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书疑义举例》是俞樾的“小学”名著,他在《自序》中指出,由于语言变迁、文字演变,使得“古书疑义所以日滋”,而他写作此书是要“使童蒙之子,习知其例,有所据依,或亦读书之一助乎?”(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2005,P1。以下凡引该书只标注页码)由此可见,《古书疑义举例》是一部阅读先秦古籍的入门书,“举例”不是“举出例证”,  相似文献   

2.
2000年7月11日下午 ,《永登报》社记者保建元与永登县柳树乡营儿村卫生所医师李克美来县志办公室出示《青囊集解》一书 ,请作“鉴定”。此书是李克美家藏之书 ,是清道光甲午 (十四年 )刻板出的 ,慈惠宗正吴真人集解 ,庄浪 (今永登 )满营西北隅清静堂藏板。新编《永登县志》也未收录。佚书复出 ,是件喜事。笔者非古籍鉴定家 ,欲留书借阅 ,作个了解 ,可藏者不允 ,后允复印书之序、跋及目录作参考。无奈 ,仅此而已。现将笔者读此书序、跋、查阅有关资料及自己所知的一些情况 ,对《青囊集解》作个简要说明 ,使人们对其书有个初步了解。一…  相似文献   

3.
《锦绣万花谷》一书的编者,自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以降,几乎所有的书目著录都付阙如,而明清之后,有书目将此书编者著录为“万详”或“萧赞元”等,经考证,皆误.论文认为编辑此书者当是宋代卢襄的子孙.  相似文献   

4.
吴育良 《兰台世界》2013,(4):112-113
<正>《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清乾隆时编纂,始于1772年,经10年编成,因此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又因此书囊括了古代诸多图书,故称"全书"。《四库全书》从编纂、献书,到补书、护书浙江士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功至伟。一、编纂《四库全书》的编纂浙江士人起了重要  相似文献   

5.
《文献》季刊2004年第3期刊出关于日僧戒觉《渡宋记》的校注,现略补说《渡宋记》存于日本的版本及相关研究成果,以期裨益学林。戒觉自抄本今已佚,现存宫内厅书陵部的是戒觉自抄本的手抄本。截至目前为止,《渡宋记》的翻刻和译注本主要有:宫内厅书陵部编《伏见宫家九条家旧藏诸寺缘起集·渡宋记》(图书寮丛刊,明治书院,1970年)、桥本义彦著《贵族的世纪》附录《渡宋记》(讲谈社,1975年)、天台宗典编纂所编《续天台宗全书》史传2《渡宋记》(春秋社,1988年)、宫内厅书陵部编《僧庆政关系资料·渡宋记》(宫内厅书陵部,1991年)、宫内厅书陵部编《僧庆政关系资料·渡宋记》(八木书店,1991年)等。  相似文献   

6.
一读再读,努力避免遗珠之憾是刊物严谨的工作作风 《纽约时报书评》偶尔也有出差错的时候。由于每位书评人各有其强烈的主观意识,再加上刊物一向尊重书评家的意见,结果就曾发生过好书险些漏评的事。 1985年刊物拿到《帕可斯的故事》一书,交给某专家后得到“内容不值一评”的结论。该书公关不服气,主编又将其交给另一位书评家再评,答案还不看好。结果时间耽搁索性不评。不料数月后此书赫然成为“美国书奖”呼声最高的作品。此时刊物赶紧再找一位书评家。终于写出一篇文情并茂的书评文章,赶在了《帕》书夺下书奖的前一天见了报。以后凡类似此书刊物舍去不评,但在他处已获好评的书,主编一定亲自阅读,或多方征询意见,以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7.
今年9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宋萌荣教授等著的《开创人类新文明的伟大实验──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以下简称《开创》一书,此书是国家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最终成果,在北京召开的“开创人类新文明的伟大实验”座谈会上,来自出版界、理论界和国家社科规划管理部门的专家学者围绕此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部分发言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填词图谱》是一部多人合力编纂、以售卖为目的的实用词谱,传播广泛,颇具影响力。此书从《六十名家词》《词综》等书中采录了大量孤调、僻调,为清初发见词学文献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填词图谱》将“读”的符号引入词谱,早于万树《词律》,有开创之功,其简明易用的体例也直接影响了后代实用词谱的编纂。  相似文献   

9.
杨福泉 《兰台世界》2005,(10):68-69
“石室金匮玉版”一语,主要见于下列文献资料:《尚书·金藤》“:武王有疾,周公作《金滕》。”孔安国传:“为请命之书,藏之于匮,缄之以金,不欲人开之。”孔颖达疏“:武王有疾,周公作策书告神,请代死。事毕,纳书于金藤之匮,遂作《金藤》。……藏之于匮,缄之以金,若今钉鍱之不欲人开也。郑云‘:凡藏秘书,藏之于匮,必以金缄其表。’是秘密之书,皆藏于匮。非周公始造此匮,独藏此书也。”《韩非子·喻老》“:周有玉版,纣令胶鬲索之,文王不予;费仲来求,因予之。是胶鬲贤而费仲无道也。周恶贤者之得志也,故予费仲。”《史记·太史公自序》“:卒三岁…  相似文献   

10.
(一) 最近读到一篇书评,是关于《图书馆工作概要》一书的(见《黑龙江图书馆》1981年6月第1—2期合刊)。我也看过这本书,它确是一本简明的较好的图书馆学基础知识书。读了书评,又有所启发.只是感到书评中的某些说法,正是对此书大加赞赏的地方,而并不符合原书的本意。如书评认为,此书是“比较‘新’的”,“新”的“最明显的一点”,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万历年间郭子章编纂的《豫章书》,是江西历史上第一部超过百卷的省志,也是其“江西系列”志书的集大成之作。虽然已经亡佚,但清代江西所修通志和各府县志都曾大量引用此书,并考订其讹误;郭子章的文集《黔草》中更是完整保存了此书的目录、凡例和小序,从中可以了解其成书过程和体例特点。《豫章书》采用纪传体,人物部分占一半以上,并增设编年《大事记》,资料详赡。同时,郭子章重视历史地理沿革和文献编目,书中的《艺文志》是第一部专门记载江西地区著述的总目。  相似文献   

12.
《隋书·经籍志》录有"《婆罗门书》一卷",不明为何书。后人均推断此书为东汉时由西域传入,清人顾櫰三《补后汉书艺文志》归入佛书类,姚振宗《后汉书艺文志》归入小学类。音韵家据《隋志》称此书有"十四字能贯一切音",遂以为反切的开始运用与音义一类书的发生不先不后和梵文字母的传入同在东汉时代,《婆罗门书》成了中国反切起源于西来梵文的铁证。  相似文献   

13.
陈静  刘光裕 《出版史料》2004,(1):90-103
刘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刘向家族,历代好学,家学渊源。刘向本人,博学多才,既好五经,又通神仙方术,著有《列女传》、《新序》、《说苑》等。据《汉书·成帝纪》,刘向奉命校书的时间是河平三年(前26年)。刘向死于公元前6年,校书大约二十来年。刘向死后,哀帝命刘向之子刘歆校书,最后完成校理群书大业。刘歆(?-23年),字子骏,学识渊博,“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历史上所说刘向校书,是指刘向、刘歆领导的数十年官府校书。  相似文献   

14.
一.丛书的兴起丛书,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指“以数人之书合为一编,而别题以总名者”。叶德辉《书林清话》说丛书的性质是“统群书为一书”。《中国丛书综录》的编者(上海图书馆)前言称:“丛书是汇集许多种重要著作,依一定的原则、体例编辑的书。”《辞源》则称:“凡汇刻各种书籍於一编,或集一人各类著作为一集的,都叫丛书”。以上这些表述,认为丛书是属于汇编性质的书;它们包括的书应是多种,而且是重  相似文献   

15.
张鑫洁  二月河 《出版科学》2018,26(1):125-128
丁晏《曹集诠评》最早版本为金陵书局同治十一年刻本.关于金陵本《曹集诠评》的成书,目前学界谈论最多的是曾国藩对此书的支持,而对具体的刊刻过程及刊刻过程历经的波折,关注较少.正因如此,也忽略了高均儒、莫友芝等人的努力和付出.以全局的视角梳理《曹集诠评》的成书过程,既可以深入了解曾国藩在此书刊刻过程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又能从一波三折的刻书过程体会此书刊刻不易.  相似文献   

16.
《册府元龟》原名《历代君臣事迹》,北宋王钦若等奉敕编辑的类书。宋真宗赵恒定宗旨为“取诸历代君臣德美之事”为“将来取法”之用。于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至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成书,并赐名《册府元龟》。“册府”为书库之别称,“元龟”即龟鉴之义,将此书视为长久示范的典籍宝库。内容仅采正史及编年、实录等史书,间及经书、  相似文献   

17.
《康熙字典》是我国清代以“字典”命名的较有系统、规模、影响的字书。在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集中大量人力,由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敕编纂。共42卷,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字。分十二集,从“子”至“亥”,按地支顺序排列,每集分上、中、下卷。字头按部首排列.共二百一十四部。主要依据明代《字汇》《正字通》二书加以增补修订,前后经过六年,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而成书。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据《非书资料著录规则(修订报批稿)》及《西文文献著录条例》,对中西文非书资料著录的著录项目、著录格式,“一般文献类型标识”与“文献类型”,责任说明,制作情况,以及载体形态项等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文汇读书周报》5月4日在“畅销书追踪”栏发表柴舟和俞吾金的文章,就《苏菲的世界》一书把哲学进行通俗化的尝试,作了截然不同的评论。柴舟肯定《苏菲的世界》所做的通俗化的努力。他认为,《苏菲的世界》所以畅销,在于它把最不可能通俗化的学术通俗化了。此书销售的世界性覆盖面,使得“知识一权力”这一颇具张力的问题再次声势浩大地浮出表面,  相似文献   

20.
新书架     
嘉祐年间,是北宋“人文极盛”的年代。当时的文坛上,有眉山苏氏父子三人,诗文唱和,名动京师,是为苏洵及其二子——苏轼、苏辙。“三人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为之惊,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宋代文风颇盛,父子兄弟能文者甚多,然似三苏父子这般,皆堪称一代文豪,齐列名唐宋八大家者,却无人能及。 《三苏全书》的出版,是我国文史学术界的一件大事。该书是文史学界对“三苏”的文学类(书中列为集部)和非文学类(书中列为经部、史部、子部)所有著述的第一次集中整理,填补了我国该项出版领域的空白。此书不仅对于整理保存“三苏”父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