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泊桑的小说名作《项链》易给人技巧性太强的印象,表现之一:玛蒂尔德丢项链之后没及时向朋友说明真相。这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处,此处似乎确有斧凿的痕迹——作者为了使情节按自己预想的那样发展而有意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玛蒂尔德的心理活动,紧接着便是十年苦难生活。有人说若她如实相告不就能免去苦难了吗?事实果真如此吗?当时玛蒂尔德如果向佛来思节夫人说明真相,可能她只  相似文献   

2.
莫泊桑的小说名作《项链》易给人技巧性太强的印象,表现之一:玛蒂尔德丢项链之后没及时向朋友说明真相。这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处,此处似乎确有斧凿的痕迹——作者为了使情节按自己预想的那样发展而有意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玛蒂尔德的心理活动,紧接着便是十年苦难生活。  相似文献   

3.
“议项链”,是《项链》这篇小说的最后一个情节,也是这篇小说最为精彩的部分,它把小说的情节推到了一个更新的境界,成了世界小说名作中令人叹为观止的“豹尾”。从情节看,小说从“借项链”写起,经过“失项链”,写到“赔项链”,故事已经结束,主题已经体现,结构已属完整,为什么还要写“议项链”?按照小说创作的基本要求来看,的确,创作目标已经达到,但是,它的高明之处更在于:写了“议项链”这个情节,点破了钻石项链是假的,使情节发展出现了新天地,使作品更具有激动人心、发人深省的艺术魅力,结构更加奇特、完美、自然。这…  相似文献   

4.
《项链》是莫泊桑的短篇精品。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简单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并板书在黑板上。接着,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课文中哪个情节设计得最巧妙?为什么?上述问题是本课的重点。其中第一问好回答(发现项链是假的),但学生说不清楚理由。基础好的学生基本上能答出如下两点:第一,因为这个情节出人意料之外,实在情理之中。第二,因为它加浓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增强了讽刺性。为使全体学生透彻理解这两点,我引导他们读小说中的三次铺垫,并精讲这个戏剧性的情节对于表达主题的重要作用。第三点是关于艺术手法上的妙处———…  相似文献   

5.
对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情节高潮部分的划分,应把小说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性格的极度虚荣和丢失项链的尖锐矛盾冲突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对小说结尾部分的争议,应该从学欣赏和艺术的“再创造”角度分析,应用“实”的情节高潮,而不应用“虚”的小说情节高潮。读想象的“虚”的高潮,不应纳入小说情节结构划分。  相似文献   

6.
《项链》是法国文学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以“项链”为线索,组织了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的基本情节。它深刻而又辛辣地嘲讽了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的性格。  相似文献   

7.
对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情节高潮部分的划分,应把小说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性格的极度虚荣和丢失项链的尖锐矛盾冲突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对小说结尾部分的争议,应该从文学欣赏和艺术的"再创造"角度分析,应用"实"的情节高潮,而不应用"虚"的小说情节高潮.读者想象的"虚"的高潮,不应纳入小说情节结构划分.  相似文献   

8.
对于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国读实在太熟悉了,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在语课本里读到过它。许多年来,人们对其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也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但果真如此吗?难道我们从小说中就没有读出别的体验吗?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这一故事的中心事件,对她一生构成的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她的生活从那一时刻起到底发生了什么转变?她的性格从那个晚上起到底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些看法的确最符合莫泊桑的创作初衷吗……当我们向自己质疑这一系列的问题时,特别是当我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变化,更加看重本本身的价值而不是某些权威或泰斗的盖棺定论时,我们忽然发现,原来《项链》给我们提供的远远不止我们已经知道的。  相似文献   

9.
讲课文时,我常有一种过瘾的感觉,常有“这才遂我心愿”的感觉。小说教学是解读小说的过程,是师生交流对小说的感受、理解、思考的过程。小说教学的前提是承认一篇小说可以有多种理解。比如莫泊桑的《项链》;难道就只能理解为表现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吗?难道就不能理解为表现人生充满偶然性、戏剧性吗?一个偶然的事情可能成全你,也可能毁掉你,  相似文献   

10.
一、表演场景这里的表演不是课本剧的正式改编表演,讲台即是舞台,教材即是脚本,学生既是演员也是观众。它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像《荷花淀》《项链》《守财奴》这些文字较浅显的课文,学生早已先睹为快,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品味揣摩人物,探讨作品主题,而不是作枯燥无味的内容分析。如《项链》,可沿用传统的教法:让学生给小说续写结尾(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玛蒂尔德会怎样?)或设想另外的情节(如果项链未丢,玛蒂尔德会怎样?)。这些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但欣赏精彩的人物心理分…  相似文献   

11.
《项链》主题的新思考江苏/陈章明吴月清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主题,传统的观点是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不可否认,年轻时的玛蒂尔德确实具有很强的虚荣心,但随着情节的发展,玛蒂尔德命运的变化,作者对玛蒂尔德的态度由微讽而转向同情。这种同...  相似文献   

12.
张起 《都江学刊》2002,14(2):40-42
本从心理描写的角度解读莫泊桑的名篇《项链》,指出莫泊桑不仅是情节大师,更是心理描写高手,总结了莫泊桑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张佳丽 《语文知识》2014,(11):77-78
欧·亨利的小说享誉世界,备受读者激赏的一个重要原因,乃方家所谓“欧·亨利式结尾”。这种结尾使得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产生了石破天惊的叙事效果,令读者拍案叫绝,回味无穷。我们当然不会对这种情节设置的合理性产生訾议,但是,完全出乎人们意料的结尾,难道就是空穴来风,没有任何预兆吗?当然不是。高明的文学大师是不屑于以怪诞、生硬的故事情节来吊人胃口的。小说必须讲究构思严谨,严谨是小说艺术魅力、美学趣味的构成要素。那么,《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小说的严谨性是怎样展现的呢?或者说,小说是通过什么方式对读者作出预警,暗示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庐山真面目的呢?那就是伏笔。  相似文献   

14.
试图用外国小说理论分析曾经教过的两篇有争议的文章,对小说的情节发表一些看法。《林黛玉进贾府》侧重分析除了情节和主要人物该如何讲解,而《项链》着重分析文章的生发部分以及情节基本模式的演进。  相似文献   

15.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意蕴深远的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展示出人物的心理及其生命变奏历程。因此,阅读这篇小说,我们可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在阅读方法上,首先要进行宏观观照,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其次是从细微处着眼,深入品悟分析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进行对比,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的。那么,作者在这篇小说中是从哪几个角度进行对比、来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呢?(一)苦难的现实与浮华的梦想进行对比,揭示出玛蒂尔德性格中爱慕虚荣…  相似文献   

16.
莫泊桑是19世纪后期法国最负盛名的中短篇小说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发表于1884年的短篇小说《项链》,是他众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项链》,原题为《首饰》。它讲述了令人发笑又让人同情的故事:小职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了参加一个舞会丢失了借来的项链。为了赔项链,含辛茹苦地过了十年艰苦生活。最后才发现借的项链是假的,整个故事构思精巧,独具匠心,情节发展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尤其是小说最后出人意料的结尾,更让人拍案叫绝。小说的后半部分写路瓦栽夫妇为了偿还买项链的债务,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小阁楼。路瓦栽夫人每天像一个  相似文献   

17.
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项链》集中笔墨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妇女玛蒂尔德向往、迷恋、追求浮华奢侈生活的人生遭遇,情节一波三折,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过,小说在描写玛蒂尔德落难时突然变得勇敢起来,这就让我们有点迷惑。通览《项链》全文,我们很难从玛蒂尔德身上找到性格突变的原因,那么她的性格突变是不是作家的一个败笔呢?  相似文献   

18.
《项链》是法国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传世之作,一直是中学语文的必读课文之一。这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形象十分鲜明的人物。长期以来,在教学和参考收的讲解中都认为作者是以批判的态度来塑造这一形象的。果真是这样吗?这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个困惑。  相似文献   

19.
《项链》的形式美表现为曲折之美和起伏之美。《项链》的曲折之美首先体现在情节设计上。《项链》全文不过四千字,却写得变化莫测,让你不时感到有意外的别有洞天的发现,其原因之一是情节安排曲折。情节曲折是小说引人入胜的必由之路。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对“曲折”孜孜以求。金代大诗人元遗山和清代诗论家袁子才,都主张诗文宜曲不宜直。评批《西厢记》的金圣叹和评批《红楼梦》的脂砚斋,都说到“文章之妙无  相似文献   

20.
小说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鉴赏是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一环。如何提高小说教学的实效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方法是关键。在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供大家参考。一、改变情节法情节是小说的基础,有些小说就以情节取胜,有时让学生去改变小说情节,重新安排人物的命运,对更好的理解人物的性格,把握主旨有出乎意料的效果。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好改变情节的切入点。《项链》是莫泊桑的代表作,一百多年来经久不衰。其情节曲折多变,结尾更是出人意料。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续写故事,但我觉得这跟主旨已无关紧要,对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