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其《中国史学史》一书中对中国古代史注提出了许多见解,但是许多认识如史注在目录著作中的地位、刘知几的史注观、史注与史评的关系、史书自注的肇始及史书他注的终结等问题与史注发展的实际不一致,很有必要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2.
两晋时期,读史和修史之风的兴盛、新材料的发现推动了史注的发展。史注逐渐摆脱了经注的羁绊,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同名史注的增多、集注的出现成为这一时期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对李善<文选注>是否"释事而忘义",研究者长期争论不休,成为对李善注最大的争论焦点.其症结主要是双方皆以偏概全,对李善注的释义没有进行全面的鞑?李善注释义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数量较少,缺乏自觉性.对李善注释义的数量统计和分析证明:无论是批评李善注"释事而忘义"还是赞美李善注"事义兼释",均是不准确的;李善注是释事为主、释义为辅.  相似文献   

4.
汉朝时期,史注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史注作品。两汉学者开始将注史视为学术自觉行为,以训解史书为主要模式,不断走向深入。虽然在汉朝时期史注还没有形成很大的声势.但它却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史注活动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注得到很大的发展,史注名家辈出,注家中驰名后世并且与原书作者齐名的很多,他们突破经注的窠臼,在史注体例、方法和史学批评等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之处,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于<史记·孝文本记>中的某些词句,注家昧于古义僻义,而以今义常义解之;更有不明<史记>"鱼藻"之义和"互见"史法,对有些词句如"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等附会曲解,以致文义扦格难通,出现许多讹误.本文选择几条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利用《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约注》、《广韵》等对"多"、"召"族字进行考释,从而发现"多"族字含有"张大"义;"召"族字含有"告诉"义,"动态"义。  相似文献   

8.
杨飞 《现代语文》2008,(2):101-102
现行的中等职业语文教材(人教版)文言文古义、当注不注、误用它义、望文生义、以讹传讹等.本文拟对其中的不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三国时期是古代学术文化的转折时期,史注逐渐摆脱了东汉经注的束缚,取得了学多新成就,在史注的内容、方法及数量上都有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颖 《语文知识》2009,(4):87-88
韦昭注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国语》注本,虽然保存了很多古义,训诂成就不容忽视,但也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本文讨论了《国语》韦昭注中一些词语训释问题,即“贪冒”之“冒”为“贪”义;“班贡”为偏指“贡”的偏义复词;“奖”为“助”义;“资”为“蓄积”义等共四条,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段玉裁的方言调查伴随着他的游宦生活;段注引用方言材料并指出其具体属地。旨在说明字词的形、音、义及其关系;段玉裁的方言研究注重目验和历时、共时的比较。其材料及方法可供汉语史和现代汉语方言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史注滥觞于先秦、秦汉时解释经典的传注,而非刘、章所说始于汉晋以后;萌芽时期的史注有独立阐述式与随自释式两种形态。魏晋和唐代是史注发展变化的两大关键时期。史注的衰亡有四大原因,其中自注的充分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史注的大发展是魏晋南北朝史学多途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史注家以极大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创造出《三国志注》、《史记集解》、《水经注》等史注名作,不仅对后人读史起到桥梁作用,而且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资料,纠正了很多错误,对于后人的文献整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所有注释、研究《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的著作中,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说文注》或《段注》)可以说是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一部。当时以及后世的学术界一直给予极高的评价。段氏《说文注》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其在词义训诂方面因声求义的问题进行讨论。主要内容是:一、考察段氏《说文注》为贯彻因声求义的原则所采取的一些具体作法;二、考察段氏《说文注》因声求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释 “佞”     
《说文解字》大徐本、段注本对"佞"的六书分析不同,大徐本云"从女信省",段注本云"从女仁声"。本文运用据形索义、因声求义等方法,搜集相关文献材料,对"佞"字的音、形、义进行考辨,揭示了"佞"的词义演变过程,从而证明"佞"当依段注本作"从女仁声"。  相似文献   

16.
段玉裁的“以声为义”说体现在两个方面:“依据声旁,由声求义”;“不限形体,于音得义”。本文就《说文解字注》中的声训条例,对“以声为义”说及其得失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裴松之《三国志》注不仅在史注内容的拓展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而且在史注方法的创新方面也有显著的成就。他在注释中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将本传前后文、本传与注文、注文与注文相互参照来辨别历史是非,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主要探讨会意文字、义旁表字义、变例转注字、转注字界说和"馨"不是转语注声字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诸将果争前抱持之。“果”应作何解释?课本未注。有人把“果”解释为“果然”,把它当作表事与预期相合的副词。但是细审上下文义,前面说史公所担心的是“仓皇中”有可能“落于敌人之手以死”,所以希望史德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至于到城陷时“忠烈拔刀自裁”,诸将上前“抱持之”。上文并未有言点明此为史公预料  相似文献   

20.
本在对《宋诗选注》的注释材料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钱钟书先生有关诗歌注释的相关论述,分别从明出处、校对、注疸、注义、注典、注史事、串讲语意、注诗艺等八个方面总结了《宋诗选注》的注诗体例,意在探寻钱先生的诗学主张和审美兴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