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对比治水方法,领悟禹的智慧 课文主要是讲禹是怎样治水的,同时也讲了他的父亲鲧是怎样治水的.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很快就勾画出了写禹和鲧怎样治水的语句: 见到人们受苦,鲧心里很着急,就把天上的土偷下来,去堵塞洪水. 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大多数教师的做法是,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句子,简单、笼统地说说他们治水方法的不同就进行下一个环节了.然而,我并未浅尝辄止,而是趁机提问: 比较一下,禹和鲧的治水方法有什么不同? 如果分别用一个四字词概括他们的治水方法,可以怎么说?  相似文献   

2.
钟雯霞 《考试周刊》2011,(92):29-30
司马迁对治水相当重视。司马迁重视水利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他在《史记》中重笔记载了前代尤其是汉初治水的事迹。司马迁重视治水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胡宝瑔重视治水,善于总结治水经验,并将之运用于治水实践中。他重视勘查水灾原因,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将相联系的河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治理,并将治水工程分为轻重缓急,依次进行。在这些治水原则的指导下,胡宝瑔主要采取疏通河道、开设沟渠、修筑堤坝三种方法,有效地预防了水患的发生,并降低了水灾带来的损失,治水活动取得了卓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鲧是研究我国早期文明史的一个重要人物。许多资料记载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而禹治水时采用的是疏导的方法,因此禹成功了,而其父鲧失败了。说鲧"用筑堤防水的方法治水,九年未治平",他是败于治水这一认识和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并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鲧治水不存在失败,他是失败于部落联盟首领继承人的政治斗争。鲧的失败为禹的成功创造了条件,禹不仅治水大获成功并且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  相似文献   

5.
传说古时候,雨下个不停,大地洪水泛滥,民众苦不堪言,舜派鲧前往治水。鲧到了灾区,调动大批人力物力,用堵塞的办法治水,结果,东堵西塌,越是堵,洪水闹得越大,危害越来越大,鲧失败归来,被舜杀了。鲧死后,舜再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认真总结了父亲堵塞治水的经验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引洪水人海,终于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6.
略论毛泽东水利建设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治国先治水,提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科学论断,确立了新中国水利事业的指导思想,莫定了水利基础产业的地位;他倡导了积极慎重、标本兼治,统筹兼顾、兴利除害、综合治理等治水方针和原则;毛泽东水利建设思想是对中国江河治理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新中国水利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对更新治水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覃先球 《中学文科》2009,(15):142-142
传说古时候,雨下个不停,大地洪水泛滥,民众苦不堪言,舜派鲧前往治水。鲧到了灾区,调动大批人力物力,用堵塞的办法治水,结果,东堵西塌,越是堵,洪水闹得越大,危害越来越大,鲧失败归来,被舜杀了。鲧死后,舜再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认真总结了父亲堵塞治水的经验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引洪水人海,终于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8.
鲧禹治水是中国著名传说之一,传统解释认为鳅因治水方法不当而被杀,禹吸取其父失败教训,治水方告成功。本文在原始文化背景上提出新说,认为鲧乃古代人们治水时的“人祭”牺牲品,鲧是水神,以之作“人祭”意味着杀死旧神创造新神,鲧剖腹生禹即水神之再生。  相似文献   

9.
《大禹治水》(苏教版第三册)是一个古代传说。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治水前——治水——治水后”的线索,展现了人禹为百姓谋利益的感人形象一从全文看,作者时时处处紧扣“治水”,突出重点,详略得当,把大禹治水前前后后的过程写得细致、生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深切感悟大禹治水的顺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使其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相似文献   

10.
鲧禹治水是我国上古先民传承下来的社会记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先秦文献收录的传说史籍中,禹迹天下、纾解水患,奠定了早期王权,肇基了夏代历史;禹在治水过程中形成的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因此,涉及鲧禹治水区域、工程遗痕、水路流向等问题,历来是代代史学人的热门议题。  相似文献   

11.
关于鲧禹治水神话的研究,论者多以治水方法的异同而评定其功过得失。这自然是历史传递的复杂原因所导出的不准确结论。那么,作为在汉民族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鲧禹治水神话的文化复原当属必要。笔者认为,鲧禹治水神话的基本是“九畴文化”,“九畴”文化的核心是“五行”文化。“五行”文化的“序”和“乱”是夏代建立之前华夏人类(特别是部落酋长)社会行为优劣评判的依据和法则——鲧禹治水的成败得失,恰恰是这一远古历史文化心理的沉积  相似文献   

12.
《治黄科技信息》2009,(5):17-18
对比旧中国的历史长河与新中国崭新的60个年轮,我们不难发现有两个根本的不同:一个是为人民服务的治水宗旨——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一个是科学治水——新中国不仅有着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有着与时俱进的科学治水思想。  相似文献   

13.
自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修筑老盐仓一带鱼鳞石塘开始,围绕原有柴塘的处置问题,高宗君臣之间发生了持续的激烈争议。最终结果是,高宗承认了柴塘必须岁修的现实,其修筑石塘即可"一劳永逸"的治水理想不得不作出了让步。柴塘岁修之争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工程技术层面的争论。对于国家掌控下的大型水利工程而言,争论及其结论更具有了一种战略性意义,它预示着清朝政府治水政策和治水行为开始由扩张转向收缩。  相似文献   

14.
鲧、禹父子皆以治水闻名,结果却大不相同:一个因所谓治水有过,不仅招来杀身之祸,且落千古骂名;另一个则靠着治水之功,不但后来得了天下,且名垂史册,备受后人称颂、赞扬.本文以为,鲧、禹父子的结局、身后名,虽同治水的败、成有一定关系,但这远不是主要的、决定性的,主要的、决定性的东西应是尧舜集团与鲧、禹家族围绕着最高权力所展开的激烈权力角逐的阶段性走向及其最终结局,治水败、成云云,只不过是个桌面上的由头、说词罢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人讲求“天人合一”,主张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种思想体现在治水方面,就是努力探索“以水治水”的方法和途径,力求达到变水害为水利的目的。从传说中的大禹到以后的历代治水专家都为此作出过努力,而都江堰则是“以水治水”最成功的范例。都江堰利用水的习性和自身能量,成功实现了排洪、灌溉、除沙三大目标,并且实现了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应该建立“都江堰学”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中明确交代“金箍棒”是道家宝贝,与道教的重要人物大禹有密切关系。金箍棒原型是中国古代治水等水利工程使用的“定子”。大禹与“治水”密不可分,而“治水”极有可能是道家针刺疗法的起源。道家的针刺疗法和“铁棒磨成针”的修炼境界对金箍棒的千变万化肯定有着启发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陈程 《天中学刊》2014,(2):118-120
清末国士王柏心在对荆江水患的实地考察时,形成了四大治水思想,即"因势利导,疏导结合""南疏为主,南北并治""疏浚扩湖,开辟水道""兴利除害,体恤民情"。四大治水思想具有实地调研、趋利避害的科学性,反映了王柏心的民本思想和治水的全局观。  相似文献   

18.
相传,禹王治水时,有个叫仪狄的农夫见他治水辛苦,就把自己酿造的米水给他喝。禹王一喝,感到香甜可口,就把一罐米水都喝光了。不一会儿,他感到头重脚轻,便倒在地上了。卫士们以为是仪狄用  相似文献   

19.
大禹陵     
大禹,又称夏禹、戎(róng)禹,他是我国古代的治水英雄,以前的许多书籍都记载了禹的传说。河南登封的千城镇,古代称阳城,是禹的发祥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给人们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相传4000多年前,神州大地一片汪洋,白浪滔天。当时的部落联盟领袖舜(shùn)让禹的父亲鲧(gǔn)去治水。因为他用堵塞的办法,治水不当,造成了更大的水灾。禹奉舜之命,  相似文献   

20.
犤教材解读犦《大禹治水》(苏教版第三册)是一个古代传说。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治水前———治水———治水后”的线索,展现了大禹为百姓谋利益的感人形象。从全文看,作者时时处处紧扣“治水”,突出重点,详略得当,把大禹治水前前后后的过程写得细致、生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深切感悟大禹治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使其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第二小节,了解大禹是如何治理洪水的。教学难点:在朗读中感悟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犤目标预设犦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