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倪斌是阿城小说《棋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具有鲜明的个性,虽然身处逆境,但他自信、乐观而又豁达。在棋艺方面,他是禅棋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对王一生棋艺风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倪斌形象从不同方面丰富了《棋王》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
论者研究《徵圣》,多倾向纪评观点。其实《徵圣》的主旨在于"鉴周日月"四句,重在研"几",它是写作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它源于《周易》,上承《原道》,下启"剖情析采"。《徵圣》与《宗经》平行,所禀者一,所盖者二,《宗经》帅"体",《徵圣》统"法"。  相似文献   

3.
佚名 《高中生》2008,(21):15-15
刘小川,一个贫穷、离异家庭的孩子,在他失去很多童年快乐的时候,却幸运地拥有一位喜爱围棋而没有机会深造的、被别人称为"棋王"的父亲。父亲发现他是学习围棋的好苗子,于是努力拼搏为他学习围棋提供条件。在《棋王和他的儿  相似文献   

4.
《炳烛而学》(不同选者拟有不同的题目)出自汉代刘向的《说苑》,是广大中学师生所熟悉的一个文言片段。文段中的"烛"字一般都解作"蜡烛",如在中学语文界有很大影响的《中学文言文助读》(杨振中编,上海教育出版社)就是如此解释的。笔者教初中语文20多年,这个片段给学生讲过多次,也都是依据资料上解释,讲作"蜡烛"。  相似文献   

5.
<正>荀况《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致",人教版教材解释为"达到",这个解释不准确,万泉源在《〈劝学〉中的"致"和"至"》(《语文学习》1997年第5期)中解"致"为"使达到",非常恰当。现行苏教版教材依然解"致"为"达到",张忠森先生撰文《释义应从原始义出发》(《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年第5期),由《劝学》中的"至"和"致"的释义教学而提出文言文字词教学应该尽量从字的本义出发。张先生在文中引用了《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6.
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同一个字会因语境的变化表示不同的含义。认识其具体的含义有时需要我们打破字典中的规范意义,结合具体情境加以理解。"紧"字更多时候作为一个形容词被使用,但是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它的词性则有所变化。本文就"紧"字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棋王》和《红楼梦》(第五十回)中的运用探讨其含义及表达效果,从而体味作品的味外之味。  相似文献   

7.
正"巧"与"拙",涉及的是审美范畴的问题。对于书法的审美,正如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地点,对于美所持的标准会有差异一样。"巧"是相对于"拙"来讲的。看待巧的问题,应该从两个角度切入:第一,从技术层面上讲。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讲道:"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庄  相似文献   

8.
针对"诡道"是《孙子兵法》的"唯一规则",这种学者们的传统认识,首先论证了孙子在《计篇》宣讲的主题,是其"兵法"的第一个重要法则,即如何估算国与国之间"兵力"的大小,从而"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进而指出的"兵者,诡道也",只不过是统一于他整个兵法之中、却与这第一法则相对应的第二个重要法则。孙子如此行文,是因为他习惯辩证地看问题,主张"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相似文献   

9.
1984年,阿城《棋王》在《上海文学》发表并震动文坛,引起多方关注,也赢得众多赞誉。其主要原因乃在于阿城的小说开辟了一种不同的写作风格,带来了一种迥异于那个文学时代的文化审美。如王蒙在《棋王》发表不久后所说:"我久没有见过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文体、这样的叙述风格了。"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教师从过去课本的传授者,变成了"课程超市供货商",努力为学生创造选择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自主选择,学会独立判断,成为"课程超市顾客",使"教  相似文献   

11.
阿城和《棋王》长期以来被作为“寻根派”学的当然重要代表,这本身是当代学史的误会。《棋王》的学史定位,是典型的创作“体认”超前,作“默认”居中,后人理论“追认”滞后的学社会学化行为。《棋王》的叙述学意义探究,如其叙述时间处理和叙述方位(包括叙述人称、叙述视角等)设置、故事内容和叙述话语矛盾等,不仅提供大量反证,且可对《棋王》本欣赏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正>"譬喻"之"譬",依《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义为"比喻""比方"。所以"譬喻"即为"比喻"。《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一"中说"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修辞学》中说"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可见,"比喻"和"譬喻"无甚差别,只是称呼不同。"讽喻",《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解释为"修辞方式,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二"认为"讽喻是造出一个故事来寄托讽  相似文献   

13.
莫言是一位写吃的高手。他写《粮食》,写《吃相凶恶》,连中、长篇小说的书名也直接写吃:《红高梁》《透明的红萝卜》《天堂蒜薹之歌》《食草家族》《酒国》。难怪一位著名文学评论家说,“吃”是莫言小说中的关键密码。  相似文献   

14.
"献替"之"替",辞书皆解为"废替"之"替",为古书作注者皆从辞书。"献替"之"替"是"朁"的俗字,加言旁而为"谮",俗作譛,与谏字意义相近。献谮,言诤言进谏,不同于讽谏。文章考证"兓"、"朁"是僣(僭)、谮(譛)的古字,认为《世说新语.纰漏》"献替"与"献荐"音近,故听者出纰漏,听成另一个词。替字通谮(譛),《离骚》"謇朝谇而夕替"之"替"亦当解为"谮",言早上进谏而晚上就被人谮毁。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二册《兰亭集序》中有这么一句:"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其"趣"课下释为"趋向"、"取向"。读qū音。笔者以为不妥。一、从词义来看。"趋向"重在"趋",表正在走向,是未然之事,而"取向"重在"取",意思是选取的方向,中心词是方向,是已然之事。这两个词单从词义来说,就有明显的差异,并不是一组同义词。  相似文献   

16.
有人认为姓氏写"肖"字是社会用字混乱现象,是随意简化、换字而造成的似是而非的姓氏,应该加以改正。在此笔者谈些不同的意见。不可否认,"萧"与"肖"二字素无瓜葛,字形字义都不同:"萧"的本义是一种香草,即艾蒿。《说文解字》:"萧,艾蒿也。""萧"在古代还通"肃",意为庄严、恭谨。另外,"萧"还是个大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如南朝有梁武帝萧衍。"蕭"的简化字是"萧",不是"肖"。"肖"的本义是"相似、相像",《说文解字》:"肖,骨肉相似也。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历史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90年代宁夏本土回族摄影家王征的《最后的西海固》围绕着宁夏西海固地区开始了专题式的影像采集。西方哲学语境下的"回归"和"他者"这两个主题都不同程度地在《最后的西海固》中有所体现,本文试图以"身份"为线索,沿循"回归"与"他者"这两个维度,探寻其中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宋史》卷四四六《忠义一·孙益传》的"孙益"与卷四四七《忠义二·徐徽言传附孙昂》中所提及的"孙翊"实为一人。揆诸史料,凡以朱弁所作《奏状》或《忠义录》为史源的史料皆作"孙益"。而以《封氏纪年》、《金虏节要》等史料为史源者皆作"孙翊",且以杨存中《奏状》为史源的史料亦作"孙翊"。本文综合原始史料和逻辑关系,从史源的角度,厘清讹误,认为当以作"孙翊"者为正。  相似文献   

19.
《棋王》中"吃饭"与"下棋"是整个文本的两极,棋王王一生的形象便是由此建立起来的,这是最本色的关于生命的书写。而为了适应时代的思想文化氛围,阿城的个人记忆被再度放大,上升为寻求民族、国家生存之根的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六课《琵琶行》第二段有"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的诗句,课下注释对"暗"的解释是"这里是轻声的意思";尽管《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暗"的义项之一是"副词,隐蔽地、不公开地",而且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