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年级自然教学中应注意的八个问题张秀珍,袁锦星一、弄清知识内容,把握事物的显著特征在低年级自然教学中,要求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党见事物的显著特征。”这里的显著特征是一个个自然物体的外部特征、表面现象,都是以感觉器官或借助简单仪器(如放大镜)直接感知的...  相似文献   

2.
1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它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小学阶段的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使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进行形体概念的教学;另一方面是计算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进行求积计算的教学。学生只有很好地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才能掌握几何图形间的联系以及图形的计算知识,才能较好地形成空间观念。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获得准确的几何形体知识概念一般有两种形式,即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一、几何形体知识教学中概念的形成所谓“概念形成”是指“学生从大量的同类事物  相似文献   

4.
运动知识的形成过程包括感知、表象、概念三个认识阶段。其中介环节为动作表象。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由于缺乏对学生运动心理的了解和重视,忽视了对“表象”环节的训练,因而给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巩固带来困难。所以,根据运动表象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表象教学法”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运动技能的理解和把握,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自然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教师要按照自然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去教学,必须让学生主动地去认识他们周围的自然事物,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去认识事物。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自己能动地去认识,而学生自己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参与教学活动自行探求知识的过程。自然教材的编写与其它教材有所不同,自然教材主要写了怎么来研究自然事物,而没有写研究的结论,这就要求我们在自然教学中展开研究过程。而要展开这一过程,教师就必须立足“三个着眼点”,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自行探求知识。【一、…  相似文献   

6.
自然课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去感知自然事物和现象,而且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进而掌握概念。针对这一目标,我们在自然实验课教学中,应该重视“看、想、做、总、创”五个环节的教学,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1.“看”中设问,引发思路。“看”即观察,  相似文献   

7.
小学自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开始,而小学高年级自然教学较之低年级,所选取的内容多是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和原因。高年级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过程,从总体上看与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即认识始于感知,通过感知形成表象,再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才能  相似文献   

8.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为了凸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而在课堂上一味地把教学的重心指向所谓的学习内容的知识“核心”,导致学生在观察、思考过程中形成对所学数学知识概念的“思维表象”,阻碍了学生向学习目标深处追溯,降低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使“高效课堂”的背后埋藏着未被学生掌握的“核心知识”。因此,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评价理应基于:数学教学是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从“思维表象”走向数学思考,在关注“概念表象”的基础上是否追问“核心知识”。本文以三个向度阐述课堂上从“概念表象”走向“核心知识”的目标评价,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纵深建构和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9.
自然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教师要按照自然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去教学,必须让学生主动地去认识他们周围的自然事物,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去认识事物。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自己能动地去认识,而学生自己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参与教学活动自行探求知识的过程。自然教材的编写与其它教材有所不同,自然教材主要写了怎么来研究自然事物,而没有写研究的结论,这就要求我们在自然教学中展开研究过程。而要展开这一过程,教师就必须立足“三个着眼点”,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自行探求知识。  相似文献   

10.
“知识”不是现成的结论,它必须通过学生去“创造”才能获得。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从而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数学”。一、充分感知,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得出结论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要在熟悉的或感兴趣的事物表象基础上才能理解与接受。所以,学生获取知识首先要参与感知、形成表象。参与感知的途径多种多样,对于低年级学生,基本而有效的方法是观察与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再现知识的“产生”过程,这样会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数学中有很多…  相似文献   

11.
一、课例特点。本课是“九义”自然教材第八册第三课属中段教材。这段教材在知识上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认识“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本课是指导学生研究花在构造上的共同特征。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原有认知的作用,即在教学本段教材中的《哺乳动物》等课文后形成的初步的归纳概括与推理能力。本  相似文献   

12.
自然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教师要按照自然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去教学,必须让学生主动地去认识他们周围的自然事物,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去认识事物.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自己能动地去认识,而学生自己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参与教学活动自行探求知识的过程.自然教材的编写与其它教材有所不同,自然教材主要写了怎么来研究自然事物,而没有写研究的结论,这就要求我们在自然教学中展开研究过程.而要展开这一过程,教师就必须立足“三个着眼点“,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自行探求知识.……  相似文献   

13.
小语四册中的《雷雨》一课,生动地描绘了雷雨及其前后的自然景象。文中写到的雷、电、风、雨、太阳彩虹、池水、青蛙等十多种事物和现象,互相依赖和制约,构成了许多个因果联系。教学这一课时,光让学生认识风,雨、雷、电这些个别事物和现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初步形成对于雷雨的整体概念。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课前,指导学生观察了一次雷雨的全过程,让他们进一步感知事物,获得丰富的表象。课堂教学开始,教师发现学生在读课题时,把“雷雨”理解成雷和雨两种事物,因而把“雷”字读得又长又重,便指出:“雷雨”是一个词,要读得连  相似文献   

14.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论从哪一方面,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都显得至关重要。想象的基本内容是表象。首先有的是过去直接感知过的事物表象,有的是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新形象,有的是旧表象的新组合而创造出的新形象。因此,想象与表象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想象的源泉是从社会实践、社会活动和自身体验而来的。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已知的事物,经过教师的分析讲解、示范,让学生重新组合…  相似文献   

15.
“地理图像教学法”.就是一种以地理图形或图像为主要形式,揭示地理事物现象或本质特征.以激发学生跳跃式思维,加快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可能亲身经历或直接进行观察,所以直观的“地理图像教学法”是学生产生地理表象,形成地理概念,掌握地理原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揭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地理学科准确完整、稳固的表象,  相似文献   

16.
小学自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开始,而小学高年级自然教学较之低年级,所选取的内容多是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和原因。高年级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过程,从总体上看与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即认识始于感知,通过感知形成表象,再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才能得到一定水平层次的科学结论。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就结束了,而是反复进行,逐步提高完善,使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从近几年教学实践来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高年级学生有自己的认识特点。  相似文献   

17.
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真)、教育性(善)、艺术性(美)的辩证统一,其中充满辩证法。要想驾驭好教学语言艺术,必须把握如下几个辩证关系。 一、教学语言的直观性与抽象性辩证统一 教学语言的直观性,是指教师用语言对一些事物作形象性描述这一特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使学生头脑中相应事物的形象恢复起来(即记忆的表象的重现)或者把恢复起来的表象进行改组而形成与教师所描述的事物相应的新的事物形象(即再造想象的形象)。这里,学生通过语言直观所获取的信息,主要是感性知识,是通过想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识规律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概念”的模式。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9.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为了凸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而在课堂上一味地把教学的重心指向所谓的学习内容的知识“核心”,导致学生在观察、思考过程中形成对所学数学知识概念的“思维表象”,阻碍了学生向学习目标深处追溯,降低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使“高效课堂”的背后埋藏着未被学生掌握的“核心知识”.因此,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评价理应基于:数学教学是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从“思维表象”走向数学思考,在关注“概念表象”的基础上是否追问“核心知识”.课堂上只有如此从“概念表象”走向“核心知识”的目标评价,才能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和纵深建构.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不仅要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重视过程教学,又要重视学法指导。 一、形象·表象·抽象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指导学生形象地认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抽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