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运用“事件域认知模型”考察现代汉语形容词名词化的两大类型,指出修饰性形容词的名词化是“事体”范畴内部转喻机制作用下出现的缺省现象,谓词性形容词名词化则是“行为”范畴向“事体”范畴进行隐喻性投射的结果,其动因就是视角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在传统语义学对多义词的研究基础上,根据认知语义学中范畴化、隐喻和转喻的理论,来理解多义词的产生机制;并通过建构概念域和语境互相作用的模式来解释多义词的理解机制。  相似文献   

3.
利用转喻与隐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英汉两种语言中大量的语言事实,尝试对名词非范畴化现象(名词经历非范畴化后作形容词、副词、动词等)作出统一的解释。试图证明名词非范畴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连续体现象。这一连续体现象是由转喻与隐喻相结合所构成的连续体的作用下产生的。隐喻与转喻的联合主要指它们在不同阶段和维度上起作用。试图论证就意义提取的起始阶段或者说微观层面上,名词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为转喻,就语言运用的结果而言或在宏观层面上,名词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为隐喻。  相似文献   

4.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系统地阐述语言非范畴化现象中的转喻机制.转喻可用于解释非范畴化的连续体性质;转喻映射可用于说明非范畴化语言现象含义的产生方式;转喻认知模型可用于判断非范畴化现象Vi+NP是否合乎语法.  相似文献   

5.
名词再范畴化,是指由指称实体的名词转用为描述事物性状的形容词、突显整个活动事件参与者关系的动词、或者表达整体类别等抽象意义的不可数名词的一种词类活用现象。其本质在于认知主体以名词表达式所激活的认知域为基体对事体的不同侧面进行了不同的识解。识解操作凭借的是我们人类认知世界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中范畴代属性、部分代整体、特例代类属等概念转喻。转喻机制是再范畴化的词类的新的表述意义。再范畴化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中一种基本的认知规律,即基于原型效应上的范畴化,非范畴化,再范畴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英语名词再范畴化主要包括名词动用以及名词范畴内部的个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相互转换。名词再范畴化增强了语言表现力,使表达生动凝练,符合语言经济原则。再范畴化以转喻这一重要的认知机制为认知理据,以名词所指称对象的突显部分作为认知参照点,以部分代整体或整体代部分的典型转喻思维,实现了名词范畴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张志华 《文教资料》2009,(20):38-40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非范畴化的角度出发,分析"X+的+中心语"结构转指"X+的+中心语"中的"中心语"的现象."的"字结构("X+的")从具有修饰语性质的形容词性范畴逐渐转为具有名词性质的范畴的过程就是非范畴化的过程.转喻和转借的认知模型对非范畴化的认知过程有很强的解释力."的"字结构的非范畴化也有着其他认知语用动因.本文就是对此结构的非范畴化进行的一次尝试性解读.  相似文献   

8.
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能力,在汉语动词名词化的过程中,转喻具有极强的解释力。用认知语法分析,动词名词化中的转指就是概念转喻这一认知能力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以过程来转喻过程中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9.
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能力,在汉语动词名词化的过程中,转喻具有极强的解释力。用认知语法分析,动词名词化中的转指就是概念转喻这一认知能力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以过程来转喻过程中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5,(4):118-125
在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式下,传统修辞学中名词性隐喻的喻底可以被抽象成为临时认知域(ad hoc cognitive domain,ACD)。该认知域是原隐喻中本体和喻体的上位概念,本体和喻体是这一认知域的范畴成员。由此,名词隐喻中的跨域映射经由临时认知域转化成为同一认知域域内成员之间的映射,即转喻或转喻机制在名词隐喻的产生或理解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从转喻和隐喻的各自的认知基础来看,这也是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相似性基于邻近性,邻近性保证相似性。  相似文献   

11.
以认知语言学中意象图式理论为识解视角,以"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为理论基础,分析解构英汉两种语言中量名非常规搭配的认知机制和搭配原则,探讨量名非常规搭配的认知功能;对量名非常规搭配结构的解构主要依赖于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解量名非常规搭配结构是元素凸显或相似性联想的结果。依据量名搭配之间的隐喻关系,物量词表量结构中的异常搭配主要有两种方式:映射型量名搭配和错位型量名搭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修辞学角度出发,对"门"的本义、空间意蕴及其空间转喻进行了分析,并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对"门"的范畴化与再概念化予以了阐释,试图勾勒出其认知图景。最后本文讨论了"X门"修辞结构的修辞动因。  相似文献   

13.
聚焦于汉英表量结构中身体名量词与其所修饰的名词之间的关系本质,拟对身体名量词进行重新分类,以考察汉英身体名量词的共性和个性,并作出认知阐释.在对大量的汉英身体名词语料进行分析后,根据身体名量词与其所修饰的名词之间的关系本质,归纳出四大类身体名量词:摹状类、焦点突显类、容器图式类和丈量类,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其相应的映射类型:外形特征的映射、整体-部分图式的映射、容器图式的映射,距离的映射.其中前三者为汉英所共有,距离的映射为汉语所特有.英语中还存在一类特殊的外形特征映射——面积-数量的映射.具有空间义的身体名词与名词之间语义上的搭配主要是通过隐喻、转喻和意象图式的转换等认知方式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行止”由反义并列词组的“行动和止息”义通过转喻的认知方式凝结成词。其词汇化经过两种不同的途径,即偏义复合和周遍性表义,表“行动”偏义和“行为举止”义。词汇化后,又在转喻机制的推动下,产生了“行踪”义、“品行”义。“行止”的整个演变过程是进行概念整合的过程。其中,认知的突显原则、认知上的不对称性、转喻机制等在反义复合词“行止”的成词和语义衍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概念转喻的本质、认知原则、认知运作模式及其认知理据等的解读,说明转喻作为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映射,是一个概念实体或载体,在同一ICM或认知域内运作,向另一个概念实体或目标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其认知的基本原则是邻近性相对突显性和可及性原则。它可以在多种转喻生成关系的同一ICM中运作,其目标义在概念上是突显的。通过分析汉语熟语在概念整合网络中的在线意义构建和幕后认知,认为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转喻性和隐喻性习语表达方式的工作机制和解释提供了一种适当的理据。  相似文献   

16.
认知理论框架下的转喻与概念整合理论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对转喻与概念整合理论进行关联研究,其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转喻的认知分析,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阐释,转喻与概念整合理论的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7.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认为词语的各义项之间以原型为基础,按照人类的认知规律,有原则、有逻辑地进行拓展,形成一个互相关联的多义网络模式。本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转喻等理论,分析"把"的多义性演变特征及其规律,从而使学习者触类旁通,学会主动建立词义之间的桥梁,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8.
新异黏合语的生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灿龙 《中国语文》2012,(3):238-250,288
语义上没有内在联系的两个名词黏合构成的指称形式常常给人以另类新奇的感觉,本文称之为新异黏合语。新异黏合语从本质上看是复合词语,它是基于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手段而产生的。由于隐喻赖以成立的相似性主要受制于自然因素,转喻赖以成立的相关性除了自然因素之外,还有许多偶发因素的作用,因此,隐喻黏合语是绝对封闭的,而转喻黏合语则是相对开放的。从语义功能上看,隐喻黏合语是一种描写性命名形式,转喻黏合语是一种指示性命名形式。隐喻黏合语易于词汇化,语义解读不必联系特定事件,而转喻黏合语词汇化的概率较低,它的语义解读大多受制于特定事件。文章在分析中还提出了"事件转喻"这一新的认知范畴,并对"语言样板"作了阐释和发挥。  相似文献   

19.
汉语的“名+了”结构的句法语义特点表明它是一个意为“由非N变成N了”的构式。构式“名+了”中名词是构式所表示的事件的结果,名词与构式义之间是一个结果代事件的转喻过程。与构式相连的名词的语义限制是有无“实现过程”。同时,能进入“名+了”构式的名词,通过隐喻的方式,从时间域向年龄域、客观事物域、经验/资历域、社交域、等级域扩展。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动核结构,名核结构的研究比较薄弱.语义语法学理论认为,幼儿语言(5岁前)是人类语言的“内核.基于幼儿话语标注语料库,考察了幼儿名核结构语义关系模式的发展轨迹,即成长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名核结构对应的语义关系模式的复杂化,由三岁18种模式到四岁26种、五岁的35种模式;一是各年龄阶段相对应的同一语义关系模型的复杂化.名核结构语义成长性的考察,不仅丰富了句法语义理论,也为语义网络建构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