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5年4月底、5月初,笔者先后两次赴欧,参加在波兰卡托维兹举办的欧洲经济大会和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办的“16+1合作与‘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并分别做了主旨发言,受到了在场中东欧国家听众的广泛认可。其中,笔者被问及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一带一路”到底能够为中东欧国家带来哪些实际利益?面对这样的问题,智库学者的对外阐述能力便显得相当重要。如何讲好“一带一路”,怎样讲更能让外国人接受,并留下深刻的影响,是目前中国智库学者必须要学会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2.
新冠疫情流行期间,中医药在中东欧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促使中东欧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医药的关注。中医药推广,正在依循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规划逐步落实与完善。中医药在中东欧推广以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积极关系,为中医药国际传播提供了必要前提。而中医药在中东欧的传播,不仅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发展优化提供了必要保障,而且有效展现了中医药推广的效果。中医药国际传播在中东欧的持续推进与不断优化,彰显中国对于中东欧发展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2015年9月10日,在“2015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开幕当天,一档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题的访谈节目《解码一带一路》在宁夏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开播。节目以高端访谈形式,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所涉及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倡议既汲取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放、包容的精神气度,也契合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截至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增至66个,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新疆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在中华文明向西传播中发挥着门户作用。文章基于此,首先从明确战略定位、打造传播体系、优化传播内容、开展合作交流4个维度,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在中华文明向西传播中门户作用的表现,继而阐释了新疆在中华文明向西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增强新疆在中华文明传播中门户作用的意义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洪巍 《文化交流》2014,(7):30-33
初夏的甬城,海风拂面,温润舒适。 “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经贸文化交流周”连轴大戏开锣,20多项活动好戏连台。中东欧当代艺术作品展是“首秀”,2014年6月7日在宁波美术馆隆重开幕。宁波市领导和来自中东欧国家的政府官员、画家、音乐家、院校师生,以及在甬中东欧留学生与各地的美术爱好者等300余人相聚在这一艺术殿堂,共襄文化交流盛举。  相似文献   

6.
过去十年,中国与欧盟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加强合作,成果显著。多数欧盟成员国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认可其为世界繁荣发展作出的贡献。但部分欧方人员对“一带一路”倡议存在“理解赤字”,有的甚至抱持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中国媒体应加大力度、有针对性地驳斥部分欧方人员的抹黑攻击言论;加强议程设置,主动就“一带一路”倡议答疑解惑;积极发挥资源联通优势,与政府、企业、智库等多主体加强沟通,共同从多层次多角度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为中欧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塑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7.
中东欧是中国积极拓展国际战略空间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如何有效优化中国在中东欧的国家形象,是积极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一带一路"建设在中东欧不断推进与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持续落实的背景下,中国需要明确考虑国家形象优化的充分实现并合理运用话语、设置议题。中国支持中东欧的发展与稳定、积极推动中欧关系的发展、努力实现中国与中东欧的战略协调,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逐步强化,这些都为中国在中东欧的国家形象优化带来了契机。中国在中东欧的国家形象优化,可以借助中国的积极作为与比较优势的充分构建,同时开展相应的前瞻性评估。  相似文献   

8.
《对外大传播》2018,(9):65-67
2017年,四川省“资阳造”机车不断见诸国内各级媒体.“资阳造”机车成为“一带一路”国家的网红,多个“一带一路”国家总统都为其点赞.同时,“资阳造”机车也成为资阳市奔驰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城市名片.对一个城市来说,做好外宣工作,就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就是树立和打造城市和区域的品牌形象,就是最大半径传播城市形象符号和提升城市美誉度.四川省资阳市委宣传部找准“资阳造”机车国际品牌价值突破口,将“资阳造”机车作为城市形象符号载体,用多元化的传播手段,全力对外推广“资阳造”机车与“一带一路”的故事,取得了良好的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一、“一带一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带一路”有别于以往任何区域经济联盟的突出特点在于其所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带一路”借用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这一符号凝聚了中国与西亚地区人民的共同回忆。“丝绸之路”一词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提出,而如今则是以其辉煌璀璨的文化成果而被人们铭记。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自信心和自豪感最根本和最坚实的后盾,也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环境。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行,中国也逐步完善了同沿线国家的经济交流和人文往来,并采取了签订双边协议、开办艺术展览、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诸多策略,促进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推动着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该文通过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华优秀文化在国内外传播的现状,了解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意义,研究出新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1.
该文采用语料库方法,通过自建专题语料库,运用大数据分析,从跨文化传播学角度考察“一带一路”术语在中外媒体中的传播情况,探究中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差异表述。对关键词和主题词的搭配分析表明:作为时政热词,该倡议的积极传播,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积极参与其中,而西方主流媒体也高度关注及评论该倡议,承认“一带一路”是重要的战略价值同时,也有不少疑惑或不满。该文尝试探究核心政治术语的对外翻译策略,以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跨文化传播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回应主要集中在舆论上的批评抹黑和行动上的竞争替代上。美国牵头于2021年6月在七国集团峰会上提出的“重建更美好世界”计划,是拜登政府执政以来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最新回应。该计划强调美国与盟友应加大联合应对中国的力度,强化规则竞争叙事,并抹黑“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合作成就。中国应重视这一叙事之战,着力揭露该计划本质是“美国优先”,揭批其竞争性思维无益于弥补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巨量需求缺口、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增量收益,并围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大对外交流宣介,进一步提高国际传播的力度和实效。  相似文献   

13.
闫亮 《对外大传播》2020,(10):24-25
拉美是距中国最遥远的大陆,西班牙语国家居多。长久以来,美国将拉美视为“后院”,不愿其他国家涉足。由于历史原因,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也有尚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在拉美的延伸和中拉共同利益的增加,以及美国对中拉合作的阻挠,拉美在我外交布局和国家利益中的战略重要性凸显,有必要对拉美进行再定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刚刚起步,国际舆论的反应也处于初步阶段。作为中国的近邻,澳大利亚是一个中等强国,对中国的经济、战略意义都十分重要。“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澳大利亚媒体一直在进行持续报道。分析澳大利亚主流报纸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构建的中国形象,可以有针对性地研究中国对澳传播的重点,客观上也提供了对外增信释疑、扩大与相关方良性互动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2013年9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智库建设率先发力,一大批聚焦“一带一路”倡议的智库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这其中既有政府的智库群体、企业或高校联合组建的智库,也有民间独立智库,还有独具特色的“网络型智库”,如“一带一路百人论坛”等。但是,“多而不强、有库无智”的问题在“一带一路”领域依然突显,甚至有加重的趋势,大家普遍感觉“‘一带一路’的同路人太少”,而且是“越走越少”。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家安全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是去年中央工作重要部署,也是中央确定的未来六大经济任务之一,受到世界广泛关注,对推进我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促进沿边地区经贸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推动边疆稳定、民族团结、战略安全和周边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从提出到运行已逾一年,围绕这一概念的对外传播也成为当今政治界和传播界的一大热点话题。但是,“一带一路”的话语建构应结合时代的最新要求调整自身的表达方式,应该在中国与国际接轨的新时期,转变传统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模式。具体说来,笔者认为需要两大转变。  相似文献   

18.
一、2017年我国国际传播回顾2017年,对于中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以稳定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1/3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主场外交活动吸引全球目光……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正在世界上扩大影响。在国内,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迈入新时代,开启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9.
丝绸之路东起西汉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绵延数千公里,驼铃相闻,途径中亚、西亚进而到达欧洲和北非地区。其上下跨越2 000多年,搭建起了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政治、经济、宗教等交流与互动的桥梁,是不同文明间相互吸引、交融,求同存异的见证,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与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该文通过概述自古而今中国与伊朗两国凭借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倡议为载体而实现的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初步探索中伊未来医疗合作的新机遇、新模式,这在高度重视医疗卫生发展与全民健康,倡导国际合作的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向世界展示好新时代的中国形象,是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目标,而持续开展国家形象调查、及时掌握一手数据,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开展的2021年度国家形象调查显示,中国整体形象止跌回升,中国的全球治理贡献和国内治理表现认可度提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方案持续收到积极反馈,青年群体对中国的认可度普遍较高。面对当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度变革调整,在塑造和展示中国形象时,需要进一步提升认知度,做好共情传播;进一步强化区分度,做好精准传传播;进一步增强美誉度,做好好感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