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代是中国古代巫觋文化最繁盛的时代,认识殷商巫文化,才能领略中国古代巫文化及传统文化的精髓。甲骨文作为殷商朝代显著的特征,可从已经出土的可辨识的甲骨文字找出表现巫觋文化的文字,一定程度上还可结合商代姓氏进一步加深研究。  相似文献   

2.
近日,荆门市档案馆从民间征集到一张保存完好的民国"门牌"."门牌"呈正方形,高和宽各为24厘米,用机制黄纸做成.铅字排版印刷.上盖有"荆门县政府印"红章,印章为6×6厘米."门牌"用表格形式印制,最上面为"门牌",下面各栏目文字是:荆门县第三区烟墩乡第二十三保第五甲第十一户;户主周道国,三十一岁,居住金条庙;妻向氏,二十七岁;子马儿,九岁;女兰英,三岁;合计男二,女二.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档案馆从今年年初发出通告征集档案资料以来,已经陆续收到各界人士的一些捐赠,其中不乏珍品。特别是清朝乾隆年间的禅岱封诰更引人注意。封诰为绫质,通长420厘米,幅宽31厘米。青、红、黄、白、棕各色相间。诰文为满汉合璧。文前有织就的双龙拥玉箸篆书“奉天诰命”字样。汉文右衍,每行14字,共230字。满文左衍,两种文字于中间汇合。封诰的制发时间为乾隆三十六年(1772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用“制诰之宝”印玺。封诰较完好,系禅岱后人精心保存下来的。  相似文献   

4.
近日“黎族千言锦书”后人,持锦书来海口,有幸见之,甚为激动。黎族没有文字.黎族妇女把千言汉文字织绣在筒裙料上,并保存至今,实为罕见。锦书通长124厘米,宽27厘米,锦面泛黄,锦边有些地方稍有残破。收藏人为东方市东河镇西方村56岁的黎族妇女符翁球。黎族简裙作为财产传女不传男。  相似文献   

5.
日前,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档案馆公布了一册毛泽东青年时期在省城长沙求学读书的原始“学籍档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职员学生一览表》。该档案形成于民国四年八月(公元1915年8月),至今已有90多年时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职员学生一览表》为右侧线装、从右至左竖排,长26厘米,宽15.5厘米;对折式双面印刷,连封面封底共28页;纸张已发黄,四边稍有磨损;封面上部左边沿有锯齿状破损、下部中间位置有长约10厘米的不规则通底裂缝、右侧靠装订线处中下方有“胡临川”三个用毛笔书写的大字;所有文字均为繁写体,字迹十分清晰,保存十分完好,…  相似文献   

6.
编辑工作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在我国出现,商代相关文字记录说明当时已经有人从事编辑整理简策的工作。随着人类文化活动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图像、声频、视频等更多成为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编辑工作的内涵也相应扩大了。  相似文献   

7.
档案保护技术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的档案保护技术历史源远流长,自从约3000年前商代的甲骨档案的形成和保存起,祖先就有意识地采取相应的保护技术,以后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档案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多,保护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和发展,为我们今天保护档案留下了许多……  相似文献   

8.
《兰台世界》2013,(20):161
<正>该证书左右长约46厘米,上下宽约33厘米,绢质表底,绘制有精美的彩色龙凤戏珠图案,婚书全部内容均为楷体书写。婚书上共同部分文字是印制的,个性文字是用毛笔书写的,文字的字体和大小与印制部分基本一致。该证书左右长约52厘米,上下宽约38厘米,采用纸质材料印制。该证书绘有吉祥花鸟图案,并印有"同心永爱"四个大字为背景。  相似文献   

9.
卫冉 《档案管理》2022,(5):113-115
大量以汉字和喃字为书写文字的汉喃档案文献的数字化保护,是汉喃文献长期保存与研究的必要方法。针对越南汉喃档案文献数字化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育复合型专业人员和扩大社会力量参与、建立汉喃文献专业字库词库及对照译文库、提高文字识别技术、保护知识产权等相应对策。汉喃档案文献数字化对中国包括汉文文献及少数民族(如京族)档案文献的数字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最早记录文字的档案,要数商代的甲骨档案.甲骨档案就是当时的统治者在迷信和政务活动中刻写在甲骨上的文字记录.  相似文献   

11.
在山东郓城一中院内,保存有明万历三十八年郓城县知县万时俊刊刻的《院道明文详允碑记》一通。该碑长154厘米,宽60厘米,厚30厘米。碑头部份已断裂。碑正反两面均刻满文字。正面碑头上横刻“院道明文”四个大字,碑文24行,满行53字,碑文损坏较严重。反面碑头上横刻“详允碑记”四个大字,碑文20行,满行52字,碑文保存尚好。 现将碑文抄录如下(单个字无法辨以用“□”,连续多字无法辨识用“……”,字损坏但尚可识别者,字下加点,如君。): 兖州府济宁州郓城县为酌议因革,以垂永久事。照得,本县承乏兹土,自愧庸□,□暮□□,不遑宁处。……务悉行……於民者,固不敢谬为更张,有病于民者,亦不敢仍为沿习。酌诸法理,矢诸天□,摘去弊陋,□□正之,求为……门清弊蠹,……勒贞珉以志不朽。  相似文献   

12.
《兰台世界》2016,(Z1):106-107
<正>一、企业档案工作的内容及意义1.企业档案工作的主要内容。企业档案工作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和原则对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形成的如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有保存价值的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并保存的过程。主要工作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档案实体的管理,如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等;第二部分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如:档案信息检索系统的建立,档案信息的编辑与研究,档案信息数字化;第三部分是档案的服务工作如阅览服  相似文献   

13.
近日.一块长380厘米,高92厘米的巨型清代木质寿匾被荆门市档案馆征集进馆。匾的右边题字是“恭祝瀛翁仁兄大人暨续配尊嫂杨夫人六十双寿”,中间是“花龄偕庆”四个苍劲大字,落款为“前襄阳县训导米钟麟顿首拜题”.还有米钟麟的两方红印。匾上的大小字均用凸雕手法雕刻.表面施金粉,整个匾额体形硕大,文字俊秀,排列有序.保存基本完好。  相似文献   

14.
西周成王时期的金文章法虽然因袭商代末年,即从右至左、自上而下的行文纵势,且兼顾文字之间错落的规整,但其中在族氏徽号、字列方向及视读平面形状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布局愈加规整,尤为注重视觉之美。这一时期的金文用字在整体上较此前更为匀称、协调,有利于发挥书写时势能的上下承接,保证通篇文字气息的连贯。商代末年产生的"捺"划,在西周成王时期的有关金文中波磔幅度加大,从而使这一时期的字形略有加宽,气势开张。西周成王时期金文多数为规范书体,少数为急就书体;同时,这一时期的金文结体少数左低右高,成"欹侧之势";而多数金文则如《禽》、《何尊》及《献侯鼎》等篇,书体端正,以正面视人,庄重沉稳,导后世篆法之风。总体而言,在西周成王时期的金文中,存在新派与旧派之别。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自从有了文字,出现了阶级社会,就产生了公文.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是殷商时代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极为简古难懂,内容多是商代王室祭祀占卜或狩猎的记录.  相似文献   

16.
简册文书是中国很早就有的档案文书形态。商代有简册文书,在甲骨文中有比传世文献更多的记载。从甲骨文的“册”字及部分从“册”之字的字形可以看出,商代的简册文书按照等级的高低,可以分为“册”“典”两类。册为普通简册,典为地位较高的大册。这些册、典文书首先用于祭祀,其次用于军事。由于册更普通,所以无论在祭祀上还是军事上,用册的情况都更多见。典则用于较高等级的祭祀和比较重要的军事活动。可知册、典使用的场合和使用的习惯用语都有区别。因而从字形和使用两方面看,商代简册划分为册、典两类是合理的,同时也与传世文献的部分记载相合。其中祭祀中所见旧册的使用,更为商代曾将简册作为档案文书保存提供了确切的证据。综合来看,商代是一个大量使用册、典文书的朝代。  相似文献   

17.
庞井君 《传媒》2014,(5):16-18
正回溯历史长河,以文化传播媒介为基本标志,人类文化的发展及其演进历程可以划分为前语言时代、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和视听时代。我们知道,用碳同位素可以测定文物的年代,但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测定已经消失的有声语言。但总体看来,在人类分音节的有声语言产生之前,存在一个人类发展的非语言或前语言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人们的社会交往和信息表达简单直观,没有明晰的主客体界限,也没有过多的中介隔绝。人类文明的大部分资源,都是通过文字来保存的,也就是说,人类主要是以文字符号作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载体。就如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所认为的,"文明社会始于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没有文字的记载,就没有历史,也没有文明。"但随着数字  相似文献   

18.
在陕西省档案馆藏资料里,保存着两册封皮上写着“20世纪的记慷日本陆军海军内务省情报局历史资料照片写真”,刊名为《每日新闻秘藏不许可写真》画册。该画册1总页数为224页,长为2915厘米,宽:21厘米,厚度:2厘米;画册2总页数为192页,长为295厘米,宽:21厘米,厚度:15厘米。两画册共刊登日军侵华照片约1500余幅,是日军侵华战地记者当初的真实告白。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少数民族的历史记忆形式,云南省民间瑶族文字档案文献遗产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保存价值。论文以云南省民间瑶族文字档案文献的民间保存现状为切入点,在分析民间与官方征集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实现对云南省民间瑶族文字档案文献遗产征集的进一步研究思考。  相似文献   

20.
戴旸 《云南档案》2006,(4):31-33
一、我国档案保护技术学建设的成就 (一)我国档案保护技术学发展与成就 我国的档案保护技术历史源远流长,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祖先就有意识地采取措施来保存甲骨档案。随着科技的发展,保护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保护技术学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