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的认同是民族精神团结的象征,是各族人民对统一的中华民族认同的前提。同时文化的认同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是谋求文化自强不竭的动力。通过分析影响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因素。同时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探究出加强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途径。既要从社会环境方面出发,营造文化氛围,完善文化理论建设和打造网络传播平台,并且创建长期、有效的全民参与的文化传播体制。又要从学校教育方面出发,开拓多种形式教育模式,完善高校中华文化教育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数字科技变革和传播格局演化的新态势下,文化与技术之间的联系日趋复杂深入。全球传播格局的“多极”转向和全球性的数字消费文化生态为我国数字文化产品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推动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文化产品获得全球受众的认同和亲近。同时,全球用户对多种媒体信息形态的需求也为我国依托数字技术所形成的文化产品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赛道,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指引下,数字藏品形式成为中华文化新的传播形态,数字藏品的国际传播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创新动力之一。本文以跨文化感知理论为基础,运用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海外受众对于中国数字藏品的体验与感知。研究发现,海外用户通过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数字藏品交易平台及社区等,接触具有中华文化特性与重大活动衍生IP的藏品,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精神进行阐释与分享。据此,海外用户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藏品建立了具有高度组织化的跨文化虚拟共同体。在提升中国数字藏品跨文化感知的策略时,既要增强跨文化能力,也要正确对待数字藏品资产观以及数字藏品安全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后亚文化视域下,“亚文化”已然成为一种身份选择。以文艺青年群体为主要分析对象,他们在基于自反性的个人叙事中进行身份选择,并在“新部落”的社交仪式之下达成身份认同。在新媒介场域中,文艺青年对主流文化的矛盾表现出从空间到技术的仪式抵抗升级,又由于融媒体的态势与其自身的意义追求,具备与主流文化身份融合的可行性。因此,该文从认同的传播理论出发,主流文化需经过传播机制的“破壁”,文化符号的“出圈”,并联结个人叙事为集体记忆,融入“新部落”的情感机制中,来建构与深化文艺青年群体的主流文化身份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受众需求比媒体需求更直接地影响传播效果。在融合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受众对于跨文化的符号不再被动接收媒介赋予其的文化意义,而更多从自我出发完成对符号的使用。在中国对外传播中,中国符号从主要承担认知功能,到主要承担标签认同与价值观认同功能。梳理并重建原有符号体系,可在新环境下增强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对此问题的回答,需要拓展、构建相互协同、相互补充的多元传播主体以实现控制力,提炼展现现代价值的中华文化精髓及建构对外传播的话语新叙述以实现沟通力,优化整合对外传播媒体以实现媒介连接力。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才能向海外受众展现中华文化的丰富与当代价值,诠释其世界意义,在实现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提升国家形象与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7.
言论集纳     
正华侨大学教授薛秀军在201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刊发的《增进世界对中国发展的理解认同提高对外传播能力》一文中认为:跨文化价值传播需要科学的方法、高超的技巧。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传播中,既正确理解和坚持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与魅力,又把握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努力掌握各国、各民族文化在传承和接受方式方面的关联与差异;既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又着力调动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8.
王倩  夏银珍  石凤 《文化学刊》2023,(12):139-142
民族节日承载着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信仰和精神追求,具有强化民族文化深层认同的价值,笔者研究对象为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节日,这些少数民族节日数量多、内容丰富、传播力广,形成了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深厚、品牌影响力大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通过从起源和庆祝形式来梳理少数民族节日类型,揭示少数民族节日凝聚民族精神、映射民族文化心理、传承民族文化成果、坚定民族自信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困境,提出从精神满足视域,创新少数民族节日活动形式、转变少数民族节日运作模式、丰富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内涵、构筑民族节日教育阵地体系,强化民族节日对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不断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层面推出新的政策和举措,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及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然而,受当前逆全球化思潮、全球文化异构、文化保护主义的影响,"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实现真正的民心相通却遭遇重重人文壁垒,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都面临着新的障碍与挑战。  相似文献   

10.
<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要加强顶层设计,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我们要向世界传播哪些文化价值观、如何以对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如何评估"走出去"的效果,都是有待探讨的课题,而其中关键的一环就是中国文化的对外翻译。提升我国整体翻译水平,关键在于培养一支跨语言、跨文化、跨领域的高素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拓宽了非遗文化对外传播的渠道和方法,新型网络媒介的不断涌现也为非遗文化对外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文献综述、资料收集等方式,探讨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现状,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渠道、方法、内容、效果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广义上讲,对外传播具有跨文化特性,它必须“在甲文化中编码,在乙文化中解码”。在这一背景下,新闻媒介不仅仅面对单一的社群、民族和国家、单一的价值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而且面对整个世界。然而研究表明,文化差异制约着跨文化新闻传播的有效进行,文化差异越大,对外交流的障碍也就越大。因此传播效果的过程,其实主要表现为克服文化差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刊》2013,(1):121-121
洪丽在《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撰文指出,中国学者要在跨文化传播领域有所突破,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既要紧跟国际上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前沿问题,又要深刻意识到本土化跨文化传播理论的缺失问题。从文化入手,就要认真深研中国文化之特质所在,同时也要熟悉西方文化之命脉。例如,在耶稣会教士利玛窦的影响下,  相似文献   

14.
价值观是文化中处于最核心地位的要素,当一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被他国欣然认同时,该文化就获得了深刻影响他国文化和社会的基础,进而获得了影响国际关系的关键力量。本文根据美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印度五国调查的数据,总结出五国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进而初步分析了影响五国受访者认同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主要因素,探析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与中国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限于篇幅,本刊已在第9期刊登第一部分,本文为第二部分。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从提出到运行已逾一年,围绕这一概念的对外传播也成为当今政治界和传播界的一大热点话题。但是,“一带一路”的话语建构应结合时代的最新要求调整自身的表达方式,应该在中国与国际接轨的新时期,转变传统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模式。具体说来,笔者认为需要两大转变。  相似文献   

16.
弘扬中华文化既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地位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新媒体时代,具有去中心化、社交性、低门槛等特点的短视频新业态成为国际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借助短视频新业态进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潜力巨大,但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与挑战。立足当下,需要不断优化传播路径,创新传播方式,既要提升对外传播内容质量,打造独特文化品牌,又要推进话语转型,丰富文化内涵,同时注重媒体间相互融合,拓展传播渠道,构建跨文化多维传播格局,以此共促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构筑新型国际传播业态。  相似文献   

17.
<正>图书作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国际交流空间中承担着传递具有丰富底蕴的"中国故事"的文化功能。中国图书的海外传播,有助于科学建构全球化语境中中国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切实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自我国陆续启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出版走出去"系统工程以来,中国图书海外传播的体量规模、地缘范围和主题类型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图书海外传播在秉承十年来的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在政策环  相似文献   

18.
培养国家认同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国家认同思想资源,承载着国家共同的历史记忆和价值理念。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国家认同教育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共鸣,有助于学生将国家认同由思想自觉落实为行动自觉,有助于大学生将个人梦与中国梦进行更充分结合。该文主要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益于培养国家认同的思想资源,以及思政课融合传统文化对培养国家认同的价值优势,探讨思政课融合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践路径。高校思政课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益于培养国家认同的思想资源,并对其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促进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当前,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新机遇、新平台、新思路,也将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拓展新空间、形成新业态、实现新提升。中国日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文化传承发展等重要论述精神,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充分把握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的“时与势”,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激发文化内容生产力,不断提升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效能。  相似文献   

20.
政党对外传播,离不开有效的话语构建。政党对外传播的内容一般都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异质性更强。相较于对内传播,政党对外传播还将面临不同规则和社会环境的约束,挑战也更大。在以往的政党对外传播中,我们有很多成功的实践,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谐世界”等成功理念,为我建构出一定的认同与权力,拓展了我国际空间。但总体而言,我政党传播受身份、权力结构等客观条件所限①,总体上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发挥话语建构在政党对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借我经济快速增长、实力相对提升的东风,传播中国话语,构建中国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