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华社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对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纽约时报》等国际主流媒体2009年的涉华报道进行了分析,梳理出外媒对中国着墨最多的十大领域。透过这些报道,可以管窥国际涉华舆论的基本走势,以及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兴趣所在。一、"中国模式"及其全球影响近年来,"中国模式"及其全球影响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传播中,主流媒体对于他国主题的报道与主要受众群体态度相互交织影响,形成舆论场。中韩虽为友好近邻,但因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及国际政治等种种原因,韩国媒体中的涉华负面报道常在新媒体舆论场中成为热点话题。准确了解韩国媒体涉华报道的倾向性,进一步研究和剖析韩国媒体对韩国大众认知中国的影响等问题,将为我国对外传播、特别是对韩国传播提供一定的借鉴。从对韩国三大主要媒体《朝鲜日报》《中央日报》和《东亚日报》2021年4月至6月期间各100条涉华报道研究发现,其涉华的正面报道主要集中在科技、卫生、社会生活、文化和体育等领域;涉华负面报道更多地集中在政治领域,特别是涉港、涉疆、涉台、涉美、人权等问题上。因此,如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扩大与韩国当地主流媒体合作,同时加强新媒体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2010年的中国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第一印象?外国记者是如何描述中国形象的?涉华报道在国际舆论中占据什么位置?新华社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对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德新社、共同社、美国《纽约时报》、美国《新闻周刊》、英国《金融时报》等国际主流媒体1月份的涉华报道进行了综合分析,勾勒出境外媒体关注的涉华热点领域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4.
<正>发生在中国的事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媒体重要的新闻来源。为了避开我国政府对外国媒体在华从事新闻传播业务的管理,外媒借助各种渠道和平台开展面向中国及海外华人的传播活动,要么借助中国已有的社交媒体设立公共账号,要么直接创办中文网站甚至中文客户端,面向中国公众和全球华人传播。这些由外媒创办的中文新媒体,不仅逐渐影响中国舆论,而且传播西方价值观,对中文国际传播构成了重大挑战,甚至形成了对中文国际传播的反  相似文献   

5.
<正>西方主流媒体的涉华平衡报道是对外传播我国声音、塑造我国形象的重要渠道。平衡报道是指基于事实的报道,兼具正面与负面内容,指出客观存在的问题,不具有政治偏见与意识形态色彩。总体来看,近五年来,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呈现总体向好的态势,平衡声音占据主流地位,经济领域的报道尤其突出,但在政治与民族宗教领域舆论形势依旧复杂多变,存在不确定因素。虽然西方主流媒体在进行涉华报道时,常以其固有政治偏见和意识形态对我进行负面报道,但新闻信息上的  相似文献   

6.
<正>社交媒体传播的简洁、快速与交互功能吸引了大批用户,Twitter、Facebook和You Tube等社交媒体在西方主流国家网民中有着较高的覆盖率,此类社交媒体上集聚了数量巨大的用户生产的内容,这些海量、即时、动态与开放的数据所具有的研究价值与潜力,引发学者关注。作为社交媒体舆情研究的一个分支,国内社交媒体涉华国际舆情研究正在积极探索中。本文通过研读国内外社交媒体舆情研究的相关文献,尝试对社交媒体涉华  相似文献   

7.
本期就涉华经济舆论引导的难点问题,选取中外媒体相关报道,探讨分析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回应外媒不实言论,更加有效地发出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困境之一在于酒香却怕巷子深。因为中西方语境不同,文化差异及编辑记者观察新闻事件的出发点和角度不一,西方读者还是倾向于阅读外媒稿件而错过中国记者调研扎实,拥有众多独家消息的全方位报道。如何才能让中国声音为外界听到?研究外媒涉华报道,我们发现许多报道都以小口径切入,为了解释受众觉得晦涩难懂或是从未接触到的内容而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增强画面感,帮助受众设置问题,然后循序渐  相似文献   

9.
2011年7月皮尤全球态度项目(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调查结果显示,德国受众眼中的中国形象在被调查的22个国家中负面度较高。德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依然以负面报道居多,涉华话题大多数集中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报道语气带有明显"吃惊与恐慌"的双重情感;批评方式也由直接改为间接与隐晦。因此,如何有效地了解德国受众心理,把握传播对象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三家中央主流媒体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主题报道方面,中央主流媒体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展现形式,其中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的传播效果较好,官方账号体系的集群效应逐渐显现。但同时,中央主流媒体针对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传播特点的有效策划存在不足,与海外受众也缺乏积极的互动。建议中央主流媒体在选题策划与传播内容方面争取做到“有软有硬”;重点改进短视频等报道形式;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海外社交媒体传播平台;用好海外各类知华友华的意见领袖;升维账号体系,打造多元主体传播矩阵等。  相似文献   

11.
正提起外媒,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负面新闻""有色眼镜"等贬义词,但外媒涉华报道不仅仅限于"负面新闻",很多报道其实也都很正面,或者至少是比较中性、客观的。本文梳理了近几年的外媒涉华报道,主要探讨软新闻、地方新闻和日常报道,旨在剖析外国读者的兴趣所在和思维方式,以拓展丰富我们自己的报道视野和写作思路,努力与国际话语体系对接。讲好中国故事不仅需要"高大上"的深度策划报道和重大议题设置,也需要"小  相似文献   

12.
2020年3月16日,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开通实名认证的推特个人账号,播发贴文传播马云基金会和阿里巴巴基金会为海外抗击疫情捐助物资的消息。这是中国首富开通的第一个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开通的时机恰逢中国基本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开始援助他国抗击迅速蔓延的疫情之际,在推特上取得现象级传播效果,成为中国企业家通过海外社交媒体塑造自身形象的重要一步,也为改善海外涉华舆论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点国家,土耳其在中国外交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探讨中国国家形象在土耳其的传播现状是值得关注的议题。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学界此类研究较少,并且缺少从总体层面对土耳其媒体报道与中国国家形象展开的研究。本文拟以土耳其媒体涉华报道热点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土耳其媒体报道所呈现的中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在全球与地方、传统与现代的多维碰撞中成为问题域,涉及主体性建设、话语策略、价值传播、现代性等议题。我国政府、跨国公司、民间组织等在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方面着力颇多,但仍未完全实现中国形象、中国文化由他塑向自塑转化,尤其社交媒体这一重要渠道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①而社交媒体是当下全球沟通的重要平台与途径。中国节日文化的社交媒体传播,其独特逻辑是以社交逻辑带动文化逻辑,以人际交往导向文化的全球融入。春节文化在中国节日文化对外传播中具有典型性。总的来讲,春节文化在海外有勃兴之势。究其原因,一是  相似文献   

15.
<正>传统意义上,一个国家国内的传播活动与这个国家的对外传播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所区分。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内外分家"的局面逐渐发生了改变,开始出现"内宣外宣不分家"的格局。而这种格局的一种表现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的现象,即国际媒体的涉华报道对发生在中国国内的、极具本土意义的新闻越来越感兴趣,报道的规模和时效性也在不断升级,以至于内宣媒体正在成为外媒报道的议程设置者。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中外媒体关于两会的报道进行了剖析,从中提出在未来的两会报道中,我们可以继续发挥报道力量上的优势,进行更多层次、多角度的挖掘,同时汲取外媒的报道技巧,以国外受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一步做好中国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春节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了解和接受。每年春节都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让更多海外受众了解、参与春节活动,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机遇。每年中外媒体都会围绕春节开展大量报道,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才能在年年重复的主题下出新、在海量报道中出彩。2019年春节,新华社国际部海外社交媒体(海  相似文献   

18.
<正>在对外传播领域,中国涉藏外宣媒体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短平快的特点,编译制作符合外宣"三贴近"原则和社交媒体传播规律的内容,积极打开涉藏对外传播的思路,有效拓展我国在境外社交媒体上的国际涉藏话语权,具有现实基础,也是非常必要的。境外社交媒体对西藏的关注度很高,推送的涉藏内容易于引起西方年轻人的兴趣。基于此,开设涉藏境外社交媒体账户,吸引粉丝,做大做强涉藏专题账户,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也是服务于国家涉藏外宣大局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正2020年2月14日,非洲发现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截至6月28日,非洲累计确诊病例近36万例,且保持着增长势头。疫情给中非合作以及中国在非形象带来较大挑战。非洲媒体涉华报道是了解非洲国家对中国认知的重要窗口。中国学界关于非洲涉华舆情的研究目前规模较小,关注范围也主要集中于部分英文媒体。本文选择塞内加尔主流媒体进行观察,有四个原因:  相似文献   

20.
如何讲述中国的扶贫故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不相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泰国、越南和老挝的三份主流官方媒体涉华扶贫报道显示,其对中国的扶贫事业是认可和赞赏的,同时对中国帮助本国减贫寄予希望,但中国故事尚未得到充分的讲述。因此,对东南亚发展中国家讲好中国扶贫故事应重视针对受众需求、传播内容精准化,同时拓展传播渠道,以平等、真诚的态度进行讲述,真正促进民心相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