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2015年是中国一系列内政外交战略布局与落实的起步之年,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编制之年,对本年度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状况进行梳理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形象是一个多层次、复合型的概念,本文以"政治-经济-文化"的国家形象三维模型为基础,分别从这三个维度对国家形象的建设和展示主体加以论述。一、政治形象"国家形象"、社会学、国际政治、政府学和公共管理等领域的相关研究主要从国家政治原则与制度、外交思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中国一直承担着大国的国际责任,牵头成立亚投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等,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连续七年中国GDP稳居世界第二,连续举办奥运会、APCE、世界互联网大会、G20等国际大型活动,彰显着大国的风采。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在这一系列的国际活动中更加鲜明,《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国际形象近年来稳步提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国内外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截至2016年1月,全球人口73.95亿,  相似文献   

3.
正2007年,西蒙·安赫特(Simon Anhalt)提出"国家形象指数"(Nation Brand Index),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论证了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重要性。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对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作用进行了规律性分析。其中的一个结论是"国家形象对于渴望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新的良方(new panacea)"。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非常重视和强调对全球化的参与,其国家发展目标也需要与世界广泛而密切的合作。这凸显了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重要意义。在探讨新  相似文献   

4.
刘滢 《对外大传播》2013,(9):13-15,1
今年3月,新华社组织七个地区的驻外分社记者就中国国家形象和中国主流媒体报道在当地的影响力等问题采访了30个国家的62位媒体人士和中国问题专家。采访发现,外国意见领袖眼中的中国和中国媒体形象与我们期待并努力塑造的并不完全一致:发达国家眼中的中国形象为"引人注意"和"令人不安";发展中国家眼中的中国形象为"友好"的"强国"。在媒体影响力方面则表现为在亚、非、拉乃至东欧地区的影响力呈上升趋势;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力依然十分微弱。作者认为,改进中国媒体的对外传播活动,一是要从媒体和受众两个层面提高落地率和有效到达率;二是要扬长补短,从海外受众需求出发改进传播内容;三是要按传媒市场规则运作,加大新闻产品的营销力度。四是要增加并重用国际新闻人才,打造真正的"世界媒体"。  相似文献   

5.
正山水浙江,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人文荟萃。在2017全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浙江文化以其独特的芬芳魅力,分多路向世界各地传播,讲好浙江故事,展示中国形象。中国龙舞动摩洛哥浙江婺剧团参加的是第23届菲斯心灵国际音乐节。这一国际音乐节是摩洛哥第三大艺术节,也是世界上该类别中历史最悠久也最负盛名的音乐节,全  相似文献   

6.
正7月25日上午,"视觉符号与国家形象塑造专家研讨会暨中国主题视觉符号项目启动会"在中国外文局召开。来自国际传播、艺术设计、文化产业、动漫生产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共同探讨视觉符号对国际传播事业,以及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共同启动"中国主题视觉符号项目"。  相似文献   

7.
<正>图书版权输出是中国图书"走出去"的重要形式。优秀的版权输出作品,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在世界各国传播中国声音、在国际上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一、我国版权贸易的宏观观察图书版权贸易具有双重属性。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先生概括说:"图书的国际版权贸易是一种特殊的国际贸易,它是经济活动中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交流中的经济活动。"~①本文探讨的重点,集中于图书的文  相似文献   

8.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将人文城市建设列为重点任务之一。作为曾经的"首善之区",古都文化发展、古都文化形象塑造是人文城市建设必须面对的重大命题。为了塑造"文化传承,彰显特色"的古都文化形象,显示文化遗产"活化"、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的特殊魅力,避免使古都保护在拆旧建新、拆真建假中陷入千城一面的尴尬境地,必须对古都文化形象的内涵与特征进行澄清、梳理,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深入探讨古都文化形象的塑造策略。  相似文献   

9.
《对外大传播》2014,(1):13-13
正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12月30日下午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他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本刊"重点话题"栏目拟以"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为主题,围绕智库建设、媒体传播等探讨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现状和路径,欢迎作者朋友踊跃投稿。投稿信箱:duiwaichuanbo@163.com,请在邮件主题注明"重点话题",截稿时间为2014年4月10日。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八大深刻阐述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文化"走出去"是树立城市良好对外形象、增强城市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浙江通过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的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外宣活动,深入研究开发世界性与民族性兼备、外国受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项目,在对外展示和传播浙江优秀文化的同时,积极吸取世界文化保护和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不断学习国际文化市场的运作规律,着力破解浙江文化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以更高层次、更宽视野、更大力度,全面完整地建构浙江文化改革发展路线图,积极探索文化"走出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正伴随"走出去"战略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力实施,中国对外投资正处于急剧增长的通道,企业海外投资也日益成为中国国际存在及其国际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企业公共外交增进中国国家形象进而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正成为当今中国外交的重要课题。企业公共外交就是一国企业为了改变外国公众观念、塑造自我良好国际形象而开展的信息、知识和价值传播活动。与传统单纯的企业公关不同,企业公共外交的建构与实施基于  相似文献   

12.
《对外大传播》2020,(1):70-72
上海作为我国对外开放门户城市,历来受到国际资本和跨国企业的青睐。截至目前,上海已有跨国企业地区总部700余家,连续多年蝉联我国大陆城市之首。为发挥好驻沪跨国企业在上海国际传播工作中的独特作用,从2014年开始,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和上海日报社牵头建立"驻沪跨国企业国际传播合作交流机制"(以下简称“交流机制”),成立“跨国企业传播俱乐部”(以下简称“跨企俱乐部”)。经过五年多发展,交流机制已吸引230余家驻沪跨国企业参与,覆盖了多个领域的全球五百强企业,对上海丰富国际传播主体、拓宽国际传播渠道、提升国际传播能级发挥了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既是一项史无前例的文化影响力提升工程,又是中国参与共享意义生产过程、打造中国文化国际话语空间的重要路径,"需要全方位的参与,其主体不但包括政府和媒体,还应包括企业和全体国民"。~①企业的国际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同构性决定了企业形象不仅关乎世界市场对企业的认知和评价,体现着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还衡量出国家对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已成为构建中国  相似文献   

14.
新形势下,品牌形象推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构之间联系密切,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是大势所趋.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各族人民珍贵的文化记忆,与此同时,也承载着有效的"文化之魂".非遗产品需由"资源型"向"魅力型"的方向转变,是国际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也是国家对民族文化推广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为持续、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认知情况,2018年5月以来,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开展了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2018),这是中国国家形象调查平台自2012年起开展的第六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综观本次调查可以发现,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认知认同不断加深,期待中国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做出更大贡献。因此,进行精准定位,塑造好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格外重要。首先要对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进行精准定位;其次,借助中国方案展示好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再次,发挥研究合力传播好中国国家形象;最后,要进一步做好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6.
企业作为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名片,是国家形象的有机载体和对外窗口。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中国企业面临的国际舆论生态也将更为复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讲好中国企业故事,传播中国企业精神,以企业形象彰显国家形象,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中国企业国际传播呈现主流媒体与自有媒体并重的格局,以及海外华文媒体与本土化媒体的交叉实践,存在自塑能力不足、资源挖掘不充分、渠道模式化等问题。为此,中国企业应充分利用好宏观政策环境、消费文化和社交媒体的三重优势,在推进自身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严控产品质量之外,提升自身国际传播的专业化水平,平衡好"他塑"与"自塑",挖掘品牌内涵,讲好企业故事,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助力国家形象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17.
<正>当今世界,形象和声誉已成为国家战略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国际社会往往依赖一国的国家形象来预测他们的未来行为。随着全球环境危机日益严峻,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舆论战的重要战场,成为国际社会争夺话语权力和利益博弈的"政治牌"和"外交牌"。(1)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在经济增长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的重点关注对象。在这一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抛出"中国  相似文献   

18.
一 太平洋西岸、长江与大海的交汇处,一座被国内外人士赞之为“最具活力”、“最令人兴奋”的城市——上海,正以其崭新的形象和无穷的魅力,向世人展示着她近20年的非凡历程:一个数十年单一功能的特大型加工城市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成为具有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功能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从而成就了90年代超常规发展的辉煌! 无论是流光溢彩的华灯之夜,还是瑰丽斑斓的浦江之晨;无论是奇伟壮观的高楼华厦,还是温馨雅致的街区小景,徜徉其间,浓浓的国际大都会氛围扑面而来!透过这富丽的外观形象,更有瞬息万变的流动,显示出大都会充沛  相似文献   

19.
《对外大传播》2008,(8):8-11
由中国外文局和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8月4日在上海开幕,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00名翻译界专家和学者围绕"翻译与多元文化"的大会主题展开为期4天的讨论。这是国际译联首次在中国乃至亚洲地区举办国际翻译界的盛会。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11月至12月,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与华通明略(Mill Ward Brown)、Lightspeed GMI合作开展了第三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与2013年相比,此次调查新增日本和澳大利亚,调查范围覆盖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印度、南非、巴西和中国;调查问题涵盖了中国整体形象、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并结合2014年的世情、国情,增加了对中国主办大型国际活动的评价等,更加详实、立体地呈现出国际社会对2014年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