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文化秩序的形成是世界走向全球化时代的产物,西方主导地位和“西方中心主义”以及“西强他弱”是这一全球秩序的基本结构。西方在全球文化新秩序中的主导地位质言之就是掌握了文化国际话语权。全球文化新秩序的构建是大国话语权竞争的重要领域。中国具有特殊的文化身份,且要改变在这一秩序中的结构性弱势地位,具有促进全球文化秩序转型和更新的动力。中国要以国际话语权建设推进全球文化秩序转型,可以从四个方面加强认识并采取举措:加强话语质量建设与传播影响力建设并举;寻求非西方“文化话语权联盟”以获得“共同话语权”;将国家实力增长有效转化为国际话语权特别是文化话语权的增长;对西方文化话语权进行适当解构。  相似文献   

2.
"人类命运共同体"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治理中一份独具中国智慧的方案,不仅汇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优良传统,而且也是对马克思"类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指明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和发展方向及其现实路径,对构建新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大国外交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全球文化秩序演进与国际传播格局演变深度互动、紧密相关,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对于参与构建全球文化新秩序至关重要。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话语优势与传媒霸权,在全球文化秩序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强势输出自己的文化。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深刻演变和传播技术快速发展,全球文化秩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中国国际传播在消解西方文化霸权、推动建构新的全球文化秩序中担负重要使命。把握历史与时代的辩证关系,深入分析全球传播秩序与文化秩序的互动互生关系,从参与制定国际规则、推动文化外交、构建多元协同传播、加强国际文化贸易等方面体系布局,系统谋划国际传播工作,对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前“两个大局”背景下,我国要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就应加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提高其国际话语权,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和选择这一重塑国际秩序和改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并将该理念中传播难度最大的文化和精神内核——中华传统文化作为重点传播内容。而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关于世界秩序的天下观思想在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传播意义。在国际失序和全球面临治理危机的背景下,要用天下观的世界内部化、关系理性和“孔子改进”概念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等主张的文化内涵和深层含义,提高文化感召力和国际传播效力,促进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和话语权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外援助是南南合作框架下的一种互信互助互利合作。在过去70年里,中国先是积极支持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联合第三世界推翻了欧洲大国经营数百年之久的殖民体系,当前则携手发展中国家追求发展与复兴,帮助它们解决紧迫的发展和治理难题。借助对外援助,中国显著提升了自身在全球发展和治理领域的话语权,有力促进了国际援助体系的创新和发展,携手发展中国家推动了国际秩序的变革与完善。中国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由此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下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的现实问题,法国对外传播“高级文化”和“多元联盟”的战略理念和历史经验具有现实启发意义。明确的功能定位和价值指向有助于中国文化外交和对外传播机构规避西方受众对“中国威胁”负面想象,在“泛政治化”的传播情境中获得稳定持久的发展空间;面对西方反华力量的舆论攻势,以中国方案参与全球治理,以全球公共精神的高度保护国家尊严和利益,是后疫情时代中国对外传播通向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价值的路径指引。对典型传播模式的个别和一般特性的区分与调适,对他国传播经验本土和全球双重意义的辨析与取鉴,是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参与构建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追求命运与共、维护国际秩序、共享发展成果的大国作为,在此基础上,和平发展作为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核心叙事,为中国式现代化增添了“共同现代化”的核心阐释。在国际传播中,可以充分挖掘中国和平发展历史、参与全球安全治理的实践和中西方和平发展价值观的对话,从共利共赢、共商共建、共享共话三个维度理解走和平发展道路如何促成共同现代化发展格局。在国际传播的身份建构中,中国以特色和平发展话语体系做和平发展的建设者,将构建国际和谐社会为最终目标;以高质量发展做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倡导各国同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以深耕平台化的跨国公共领域做全球现代化治理的参与者,推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言论集纳     
正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罗昕在《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年第1期发表的《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建构的脉络变迁与中国进路》一文中认为:在新型全球信息传播语境下,中国要继续推动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的建立。网络空间的发展与安全与世界各国息息相关,在互联网治理进程中需要遵循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理念,各国、各行业组织以及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加入这一治理框架。在互联网治理环节,要谨慎规避话语权的过度集中,有效防止一家独大局面的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的“大国崛起”带动了国际传播能力的日渐强大,国家形象和声誉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这与开展“大国外交”和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国家战略是一脉相承的。换言之,中国要成为有影响的世界大国,就要尽快扭转目前在全球新闻舆论场上“西强我弱”的局面,打造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软实力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随着国家地位和话语权的不断提高,中国已成为世界瞩目的全球大国。发生在中国,或者由中国主导、参与的重大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内部,更与国际社会的发展、相关国家的利益乃至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如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一年一度的"两会"、奥运会、世界互联网大会、G20峰会、博鳌论坛、世博会等,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窗口。随着中国  相似文献   

11.
全球话语权竞争与国家利益的拓展和实现息息相关,是建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必要条件和推进基点。长期以来,西方占有不断累积的话语优势,在全球政治、经济、安全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如何对抗西方话语霸权的强势围剿,在国际社会中提升中国话语的力量与效度,对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对外话语体系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道”层面的积淀阐发,又有“术”层面的话语实践,还有“技”层面的传播塑造,需着眼人类发展、面向国际社会,基于中国问题、立足中国实践,从学术理论、对外传播、推进治理、公共外交等多个领域协同发力、一体推进,不断提升中国对外话语的说服力、认同度和支持率。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时代,要从世界来看国家,不要从国家来看世界。周有光提出"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这个命题的路径,是从关于人类文化的深入思考入手的,是长时间探析人类文化发展轨迹的结果。当下,面对中国乃至历史的现实和世界与中国的互动性发展状况与态势,周有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这个命题及其视野,至少可以引发我们三点启示性思考。首先,是让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实现"凤凰涅槃"。其次是,破除狭隘的故步自封和"大国小民"心态,继续加大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是自立于世界之林的不二选择。第三,在全球化现代文明进程中坚持独立自主与世界和谐共进。祝愿文化老人——文化启蒙思想家周有光先生112岁华诞康寿快乐,周有光文化精神之光不断光大!  相似文献   

13.
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的梦想,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必须优先解决的重要使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曾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贫困人口。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以来,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减贫奇迹不仅使全中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还对推动世界减贫进程、完善全球减贫治理、促进国际人权进步和丰富国际反贫困理论有着重要意义。全面理解中国减贫探索和实践的世界意义,是对外讲好中国减贫经验和故事的重要前提和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新型国际传播构成了一个泛众参与的数字舆论场,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物理边界,带来国际传播场域的革命。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沉浸传播和泛众传播改变了全球人的话语方式和行动逻辑,让信息传递和知识建构成为一场全民的狂欢,因此而形成的"网络虚拟社群"解构着物理时空中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并重新建构虚拟时空的人类共同体和网络政治文化话语。当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讲好中国故事时,有必要全面提升国民的国际传播素养。在当前语境和泛众传播视域下谈国际传播素养,更要基于国家信息安全的大背景,网安则国安。泛众传播的数字媒介时代,一个国家的网络议程设置能力和网络舆情引导能力,是该国国际传播能力和全球数字领导力的重要指标。当下的中国,要全面推广全民国际传播素养教育,并将其融入中国的大国国民教育中。提升中国的国际传播力需做好顶层设计,人人参与,建构立体全面的对外舆论主体生态。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美西方一些势力的刻意扭曲和阻滞的“他塑”困境,和理论创新自觉性自主性尚待增强、对外传播技术方法先进性灵活性不够等“自塑”困境。基于如何实现中国对外传播内容共享与效能共创这一核心问题,本文综合心理学、传播学、文化学等视角对当前对外传播困境进行反思,并思考性提出中国对外传播“共性”模式建构与中国对外传播“守正”与“创新”的新探索,即坚守具有人类文明共享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传播核心内容,坚守具有世界利益共通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传播指导理念,坚守具有的主客双方共创性的媒体矩阵为传播特色渠道,以创新的时代文化、创新的利益主张、创新的互动渠道,实现具有感知绩效的长尾性互动,以“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目标,让新时代的中国以昂扬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相似文献   

16.
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作为中国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所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自2013年10月提出以来取得一系列积极进展,并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反响与广泛研究讨论。美国作为世界范围内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其利益触角辐射全球各个角落,是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行稳致远需要考虑的最重要外部变量之一。在美国,围绕"一带一路"中国有针对性的对外传播工作早已展开。不过近年来,随着中美关系定位由最大发展中国家与最大发达国家关系上升为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关系,加之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对"美国优先"路线的  相似文献   

17.
面对当代国际秩序的复杂重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中国智慧与大国担当,使之成为新时代中国外宣的核心理念和鲜明旗帜。作为一个基于中国语境的全球公共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提升我国全球话语权的道义高峰,将有效助推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面对这一重大政治命题,中国的对外传播者必须在完整、科学地把握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讲好故事,讲清逻辑,讲准价值。要在政治站位高、理论准备足、国际视野宽上下功夫;要准确预期、理性应对构建进程中的舆论"反差";要精准定位受众群体,针对不同对象进行话语转换,陈情与说理相结合,宣介传播好大国责任;要精准地设置议题议程,回应好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的国际热点;要促进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坚持以政府为主、民间为辅的多元渠道传播模式,同时充分利用各种高端交流平台及智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方案的提出,是全球治理的中国话语对世界治理话语体系的补充和创新,是中国提升制度性话语权的重要举措。制度性话语权的实现,既需要我们发出"中国声音",还需要中国话语在国际社会达成共识。其中,作为现存全球治理体系守成国的发达经济体,无法继续有效地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又有着现实的利益诉求,从而对中国的全球治理改革呈现出较为矛盾的认知状态,并表现在其报道框架的选择上。本文聚焦代表发达经济体的美英两国媒体,对媒体关于中国全球治理议题的报道进行框架研究和内容分析,发现中国方案的国际传播在发达经济体内部形成了认知分化。  相似文献   

19.
国际话语权是近年来见诸国际国内各种刊头报端的一大热门话题,也是世界各国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竞相争逐的最重要领域之一。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当今时代,能否切实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实现"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是崛起中的中国面临的一个紧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见证了中国外交活动极为频繁和卓有成效的一年,这不仅体现在领导人的一系列"超级国事访问"上,也体现在中国官方关于未来国际关系发展的新畅想、新倡议上,更体现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各种实际行动上。用外交部长王毅的话来概括,2015是中国外交"全面推进之年"(1)。如果我们粗略地把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区分为"决策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两个方面的话,那么中国这一年来取得的成就更多地体现在前者,即构建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实际发言权、支配力上;而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