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雯 《新闻世界》2011,(6):94-95
20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首次指出,现代社会已经真正进入了一个"风险社会"。近些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谣言渐渐成为了"风险社会"的重要风险源。2011年日本地震后,中国发生了全国抢盐风潮,罪魁祸首便是被疯狂散播的"碘盐防辐射"谣言。在此谣言的散播过程中,微博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结合风险社会理论,对微博在谣言传播中发挥的正负两面效应予以探析。  相似文献   

2.
陈少波 《新闻界》2012,(15):50-53
自媒体环境下谣言借助微博传播,用谣言倒逼真相的说法甚嚣尘上,微博对谣言是自净还是泛滥,莫衷一是。本文从传播学专业视角分析微博谣言的传播机制,理性看待微博的工具性作用,即能传谣也能辟谣。同时对谣言产生后微博如何进行消解谣言、舆论引导、净化传播环境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微博"热"的不断升温,过去一年微博谣言滋生连连,微博独特的信息传播特点,使其成为了谣言泛滥的温床。本文紧跟时代热点,以2012年下半年120条微博谣言为研究样本,进行微博谣言的内容分类,并随机对各类谣言样本进行影响传播效果的指标分析。期望从探究影响微博谣言传播的关键指标中找到有效遏制谣言的方式,也为法律规范和管制微博谣言的传播提供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陈仲龙 《现代传播》2014,(4):167-168
随着网络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当今社会已经逐渐进入到了自媒体时代,微博、微信、论坛等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在自媒体时代的今天,公民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公布与传播信息。尽管国家出台了网络监管的相关政策,但是"真相不出门,谣言已传千里"的现象仍是频频出现,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作为媒体从业人员,我们有必要针对社会上散播的各种谣言,及时作出正面的回应,用令人信服的澄清性报道遏制谣言的散播,  相似文献   

5.
微博语境下突发事件中的谣言传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突发事件过后,常有谣言肆虐;在微博语境中,无论是传谣还是辟谣,微博都起着重要作用。谣言源于对信息的渴求,谣言止于信息的公开透明。近年来,微博的异军突起为信息传播开辟了一个新局面,也为突发事件后的舆论引导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4,(15):56-59
微博谣言与传统谣言传播有着不同的个人建构。传统谣言是一种"知而信"的个人建构,是从"知道"到"相信"的建构过程,由血缘关系缔结的人际信任网络在谣言从扩散到采纳的整个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微博谣言呈现"信而知"的特点,是从"相信"到"知道"的建构过程,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和微博节点间"弱连带"的特征在微博谣言扩散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微博谣言治理路径有三种,即让网民"不知道"、让网民"不相信"以及让网民"知而明"。同时,更需要认识到改善社会政治环境,提升政府公信力是遏制微博谣言传播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微博"大V"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行为直接影响微博的传播环境和社会舆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本文以2014年"3·1"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为例,选取@微博云南、@云南日报等微博"大V"在事件发生后所发表的相关微博内容为研究对象,对微博的数量、微博的内容、微博被转发和评论的次数进行分析,认为突发事件中微博"大V"应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进行正能量传播,积极引导舆论,具体来说,一是作为意见领袖的微博"大V"需要理性发声;二是微博"大V"作为消解谣言传播的关键节点,应当提高更新微博的频率;三是微博"大V"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粉丝效应,扩大舆论引导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往研究多将微博谣言极化现象归因于新媒体的"微革命"技术,对技术背后的文化与社会因素较少触及。本文研究发现,"身国同构"的传统文化与"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是微博谣言极化过程中的两大关键因素。微博谣言通过唤醒"身体损伤"的集体记忆,赋予传统的"身体政治"内涵,由此激起人们的深层共鸣是其最为简捷有力的极化方式。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独特的差序格局,不仅极具自我性,而且收放自如,使得微博谣言的空间扩散不是单纯地个人对个人,而是"圈子"对"圈子"。微博谣言的极化效应是技术、文化与社会因素耦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随着web2.0技术的纵深发展,微博作为高普及率的自媒体,逐渐扮演者"意见市场"的作用。由于微博的传播特性,谣言借助于这一平台裂变式传播信息,对社会舆论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本文选取在新浪微博上传播广泛的"赵本山家藏20吨黄金"谣言为例,以个案研究、内容分析和数据分析的方法从谣言文本分析、谣言传播路径、辟谣传播效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尝试提出管控微博谣言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2006年1月8日,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全文播发了《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预案中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微博谣言划分为多种类别。根据微博谣言的传播是自发的还是有预谋的,可以将微博谣言划分为:自发型、预谋型、自我实现型。根据微博谣言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微博谣言可以划分:突发公共事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已成为传播信息、报道新闻的重要平台。活跃在微博上的除了拥有众多粉丝的"大V"和象征权威的政务微博之外,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媒体作为一支拥有强大话语权的力量也在社交平台上积极地传播信息,然而,微博在为我们提供充足信息的同时也成为滋生谣言的温床。本文研究微博谣言的传播特点和模式,分析微博谣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微博谣言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自媒体”时代微博谣言传播及应对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青云  刘晨 《东南传播》2012,(10):35-36
"自媒体"时代下,微博一方面成为普通大众表达个性和自我的途径;另一方面也极易成为谣言滋生和蔓延的土壤。如何应对微博谣言是网络信息管理者和媒体研究者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深入分析"自媒体"时代微博谣言的传播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微博谣言的应对机制,以加强政府对微博谣言的治理与防范,推动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对新浪微博"网络辟谣"账号的307条微博谣言样本进行内容分析,通过微博谣言的内容类型、情绪类型及话语焦点,试图洞悉当前社会公众的深层次社会心理。分析发现,社会生活类谣言比例最高;其次为情绪类型(主要是敌意型和恐惧型);愿望型谣言最少。焦点人物中,普通公众占比最高,其次是党政军机构的工作人员。分裂与焦虑的情绪在社会蔓延,隐含潜在的阶层分裂风险,形成新的社会共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2012年3月16日,被视为我国实施微博实名制的节点。通过对2011年,2012年上半年微博谣言调查横向比较,可发现实名制虽有效遏制微博谣言的传播,但未能有效遏制微博谣言的出现。相反,基于微博和谣言对权力解构的特点,"实名制"有增加微博谣言传播风险的倾向。对此,可从增强微博用户法律意识、厘清微博用户的法律责任、分层明确微博用户身份三方面入手化解。  相似文献   

15.
微博谣言与交往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可以理解为公共领域的一部分,但它也成为谣言的集散地。微博谣言具有频发性、"光速传播"、文本性及可编辑性和知识性等特征。目前对微博谣言的成因分析聚焦于个体心理或中观组织层面,忽视宏观社会性原因即中国的社会转型。微博谣言不能自动净化,要减少微博谣言,一方面政府应该赋予微博平台更多言论空间,另一方面微博用户应该相互质疑言辞内容的真实或合理性,任何人的言辞行动均是可否证、可批判的。  相似文献   

16.
网络时代,谣言借助微博这一媒介平台强势来袭,诸多学者将目光投向微博谣言的研究。通过对谣言传播的结构、社会心理动机以及谣言在微博中的传播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微博作为媒介并不生产谣言,微博本身的特性也为谣言在传播中的自我净化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健康谣言频发,《人民日报》盘点十大网络谣言,其中六个都属于健康谣言。从传播学角度研究健康谣言的产生和消弭就会发现,"沉默的螺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意见领袖的登场又使健康谣言往两个方向发展:要么放大谣言,要么辨明真相。值得注意的是,"群体模仿"效应与网络新媒体的"匿名性"对健康谣言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提出,为平息健康谣言的传播,首先要完善官方信息发布制度,其次要强化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才能坚持科学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健康谣言频发,《人民日报》盘点十大网络谣言,其中六个都属于健康谣言。从传播学角度研究健康谣言的产生和消弭就会发现,"沉默的螺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意见领袖的登场又使健康谣言往两个方向发展:要么放大谣言,要么辨明真相。值得注意的是,"群体模仿"效应与网络新媒体的"匿名性"对健康谣言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提出,为平息健康谣言的传播,首先要完善官方信息发布制度,其次要强化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才能坚持科学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9.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49亿,网民使用率为38.4%。①较上年微博用户有所减少,但随着用户的积累,微博将在舆情管理、行为预测中发挥更大作用。近年来,在众多社会公共事件中,微博成为公众舆论的集散地,同时也是谣言、虚假信息传播的扩散地。由于微博在社会舆论中频频发力,政府急需快速、高效,引导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观望期、公开期、问责期、沉寂期。突发事件网络传播呈现新特征,自媒体传播真实快速地引发受众关注,网络新闻传播的公开性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网络论坛传播对突发信息辨识度增强。传播对网络谣言的形成有三点启示:事件本身的特点制约谣言散播,政府媒体信息即时公开消解谣言散播,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阻止谣言散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