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报社给作者及时地寄发样报,是尊重作者,对作者劳动成果尊重的最好体现。过去,我们通讯员给报社投稿,见报后能及时收到样报。而现在却不样了,收不到样报;有的报社甚至既不寄稿费,也不寄样报,令我们广大通讯员感到十分的伤心,严重地挫伤了我们写稿积极性。为此,我们通讯员给报社投稿,只给自己熟悉的报纸,自己能看到报纸投稿,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虽然寄样报,要花费一些人力、财力,但它可以沟通编者、作者、读者的感情,架起连心桥,从而提高我们广大通讯员给报社写稿的积极性,那么,何乐而不为呢?为此,我希望能借《新闻…  相似文献   

2.
通讯员的稿件被采用后。都希望报刊社能寄一份刊用稿的样报或剪报。这应当是报刊社通联工作的一项内容,也是报刊社加强与通讯员的联系,尊重通讯员劳动成果,调动通讯员写稿积极性的有效方式。去年8月,笔者在北京某中学生报上刊用稿件一篇。当别人告诉了这个消息后,我就给报社寄信一封,并附两角邮票一张,请求寄一份样报。半年余,没有回音.去年10月,笔者在某工商报刊用稿件后,只收到稿费,未见样报或剪报。笔者随即寄款五角,要求购一张样报,但至今杳无音信。当然,寄样报也有不少做得好  相似文献   

3.
我不时给上海的城市导报投稿,深深感到这家报社待我们这些通讯员可够真诚的。首先,凡有稿件被采用,样报一次不漏地寄给作者,而且稿费也不会姗姗来迟。我写的一篇不到200字的小稿子去年10月21日该报首版“信息集纳”专栏刊用,黄准  相似文献   

4.
盼寄样报     
去年我在某报发稿三篇,总共寄来10元稿费,一张样报也没寄。为寻找发表我稿子的报纸,跑了县、市很多订户都未找到。到了年底,我无奈专程去省城那家报社寻求,虽然也找到了那三张样报,但费力不说,单旅差费花了近30元。花费心血笔耕,文稿一旦见报,对作者来说,寄样报比汇稿费更重  相似文献   

5.
读者来信     
尊敬的编辑同志: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喜欢将自己所发表的文章及时剪贴在剪报本上,一来留作纪念,将文章集中存放,便于珍藏;二来通过存阅,便于翻看学习,激励自己发奋写作。但是,令笔者头痛的是投寄出去的文章因为没有及时收到样报,自己既不知道稿件是否被报社采用,也不知道何时被采用,因此,收集见报文章常感困难。现在,一些地方报刊为了节省经费,有的不但不给作者寄样本栏编辑:杨彩霞报,而且连给作者的稿费都省了,严重挫伤了业余通讯员的写稿热情,打击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笔者认为,报刊给发表文章的作者邮寄样报也是加强通联工作的一项具体措…  相似文献   

6.
1997年4月14日《农村大众》报二版上有一则“速与编辑部联系”的“欠帐告示”.文中说:由于种种原因1996年度发出的部分稿费又被退回了编辑部,这些未收到稿费的通讯员和作者是……,接着指名道姓,地址公布到县(市).这些名单中有本省的,也有外省市的;笔者粗粗地数了数,山东省境内有24家(县、市)近30名,三个外省市的有5名.列举一串名单之后,报社坦诚地请这些同志见报后速与总编办公室取得联系,以便及时补寄.一则告示充其量巴掌大,然而,却令我肃然起敬.凡爬格子的人都有切身体会,谁人没有一份欠帐单?辛辛苦苦写出去的稿子被刊用了,不寄样报不算,连稿费分文也不见,多么令人扫兴和遗憾啊.结果到了年底通讯员碰在一起时,自然谈及此事,大伙干脆说:“通讯员有份欠帐单”,老通讯员嘛,脸皮厚些还能写个信询问询问,新秀们就不那么好意思去追问稿酬的事了,害怕编师耻笑,还考虑今后用稿,不声不响.记得“文革”期间写稿没有报酬,但还赠寄点纪念品.稿酬有高低多少之分,从未听说过哪家报刊社分文不给.  相似文献   

7.
通讯员、作者和一般读者撰写的报道、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后,总是希望报社、杂志社能够及时地给他们寄去样报、样刊。这个要求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因为:一是作者能在报刊上发表一篇报道文章,总是付出了一定的劳动代价,这特别对于初学写稿的人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及时地给作者寄去样报或样刊,说明报社、杂志社没有忘记作者的辛勤劳动,对作者也是精神上的鼓励。二是有些文章发表后,作者一时还不知道,寄去样报或样刊,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起了一个用稿通知书的作用。三是便于作者作剪贴留念。全国有那么多的报纸、杂志,读者、通讯员不可能全部自费订阅,寄了样报或样刊,可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编辑对通讯凤的大量来稿有个筛选问题;在一稿不多投的情况下,通讯员把稿件投给哪家报刊,也有个筛选问题。 一般来说,通讯员钟情的因素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喜欢把稿件投给能及时给通讯员寄样报样刊或剪稿的报刊。这是因为,95%以上的通讯员都制作了“被采用稿件剪贴本”,这是通讯员的写作成果。一旦遇有日后调动单位、重新安排工作或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是用得着的。二是喜欢把稿件投向稿费发放及时的报刊。稿费是通讯员劳动成果的价值体现,这是对通讯员劳动成果的尊重。再说,如今寄稿件要贴邮票,信封信纸要自己购买,写篇稿子费用也不少。稿费发放及时,可以贴补再投入。三是喜欢把稿件投给编辑处理稿件相对较快的报刊。编辑部不压稿,做到好稿优先上,这自然是通讯员的共同愿望。四是喜欢把稿子投给通联工作好的报刊。通联部门能与通讯员广泛联系,广交朋友,能经常就通讯员写作方面的问题给予指导,对通讯员提出的适当要求,能尽可能给予满足。这些都能增强通讯员给报刊投稿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笔者喜爱写新闻报道,也被一些报刊不时采用。然而,令人忧虑的是,有些文章发表以后,经常有报社“漏发”稿酬的情况。试举一例。去年6月2日,笔者在本市某报发表了一篇专栏文章,几个月后一直未收到稿费。写信询问,仍无音讯。区区一笔稿费,也许不足挂齿,然而某些报社对待作者劳动成果所抱的不甚负责的态度,却令人不快。收不到稿费原因也许有多种多样,即使因疏忽而漏寄,至少也是报社工作人员不应有的一种工作作风。作为通讯员或作者,失去几元钱稿费是小事,而失去了对报社的信任却是非同小可的,这也许是那些“漏发”稿费的同志所不曾想到的。几年前,上海解放日报曾刊登“查漏启示”:凡被该报采用发表的稿件,如超过一定时限未收到稿费,通讯员或作者均可写信询问,报社总编办公室将给予认真负责地核查,并及时补寄稿费。“查漏”活动的开展,不仅查出了报社在寄发稿费上存在的漏洞,增强了有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也大大提高了解放日报在通讯员和读者中的信誉。这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0.
1月11日,杭州日报第2皈刊登了一则启事说,凡1986年11月前在杭州日版刊出的稿件尚未收到稿费的,可告诉报社,以便补寄。看了这则招领稿费的启事,不觉耳目一新,使人心暖。这事虽小,但意义不小,远远超过了招领稿费的内涵,使人们看到了报社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漏寄稿费事,据笔者了解,从中央一级报刊到地方各级新闻单位都有。如在某新闻单位召开的优秀通讯员座谈会上,有位通讯员以对新闻单位负责的态度,坦率地讲了他的意见,说他的稿件被刊用了8篇,但只收到2篇稿费。当然,  相似文献   

11.
经常给报纸写稿、投稿,大致会碰到这样几种情况:一是稿件用否,没有回音;二是稿子用了,不寄样报;三是稿费单一般一月甚至两个多月才能到手,上边只写稿费数目,不注稿件见报日期,作者拿到此类稿费单,除了稿费能兑现外,对自己的稿件见于何日的报纸则无迹可寻。作为作者,对前面两点,已不寄大的希望,那似乎已成了不少报纸的惯例。但对第三点,有点费解,不过是作者希望报社在签发稿费单时能注明稿件见报日期而已,十分简易之事,为何做不到呢?本人也是学新闻的,知道邹韬奋先生之所以成为报人的楷模,他办的《生活周刊》之所以广受…  相似文献   

12.
金华日报多次被评为省级优秀报刊,除了报社上下齐心协力、辛勤工作外,还与她和广大基层工人、农民通讯员密切联系,广交朋友分不开的。尤其是“两寄”工作非常及时,即使是几元钱,也从不拖欠。 每次通讯员发表的稿子,金华日报总不过15天就寄上稿费。金华日报的第一版每个星期天都出《一句话新闻》,每条稿费为2元。虽是几元稿酬,但他们总是  相似文献   

13.
1月11日,杭州日报第2版刊登了一则启事说,凡1986年11月前在杭州日版刊出的稿件尚未收到稿费的,可告诉报社,以便补寄。看了这则招领稿费的启事,不觉耳目一新,使人心暖。这事虽小,但意义不小,远远超过了招领稿费的内涵,使人们看到了报社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漏寄稿费事,据笔者了解,从中央一级报刊到地方各级新闻单位都有。如在某新闻单位召开的优秀通讯员座谈会上,有位通讯员以对新  相似文献   

14.
样报情结     
《今传媒》1999,(4)
笔墨生涯十余年,我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收集的书籍杂志堆满三个书架,大大小小的获得证书攒了一撂,但最让我珍惜的却是那一张张小小的样报。以前,每次文章见报后,报社编辑部都会及时寄来样报。这几年,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报社不再寄样报了。有时为寻找一张样...  相似文献   

15.
又到了报刊征订的时候,我以为报刊的通讯员也要自费订阅报刊。一直以来往往有这样的情况,通讯员的稿件上了报刊,而报刊社不寄样报样刊,通讯员会口诛笔伐,据理力争,要求报刊社寄发样报样刊,以为这也当然是他们的权利。同样的道理,自费订阅报刊也是我们通讯员的权利,我们也应该为自己争一争。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一个业余作者来说,收到一份发表自己作品样刊的激动一远远胜过收到那几块钱稿酬的喜悦。在刊用过我的稿件的几十家报刊中,能奉寄样刊样报的实在不多,然而离我千里之外的《新闻知识》月刊不但寄样刊,而且非常及时。寄一份样刊样报,对于报刊来说也许是件区区小事,但对诈者来说,却是大事一桩。第一,寄样刊说明编辑对作者有足够的尊重;第二,作者知道了此篇已刊用,以后不再另投,不致发生一稿两用或多用之事;第三,作者可以对照原稿学习编辑改稿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比如,文中的哪些句、段里,因编辑的良苦用心使文章增色…  相似文献   

17.
一天,孝感广播电视报一位编辑给我打来电话说:“汉川报社给你寄来了稿费,汇款单在我们编辑部,请你来领取。”我说:“我一直未给汉川报投稿,他们为何给我寄稿酬呢?”这位编辑说:“我们孝感广播电视报在2000年11月28日《社会聚焦》版刊登了你写的文章,12月10日汉川报在《生活时空》版转载了,由于该报不知道你的地址,把汇款单寄给我们,请我们转交给你。”几天后,汉川报又通过孝感市新闻出版局把样报转交给我。我收到稿费和样报后,深受感动。现在报纸、杂志为了增加信息量,从其它报纸、杂志上转载文章的很多,不少报…  相似文献   

18.
通讯员为报刊写稿并不是为了几个稿费,但从报纸、杂志方面来看,则不应忽视稿费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是否尊重作者的辛勤劳动、落实按劳取酬的问题,也从中反映出报刊工作的责任心问题。可以说,我们的大部分报刊都重视和认真对待这项工作。《新疆日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疆军垦》、《工人时报》等单位,不但能及时给通讯员寄稿费,同时还给寄报样和采  相似文献   

19.
通讯员应树立稿件质量意识杨红下基层采访或参加通讯员培训会时,常听到一些通讯员说,不知为什么很长时间写不出好新闻;而回到办公室每日处理大量来稿时,又发现不少通讯员积极性很高,隔三差五给报社寄几篇稿件来,但刊用率极低。据我个人看,无论是写不出好新闻,或写...  相似文献   

20.
“有的通讯员为几元钱的稿费,写信到报社去查,真不知不好意思。”这是出自北京某报社编辑之口。“写稿不是为稿费,写信去查,多不好意思。”这是出自基层通讯员之口。都说不好意思,那么,究竟该谁不好意思呢? 平心而论,作为编辑,如此直言不讳,虽属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