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越式跳高起跳专项力量训练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斌 《中华武术》2005,(8):44-46
跳高曾是我国田径运动优势项目之一,有三人五次打破跳高世界纪录的辉煌历史,目前我国跳高成绩与世界纪录的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严重“滑坡”的现象。如何提高背越式跳高起跳专项力量训练水平,是广大跳高教练员、运动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和华东工程学院帮助下,我们对跳高运动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从力学角度,就跳高运动员的受力情况,作了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了计算跳高运动员所受地面托力以及人体主要关节之间相互作用力的一般公式,并借助于高  相似文献   

3.
“背越式”跳高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从教学程序上大致可归为“传统式”、“分解逆教式”两种,但哪种方法更适合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呢?据此以学生“背越式”跳高成绩为依据,运用统计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对这两种“背越式”跳高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比较、统计分析,显示了“分解逆教式”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背越式”跳高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一、苏联跳高运动员力量训练 的宝贵经验 苏联跳高学派的创始人弗·姆·吉亚契柯夫在多年跳高训练中,非常重视力量训练,特别重视跳高运动员的专项身体训练,他认为“掌握与提高跳高技术的技能,高水平全面发展专项身体素质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在选择和采用专项身体训练手段时,首先必须考虑一个最终目的——提高起跳中的功率”。  相似文献   

5.
跳高是小学体育“跳跃与游戏”部分主要内容之一,在一二年级的体育学习中,学生虽已基本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单脚、双脚跳跃练习和基本的跳跃方法,但就跳高而言,还是比较陌生和抽象的,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也只有"跳牛皮筋"等游戏中的双脚跳高与之相关.为便于学生的自主建构,笔者以“鞋盒”为器材设计了几个跳高练习活动,运用于跳高单元教学之中,使学生的玩性和主动地学习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6.
从1958年到70年代末,苏联男子跳高选手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斯捷潘诺夫、布鲁梅尔、雅欣克曾先后九次打破世界纪录、两次获奥运会冠军。尤其是被称为“神童”的布鲁梅尔,在60年代初,连续六次创造世界新纪录,使苏联的“俯卧式”跳高训练体系在国际田坛独树一帜,为推动世界跳高运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自从1968年美国运动员福斯贝里在第19届奥运会上展示了“背越式”跳高技术后,就动摇了“俯卧式”跳高的理论基础。虽然他们的雅欣克在  相似文献   

7.
1973年,美国的詹姆斯·海在分析了与跳高成绩有关的各种技术因素之后,提出了一种“理想跳高技术模式”(图1)。不少人认为,这是将来可能出现的更合理、更先进的跳高姿势。这个问题在国内外跳高界有一定的影响。本文试从理论上,对这种姿势作一初  相似文献   

8.
“福斯贝里”跳高姿势出现后,对它的未来曾引起过争论。1974年斯特里查克专门对此作了研究,肯定其中某些方面,指出:“福斯贝里”跳高的特点是在起跳前一步动作结构没有特殊的变化,这样能使运动员在起跳前保持较高的水平速度,起跳时达到大的功率,增加身体重心向上腾起的垂直速度。生物力学研究证明,“福斯贝里”跳高动作特点是速度占优势,而俯卧式跳高是突出速度一力量,因而斯特里查克认为,考虑到“福斯贝里”跳高的特点,强调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的实质和起跳垂直速度获得途径,提出了背越式跳高是“双动力”起跳,起跳垂直速度的五种获得途径是起跳“速度—幅度”不同组合形式的体现,背越式跳高“速度—幅度”训练思路是以速度为中心,在不同训练时期,在保证助跑起跳速度不断增长的前提下,不断加大起跳幅度,使起跳速度、幅度与个人技术特点有机结合,表现出最佳的起跳效果和个人技术风格。  相似文献   

10.
“背越式”跳高的来历目前世界上一流的跳高好手采用的姿势几乎清一色为“背越式”。我国的朱建华,“古巴弹弓”索托马约尔都是采用这种姿势。其实“背越式”早在本世纪60年代末便已诞生了。发明者是一位名叫佛斯伯里的美国跳高名将。年轻时的佛斯伯里一直梦想着成为跳...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部分训练成长阶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子跳高是我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田径记录的运动项目。回顾我国女子跳高历史,我们发现,在创造亚洲及世界记录的女子跳高运动员中,她们的“运动寿命”都较长(表1),与田麦久博士关于多年训练全过程理论中的 表1我国破女子亚洲及世界记录的运动员与其“运动寿命”对比  相似文献   

12.
一、从沙坑到海绵包在田径项目中,人们习惯把跳高落地的缓冲设备统称为“沙坑”,这是由来已久的事,并无人争议。实际上,随着跳高成绩的提高,背越跳高技术的问世和塑料工业技术的发展,海绵包早已与沙坑一齐同时在运动会上出现,并且将有逐步取代沙坑的趋势。海绵包是泡沫塑料制成的,并且是放置在地面之上的,所以它既非“沙”,又无“坑”,而是另一种落地缓冲设备。不过“沙坑”一词却早已成为“跳高落地缓冲设备”的通俗代称了。  相似文献   

13.
跳高运动经历了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和背越式的演变过程。然而,从俯卧式的出现到背越式跳高技术的不断改革,跳高运动才真正有了大发展。 60年代,苏联布鲁梅尔以俯卧式跳高一统天下,在“腾空速度大小和方向决定腾空高度”理论指导下,一味强调力量和弹跳力,曾一度掀起“力量挂帅”的一股训练风潮。布鲁  相似文献   

14.
李锋 《体育教学》2003,(3):54-54
在一些山区,各村小由于受场地器材和师资力量的限制,绝大多数学生未接触过正规的跳高学习,因而在高年级跳高的教学中,“跨越式”跳高仍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深入分析“跨越式”跳高的技术结构,全面调查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我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活动1先将跳高器材摆放好,提出“用什么样的方法能轻松过横杆”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目的:设疑,启迪思考,激发探究的兴趣。活动2针对上述练习中出现的用双腿蹦、用双腿去勾的错误现象,教师适时进行“跨越式”跳高的动作示范,讲解动作要领,配合展示跨…  相似文献   

15.
背越式跳高快速弧线助跑起跳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进一步研究背越式跳高起跳理论,对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过程进行分析,揭示背越式跳高的优越性在于充分发挥和利用助跑速度提高起跳效果,其实质是弧线助跑起跳为背越式跳高身体重心运动方向的提早转变和垂直速度的累积创造了有利条件。背越式跳高起跳是“两步”起跳  相似文献   

16.
跳高起跳时,向后倒体是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中最为严重和普遍的错误动作。本文根据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外现表现形式和内在联系,遵循跳高技术原理和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以基础理论为依据为指导,设计了一套运用“同步反馈方法”纠正和解决在起跳时向后倒体错误的教学方法。本文分析、论述和论证了“同步反馈法”的可行性、实效性、科学性及其良好的教学效应。对应用此教学法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在理论上进行了讨论和阐述。  相似文献   

17.
男子跳高基础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背越式跳高发展 趋势及特点 跳高,就是应跳得尽可能最高,背越式的出现是跳高运动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技术革命,对开发人体运动能力前进了一大步。目前跳高运动总体水平正处于稳定发展时期,从当前背越式跳高发展现状来看,其技术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速度为核心技术阶段,进一步开发人体潜在运动能力;二是采用和完善折叠式摆腿技术,动作更加简化;三是尽量减小“H3”的数值,使其变为正值,并把素质水平充分运用到动作中去。 二、培养敢跑敢跳意识为主,形成技术风格 (一)速度型迎合现代运动 技术发展趋势 “速度型”是当代背越式跳高  相似文献   

18.
背越式跳高技术的问世,是跳高运动的一项重要革新。一九六八年,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二十一岁的美国运动员福斯贝里,以他独特的背越式跳过两米二十四,夺得金牌。当时的外电曾评论:“背越式跳高的问世,给跳高运动带来了无限美好的春天。”一九二三年,苏联跳高运动员贝·伏佐罗夫首先发明并使用了俯卧式技术。至今五十七年间,男子跳高运动员先后由奥尔布赖特、斯蒂尔斯、丘马斯、托马斯、杜马、布鲁梅尔、倪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快速弧线助跑技术的界定,得出以速度为中心是跳高训练的核心问题的结论。结合陆洁明的身体形态特征提出了“速度型”与“速度幅度型”是其技术发展的方向,并针对性地剖析与总结了陆洁明以速度为中心的训练全过程,试图推出这种训练模式以供跳高训练界的同仁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我国曾经进入世界前10位及跳过1.82m以上的女子跳高选手38名进行问卷调查,并与世界优秀女子跳高选手比较发现:我国女子跳高选手在训练年限、达到自己最高水平的年限及保持成绩等方面都明显短于世界优秀跳高选手(P<0.05),这就造成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运动寿命”短,从而影响我国女子跳高水平在近几年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