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自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类世界迈入到一个开启"新全球化"进程的"后西方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命题,并呼吁世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此,中国媒体尤其是涉外媒体开启了向世界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程。近年来,中国对外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种跨文  相似文献   

2.
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提出,是在世界权力由西向东转移之际中国话语的一次创新,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为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亚洲到世界、从现实世界到虚拟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已100多次提到"命运共同体"(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周边国家的战略地位突显,如何"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这是新时代国际传播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文从周边国家切入,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相似文献   

3.
文化在建构和维系人类社会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崭新包容性文化,从而消解文化隐喻与误读,让世界人民把命运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本文由"儒释道"会通出发,审视和追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印记,探究"儒释道"会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的启示与借鉴,进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人类文明的大繁荣、大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为解决全球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如何有效传播这一理念,使中国话语变为世界话语,是我国对外传播工作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法国学者米歇尔·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指出"话语即权力",将话语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说明拥有话语权就拥有了彰显权力的平台。在新时代,传播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助于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将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进而有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文学共同体源于歌德的世界文学理念,继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文化想象和诗意精神,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学关怀。文章以全球化时代背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文学共同体构建的必要性,阐述中外文学中的共同体理念,并以古代、中世纪、近现代、当代为时间脉络梳理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示共同体理念在文学中自古有之。并尝试探讨文学共同体理念下的文学创作,指出当代文学创作要立足世界格局、文化自信、科技进步与当代价值引领。该文以文学共同体理念研究世界文学,以期拓宽文学研究渠道,并以文学共同体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理念成为对外交流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提出的,是中国对自身发展愿景和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是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方案。①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趋势下,全球层面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缺乏、粮食安全、人口问题、卫生问题、跨国犯罪等层出不穷,要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形成共识,在共同的全球价值观指引下形成解决方案。应对不同领域的变化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在不断衍生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二级价值观,包含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以及与各个地区合作中形成的区域、领域命运共同体,如中阿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卫生命运共同体等。本研究主要就我国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海外传播与认同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正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的共同愿望。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问题提出"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的"中国方案"。南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三大惨案"发生地和世界"四大殉难城市"之一,"建设国际和平城市,传播中国和平之声"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把国际关注、中国方案和南京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仅是洞悉世界共同发展大势所提出的理论愿景,也是对全球性挑战而设计的实践方略,其中蕴含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有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距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已有五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国内外学者对该思想提出的原因进行了索解、构建的路径进行了分析、实现的意义进行了探讨。梳理并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向新的高度,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日,新华社《环球》杂志封面推出“远见”栏目独家专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创新与理论贡献》,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这一主题,深度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主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传播效果.该文仅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即超106万.  相似文献   

11.
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国际性学术议题,但外国学者的关注程度相对不高,中国学者论文的影响力相对较弱;中国主流新闻媒体是中外学者共同的、主要的信息来源,但二者论文的研究视角、议题偏好、理论基础、研究路数均有所不同,秉持的立场和态度也有较大差别,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不同解释。中国学者的论文清晰地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渊源、内涵与意义,有助于增进海外学界对这一重要思想的了解,但仍有缺憾。为改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学术界的传播状况,我们应该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考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在地实践,反驳歪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言论,还应与海外学者展开平等的学术对话。  相似文献   

12.
言论集纳     
<正>《人民日报》国际部国纪平在2015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为世界许诺一个更好的未来——论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中认为:两年多来,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习近平主席62次谈到"命运共同体"。那些深蕴哲理的论述告诉世界,中国人民期盼着同各国人民一起,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判断,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感言;从"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号召,到"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  相似文献   

13.
言论集纳     
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教授王存刚在2017年12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行动》一文中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意高远。它强调人类共命运、凸显全球同分享,使“地球村”“相互依存”“命运与共”“同舟共济”等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理念在境界上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4.
正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崛起、文化自信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标志性成果。十几年来孔子学院为推广中国语言文化、增进中外友谊、促进合作共赢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加强中外文明对话、连接各国人民梦想的"心灵高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的大国担当与作为,中国引领推动构建人类  相似文献   

15.
面对当代国际秩序的复杂重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中国智慧与大国担当,使之成为新时代中国外宣的核心理念和鲜明旗帜。面对当今世界不稳定不确定的多事之秋,中国弘扬践行并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须正视挑战、注重平衡,突出重点、稳中求进。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1月18日,习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提出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给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西方社会风云变幻,"黑天鹅事件"频发,使得启蒙时代以来的资本主义主流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和反思。与此同时,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与民族复兴广获国际关注,中国理念、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的全球吸引力也日益增强。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初  相似文献   

17.
正当前,全球化发展势不可挡,中国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逐渐得到普遍认同。然而基于历史、政治、文化等综合因素,中国既受到世界关注,却也屡遭西方媒体阵营的抵制,"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依然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本文将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国际台")西班牙语的对外传播为例,结合60多年的传  相似文献   

18.
正在世界多极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精髓,擘画与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中国梦,以不同凡响的国际视野,以追求全人类共同幸福的博大胸怀,系统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际上回答了世界应向何处去,不同民族文化为何要和谐相处、如何和谐相处以及中国应如何融入世界这  相似文献   

19.
正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伟大的中国人民,从"十八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到"十九大"加快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贡献出构建全球生态和谐的中国智慧。日益严重的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危害性与日俱增,人与自然的关系愈发紧张,人类社会将面临全球性生态危机。如何解除这种生态危机,实现  相似文献   

2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间交流互鉴不可或缺。只有相互尊重包容、广泛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才能愈加璀璨辉煌。在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对自身建设发展实践经验以及对世界大势等诸多因素的深刻把握与认知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四个“共同倡导”为主要内容的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人类现代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给出的又一中国方案,其摒弃了零和博弈、文明冲突等思维陷阱,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推动全球文明倡议落实落地,将对全球和平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起到积极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