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尊重学生需要”日渐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由于对“学生需要”概念的不明确和对师生关系的误读,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大量表面化、形式化的不合理教学行为,影响了教学实效性。本文对“学生需要”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教学活动也要关注教师的需要和教师主导性,只有将“尊重学生合理的需要”与“合理地尊重学生需要”相结合,才能确保学生的需要得到真正的尊重与满足。  相似文献   

2.
走出"尊重学生需要"的认识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对"学生需要"概念的不明确和对师生关系的误读,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大量表面化、形式化的不合理教学行为,影响了教学实效性。本文对"学生需要"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教学活动也要关注教师的需要和教师主导性,并将"尊重学生合理的需要"与"合理地尊重学生需要"相结合,确保学生的需要得到真正的尊重与满足。  相似文献   

3.
曾庆彪 《新课程研究》2007,(9):39-40,4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广,"尊重学生需要"也日渐成为学校教育者的共识。但由于对"学生需要"概念的不明确和对师生关系的误读,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大量表面化、形式化的不合理教学行为,影响了教学实效性。本文对"学生需要"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教学活动也要关注教师的需要和教师主导性,并将"尊重学生合理的需要"与"合理地尊重学生需要"相结合,确保学生的需要得到真正的尊重与满足。  相似文献   

4.
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责任是人的一种普遍需求。青少年学生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需要为师者给予史多的尊重。尊重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心态发展。一个好教师应该去研究学生“尊重需要”的心理,懂得如何去尊重学生。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师生只是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讲,小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与尊重。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也需要尊重;学生需要爱,教师也需要爱。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尊重学生需要"日渐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由于对"学生需要"概念的不明确和对师生关系的误读,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大量表面化、形式化的不合理教学行为,影响了教学实效性.本文对"学生需要"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教学活动也要关注教师的需要和教师主导性,只有将"尊重学生合理的需要"与"合理地尊重学生需要"相结合,才能确保学生的需要得到真正的尊重与满足.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评’一体化”策略已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在这个策略下的教育探索中,教师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他们需要精心策划每一堂课,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确保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学生也在积极参与,努力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学习目标。“‘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的核心在于将教学与评价相互融合,通过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学习任务以及及时的教学反馈,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科学、高效的教学体系。笔者将深入探讨创新语文教学中的“‘教—学—评’一体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朱秋虹 《学子》2014,(9):5-5
概念教学中,素材的合理选用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提供的素材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为新课服务。而在素材选用时尤其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让素材发挥出它最大的价值。一、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注重内在需要 提供的素材首先应该是学生所“需要”的。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学习才会主动投入,没有“填鸭”,没有“强迫”。  相似文献   

9.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三对青年男女的婚恋观:韦翰与丽迪雅的结合纯属“生理需要’’层次的冲动;柯林斯与夏绿蒂的婚姻基本上出于对“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的满足;达西与伊丽莎白的婚恋过程则主要是爱情与尊重的有机结合,并体现出“自我实现的需要”。由此揭示出个人不同婚恋选择的最直接原因在于其内驱力因素以及需要层次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教育哲学的观点,考察和分析了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和教师主体需要对实现教学价值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以下两个观点:一、强化教师的主体性地位,恰恰是为了提升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层次,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建构学习主体”。二、教师主体的需要,是教学价值关系存在的重要基础,它若能够合理地整合社会需要、学生需要和教师自身需要几个部分,就能够较好地反映客观需要,这对教学过程优化,对教学过程价值的实现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1.
作家郑义在《回忆我们的语文课》中说道:“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无非是阅读和写作,并非解词、分析段落大意。最好是手段‘模糊’一些,目的‘清晰’一些。”这里的“手段‘模糊’一些,目的‘清晰’一些”,实际上就是指不要刻意追求教学方法。因为,语文教师一旦将教学的注意力聚集在这“法”那“法”上,往往会忽略了学生的学。这种忽视学生学的教学方法,只能是将学生往教师的教学“套路”里生拉硬拽。实际上这种做法正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学生固然是教学的对象,但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他们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  相似文献   

12.
作家郑义在《回忆我们的语文课》中说道:“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无非是阅读和写作,并非解词、分析段落大意。最好是手段‘模糊’一些,目的‘清晰’一些。”这里的“手段‘模糊’一些。目的‘清晰’一些”,实际上就是指不要刻意追求教学方法。因为,语文教师一旦将教学的注意力聚集在这“法”那“法”上,往往会忽略了学生的学。这种忽视学生学的教学方法,只能是将学生往教师的教学“套路”里生拉硬拽。实际上这种做法正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学生固然是教学的对象,但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他们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开放的课堂,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的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宴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地解决问题。佩然.开放式教学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1.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提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赵佩玲 《天津教育》2004,(12):32-34
需要是人的本性。在德育活动中,忽视、压抑学生的需要,也就是忽视压抑学生的人性。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合理的内在需要,以人性关怀为己任,切实推动德育过程的人性化。所谓德育的人性化就是强调对学生需要的尊重。它要求德育工作在进行教育活动时,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需要的眼光观察和分析他们的行为,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和满足需要的不同行为,分别进行分析和引导,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创造、提升需要,并创造、利用条件,使自己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促进他们完善德性,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和谐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强调和谐情景的创设,以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和谐情境包括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和谐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牟月辉 《辅导员》2010,(4):43-44
从传话走向对话,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对话型”教学的实施,为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我们的课堂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课堂上读书声此起彼伏”“教师尊重和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了”等等。可以说,“阅读对话”这一理念已渐渐为大家所认同。不过,  相似文献   

18.
科学教学要提高实效性,除了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和准备充足的实验仪器之外,还要切实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作为教师,如果能够满足学生的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被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就能形成一种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看到一篇文章《教师的功利性情》。文章中说道:“教师本应是学生生命的唤醒者,心灵的守护者,本应尊重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自豪……从而还给学生自主判断与自主选择的时空。然而我们的一些教育工作者采取了对世俗屈服,向现实妥协的态度……他们眼里只有分数,只有考试,只有排名,只有荣誉……”  相似文献   

20.
周丛笑 《教师》2019,(13):124-125
园本教研关注的教育教学问题必须是幼儿园教师面临的真实问题,否则,就会带给幼儿园教师个体不真实感和疏离感。如果幼儿园教师对问题缺乏真实感,那么其参研兴趣、需要与毅力都会成为空谈,园本教研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基点。那么,什么问题才是真实的幼儿园教育教学问题呢?文章认为,植根于具体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情境的问题就是真问题,其内涵至少包含“‘自上而下’的问题与‘自下而上’的问题统一”“‘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可能解决’的问题兼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