“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由是可知‘鹿柴’是辋川  相似文献   

20.
唐诗排行榜     
田园隐逸情怀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之中,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为主题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村民、牧人、渔父等的生活为题材,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田园诗兴起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他以高超的技艺开创了田园诗体。随着唐诗繁荣局面的到来,田园诗出现了写作的高峰,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诗人和经典的诗作。王维与孟浩然等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山水田园诗传统,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山水田园派。田园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