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以诗证史"即"以诗入史",就是以诗为史料来证史说史,这是现代史学家颇为推崇的一种治史的途径和方法.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就主张"诗史互证".他认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其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笔者认为,由于诗歌本身具有咏志载史的特点,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同样可以将其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引入课堂,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2.
唐朝是诗歌的朝代,诗歌是唐朝的见证,唐诗就是一部唐朝的史诗。唐诗的璀璨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她以其神奇的艺术魅力,将政治、经济、民族和对外关系等主要信息贯穿于唐文化的主要载体(唐诗)中,留下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画面,为后人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原貌起了重要作用,也为陈寅恪先生倡导的“以诗证史,以史说诗”的治学方法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3.
修水陈寅恪先生为近代成就最高之国学大师,学识渊博,造诣精深,融汇中西,自成一家。《柳如是别传》之撰写,萌发于陈先生“旅居昆明”时,完稿于1964年,陈先生时年75岁。全书70余万言。《别传》既是陈先生一生中最后的一部学术著作,又是陈先生生平最大的一部学术著作,故此书最能反映陈先生之治学方法。昔人云,读书如鼷鼠饮河,满腹而止。孝萱从《别传》窥测  相似文献   

4.
<正>“以诗证史”一直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种发展思路。陈寅恪先生是“以诗证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中国诗既有此三特点,故与历史发生关系”[1],其《元白诗笺证稿》则是利用中国诗来研究历史的典范之作。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与历史有密切的关系,可以反映不同时期广阔的生活画卷,且后人亦能从中发掘王朝兴替与社会变迁的诸多信息。利用古诗作为日常教学的史料,可以展现史料的多元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诞生百周年.先生历任各大学教授40余年,从学之士遍及海内外.先生卓识,久为世知,兹不赘述.最近得见先生《唐代政治史略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手写本)和万绳楠教授整理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年版)两书,欣慰之余,引起一些联想,写出向广大读者请教.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期在中国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史学家柴德赓先生,在治学中讲究考论结合、经世致用;文史结合、以诗证史;教研结合,指引门径,体现出鲜明的学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陈寅恪先生"了解之同情"的文学批评观一方面继承传统,另一方面又吸收融合了西方众多文化思想,超越了传统"知人论世"的批评模式,成为"知人论世"说的现代形态,同时也是其阐释"人格心态史"的有力武器。本文以《元白诗笺证稿·艳诗及悼亡诗》为例,对陈寅恪先生的这种文学批评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农事诗始于《诗经》,其中的《风》更含有大量农事诗篇.可是,自《诗经》后,农事诗一直呈滑坡趋势,到了宋代,尤其到了南宋,则一跃升上顶峰.当时农事诗竟成为一种时髦风尚,涌现了各具特色的流派.现就其史料价值特作如下探讨,以求方家指正.陈寅恪先生曾主张“以诗证史”.在此,我也要强调农事诗也是史1史实在诗人笔下变成了经过典型概括的艺术形象.为宋史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活的史料.宋代农事诗所反映的社会画卷是十分广阔的,本文只能择其要者,概述几个最具代表性的方面.  相似文献   

9.
史学巨擘陈寅恪对于其自身治学历程与学术理路,生命感慨与世事洞察的不少自述,均散见于为他人著述所做的的序言,以及略征旧籍参证的跋文、“书后”当中。这些文字既是在对原作者“了解之同情”基础上对其作品意义的深入阐发和推许,也是陈寅恪夫子自道以告慰友朋的一种途径。从而成为理解陈氏学术路径、治学精神与人生价值的重要资料。本文通过对收入《陈寅恪集》的数十篇这类文字进行解读,进而讨论陈寅恪的史学方法与史学精神,试图梳理出另一种可能近乎陈寅恪其人及其学说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10.
《诗言志辨》是朱自清先生古典诗论研究的最重要的著作,他重实证,以史料证史,从诗言志、诗教、比兴和正变四个方面进行考辨,体现了其一丝不苟、慎思明辨的治学精神。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管锥编》中每好就“诗史之别”立言。对此 ,过去往往只是从一般的意义上理解 ;其实钱氏此论非泛然者 ,而是关乎近、现代的学术背景。考察陈寅恪先生的“以诗证史”可以看出 ,钱氏所论与陈氏是有密切关系的  相似文献   

12.
本对元稹、白居易同题之作《缚戎人》加以辩析,提出一个与陈寅恪先生不同的看法。陈先生认为:“乐天贞元既未尝在西北边陲,自无新所见闻,”因而不能“超越微之之范围而别有增创”。而本却认为:如果“立足以史”,元诗或有所“超越”和“增创”,但诗歌是学艺术,允许虚构,未必都要“亲所见闻”。如果从叙史的艺术性审美性角度综合考虑,则白诗的“超越”与“增创”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3.
1 对《沧浪诗话》中某些关键性的论述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建国后出版的各种文学批评史、古代文论研究著作也都对严羽的诗论作重点阐述,而且都承认这是宋诗话中最有系统与理论深度的诗话,但对严羽提出的“别材说”、“别趣说”、“兴趣说”和“妙悟说”依然聚讼纷纭,歧见颇多。笔者早年阅读《沧浪诗话》,虽时有所得,而面对众多治学名家的阐释,茫然无所适从。今读郭晋稀先生的《诗辨新探》(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以下简  相似文献   

14.
《诗比兴笺》是晚清出现的兼具诗选与诗论性质的诗学著作,作者为近代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魏源。《诗比兴笺》虽然选择了传统诗学的“比兴”概念和“以史证诗”的阐释模式,但是,时代和作者身份的规约,使得这部诗学著作呈现出古典诗学近代转型时期独有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对诗“用”的关注,对诗“美”的追求,对“情”的崇仰。  相似文献   

15.
陈寅恪(读作que)先生是中国近代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历史学家。他对我国历史学、古典文学、宗教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毕生致力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以及明清之际历史的研究,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给后世留下了近二百万言的著述,基本上收进了《陈寅恪文集》中。这套《文集》,堪称我国近代史学宝库的一份珍品。  相似文献   

16.
胡如雷先生的治学方法具有三个突出特点: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历史研究,强调“论史结合”,重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7.
宋健 《九江师专学报》2014,(2):16-19,35
陈寅恪先生早年赴海外求学时期即师从兰曼、吕德斯等西方史学大家,他回国后所撰写的多部著作里面虽很少明确提及西方史学理论,但其中却蕴涵着西方史学理论之精华。文章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评述陈先生治史中西方史学理论方法的运用,同时也力图揭示其史学中的西学渊源与传承。  相似文献   

18.
梁廷枏先生是近代广东著名的爱国学者,其治学领域包括经、史、诗、词、曲等方面,而史学尤为突出,可谓超越流辈、独树一帜.梁先生治史领域大体不脱岭南地区,其中,<南汉书>、<粤海关志>、<夷氛闻记>堪称先生在岭南史方面的代表著述,通过对这三部书作的述评,可帮助我们认识梁廷枏先生在中国近代史学上的贡献及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万绳楠整理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20万字)已由安微黄山书社出版发行。该书根据编者1947年至1948年在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听陈寅恪先生讲授魏晋南北朝史时的笔记,参考50年代高教部代印,陈教授在中山大学历史系讲授两晋南北朝史时所编的引文资料,及198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金明馆丛稿初编》、《二编》等有  相似文献   

20.
史学因其“诗性”的当代凸显而面临“史即诗”的学科尴尬,循陈寅恪“诗史互证”理路而来的重材料考辨且迷恋“原意”或“本意”的诗学史学化走势,共同把文史关系逼入了困境。“诗中有史”根自古典诗学的诗可以观、物感说和兴寄传统,“史中有诗”看到了历史著述先天固有的主体性因素。文学创作的现实性与历史著述的主体性正是上述极端之论的逻辑根源。若从事实与价值的“二向度思维”看,历史之追求客观性和真实性与文学之祈向超越性和创造性,皆为价值理想,绝非文学实际上无法完全摆脱现实、史乘根本上必带主观这类“事实”因素所能取消和否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