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到铁凝的《母亲在公共汽车上的表现》,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我亲眼见过我母亲挤车时的危险动作,远远看见车来了,她定会迎着车头冲上去。这时车速虽慢但并无停下的意思,我母亲便会让过车头,贴车身极近地随车奔跑,当车终于停稳,她即能就近扒住车门一跃而上.她上去了,一边催促着仍在车下笨手笨脚的我——她替我着急;一边又有点居高临下的优越和得意——对于她在上车这件事上比我机灵。每次同乘公共汽车的时候我都是被母亲‘率领’着上车,总是母亲比我‘忙乱’而主动,比方说,当她能够幸运地同时占领两个座位,而我又离她比较远时,她总是不顾近处站立乘客的白眼,坚定不移地叫我去坐。”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空调     
燕翔 《新闻世界》2007,(8):47-47
母亲从邻居家串门回来后,自言自语地说:"夏天有空调真享福……"说者无意,可我听后耳热脸红。虽说妻子下岗,孩子刚上大学,经济状况时常捉襟见肘,可母亲已是70多岁的人啦,这点愿望都不能满足她,做儿子的怎能心安。  相似文献   

3.
我在省电视台《道德与法制》节目组见到张小琴时,她正在录音,噪音有些哑,为了录音效果好,她不断地喝水,前后录了几遍才算满意。一点儿没变,还是那个做什么都想做得更好的张小琴。仅仅做了两年电视节目主持人,就能脱颖而出,捧回个全国金奖,这使我一点不感到奇怪。张小琴15岁考入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班里女生中年龄最小,但小琴人小却从不示弱,是普通话讲得最好的学生之一,担任校广播员,还经常登台朗诵诗。学习踏踏实实,以致于毕业时总评成绩列全班第一。1985年,19岁的张小琴又成为著名教  相似文献   

4.
正名气当然是个好玩意。爱丽丝·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前,很多人只知道《爱丽丝漫游记》里的那个小姑娘"爱丽丝",而自从那之后,大家就都认识了一个叫"爱丽丝"的满头银发的老女人。一个人说的话,真理程度是和他(她)的名气成正比的,所以很快,爱丽丝·门罗的语录就传播开来了。我尤其喜欢她说的这一段:"我三十六七岁才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而我二十岁时就开始写作,那时我已结婚,有孩子,做家务。即便在没有洗衣机之类的家电时,写作也不成问题。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总能找到时间。"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总能找到时间。这句话像一个响亮的耳光,羞辱着所有被时间追债的现代人。  相似文献   

5.
班长相亲记     
邵军 《军事记者》2006,(12):62-62
班长休假了,因为班长要回家相亲。班长姓黄,做事踏实、任劳任怨,又不爱说话,所以人称“黄牛”。今年28岁的班长,处过3个女朋友,都因为很少陪人家而“黄”了。班长母亲有些着急,到处托人说媒,前几天又来信要班长前赶回去相亲。班长有些无奈,但还是回去了。班长是被母亲和“媒婆”拉着去的。地点就在女孩家里。进门后班长像个害羞的小男孩,低着个脑袋啥也不敢看。“黄斌,是我呀,还记得我吗?”一个甜甜的声音在班长耳边响起。班长一愣,“自己还没好意思看她一眼,她倒先叫上自己的名字了。哼,咱当兵的可不能让人给看扁了!”想到这,班长陡然抬起…  相似文献   

6.
姑婆王会悟是我父亲孔另境方面的亲戚.我父亲的姐姐,我叫姑妈,而姑婆要比我姑妈和父亲长一辈.我们都是浙江桐乡的乌镇人.其实,王会悟(1898-1993)比我父亲大不了几岁.在家我经常听父亲孔另境讲到王会悟,那么,她究竟与我们是什么亲戚?我很想搞明白.直到1984年,我和同事应湖南文艺出版社之约,写作《茅盾的早年生活》,有了请王会悟写序的期盼,我与母亲金韵琴说起此事,才知母亲与她有过交往,还清楚地记得在抗战胜利后,有一次与父亲回乌镇扫墓、省亲,见到在家乡养病的王会悟.母亲说他们还一起玩耍,有过踢键子比赛,或两个人一组,或者单独比赛.有时还拉根绳子在中间代替网,好比排球比赛.还有人自告奋勇当裁判喊比分,不能耍赖.键子踢累了,他们用气球玩,用吹气或头顶,规定不能用手碰,这个玩法更有劲,为了使气球过网,什么姿势都使出来,大家笑痛肚皮.母亲说着说着还用手比划着,好像回到了那段时光,可见印象非常深刻.知道我的期望后,母亲和我都先后给王会悟写了信.不久收到了她的回信.并且,为这件事我们前后写了三封信.  相似文献   

7.
女儿三岁半,名jiujiu。人问起是哪两个字。我总犯难。在胎里时.我们就这么叫她。意思是一个小不点儿.像小女孩扎的小辫子尖儿.写出来便是鬏鬏。可这两个字太难写。后来.有人问是不是啾啾.小鸟的叫声。用这来称呼一个叽叽喳喳的小女孩.不是挺合适吗?我将错就错。说是的,从此女儿名啾啾。  相似文献   

8.
孩子的缺点     
史密斯太太说:“多奇怪啊,肖太太对她孩子的缺点从来都是视而不见。”“做母亲的都是这样。”她丈夫回答。“马克,这是多荒谬的说法!我相信,我和男人一样,我孩子的缺点我一眼就能看出来——如果他们有缺点的话。”  相似文献   

9.
母亲花甲     
在我生命中,心甘情愿把一切都承担下来,单单忘了她自己的那个人就是我的母亲. 母亲出生于贫穷闭塞的农村,5岁丧母,半工半读断断续续读完了小学,因家境贫寒被迫辍学.  相似文献   

10.
我和金凤没有共过事,前年才熟悉起来。最初从报纸上得到的印象是:这位新冒出来的同行写得很多,什么都写。那是在刚刚建国的时候。曾经有许多年看不到她的东西了,这是当时大家共同的命运。然后,大概是一九八一年底,在《刘伯承回忆录》里,意外地读到了她的《难忘的一课》,那是关于建国前夕她访问刘帅的回忆。我在刘邓大军当过随军记者。我也有我的难忘的一课,并且不止是一课而是许多课。刘帅确实是如金凤所写的那样地吸引人,那样地叫人爱戴,叫人尊敬,叫人永远也不会忘记。读着,读着,我感动极了。  相似文献   

11.
尽管一生中经历了不少坎坷,我却自认为是一个幸运的人。我甚至相信,世间像我这样的幸运儿,实在不多。说自己幸运并非别的原因,而只是我一生中有过许多的好老师和好朋友,而我在南大学习德语和做文学翻译的启蒙老师叶逢植更叫我不能忘怀,因为他不仅和冯至先生一样都被我视为自己的恩师,而且还是与我有着深情厚谊的知心朋友。大约1960年,在一般报刊上已经发表十来篇长长短短的译文以后,我开始考虑是不是该译一点正儿八经的文学作品。其时正值困难时期,父亲“自觉”下乡改造后家里断绝了主要经济来源,靠母亲做一点小生意实在是度日惟艰,为了帮助母亲和妹妹,也需要多挣一点稿费。这时已对我另眼看待的叶逢植老师  相似文献   

12.
王春华 《湖南档案》2008,(11):26-29
叶丽莎薇塔·巴甫洛夫娜·基什金娜,乳名叫丽扎,1914年3月20日出生于俄罗斯萨拉托夫省巴拉绍夫县的斯图坚科村。父亲是沙皇时期的一个贵族知识分子,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当过律师。他与第一位夫人生了六个子女,妻子因肺病离开了人间。丽扎的母亲11岁时成为孤儿,来到丽扎父亲家帮助做家务。父亲39岁丧妻,后来由丽扎的母亲续弦,生下哥哥与她兄妹二人。丽扎是家里最小的女儿,排行第八,  相似文献   

13.
成长岁月我是1928年9月16日在新加坡出生的。我的母亲生我时才16岁,我的父亲20岁。我是跟3个弟弟、1个妹妹和7个侄儿侄女在一个大家庭里长大的。我的母亲把她一生的精力都放  相似文献   

14.
“我母亲特别爱音乐,她给三个孩子全取了音符的名字,我哥哥叫多多,我姐姐叫米拉,我叫索拉。”  相似文献   

15.
两年前客寓北京,两位来自遥远北国的年轻人敲开了我的房门。他们作了自我介绍,其中一位叫王俊,他说他正在编一本书,是献给他母亲的,希望我能在书前写几句话,代他表述对母亲的这番心意。这事我听起来有点奇怪,忙问编的是什么书,他说是当代文化人的一些手迹。我问,这是他母亲所爱好的吗?他说他母亲没上过一天学,却一直支持他做这件事。我问他自己的文化程度,他说很低,只有中学。这几句问答把我深深感动了。记得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我小时候家乡已经很少有人识字,但不管是老大娘还是小伙子,只要是见到路上有字迹的纸张,都绝不踩踏,总是恭恭敬敬拣起来送到庙里焚烧,焚烧炉上写了四个字:“敬惜字纸”。我在王俊母子身上看到了这种行为的延续。他让我写几句话,是因为看  相似文献   

16.
陈阿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我是1954年出生的。我生在龙泉,我的上一代是温州永嘉桥头人。我4岁时父亲犯了错误劳改去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母亲改嫁了,改嫁时她没有把我带去,留下我孤身一  相似文献   

17.
1996年11月6日上午在办公室审完要发的稿件,我赶紧分发通讯员来稿.蓦然,一封读者来信的标题抓住了我的眼睛:《少女家贫难圆大学梦,独到异乡打工实堪怜》.我从头到尾读完这封信,已是泪流满面.来信是河南省鹤壁矿务局五矿党办安国政、呙有江、邓迎雪三人写来的.信中说,10月31日,他们在一家小吃摊遇见一位鄂西北山区的打工女,交谈中她讲述了自己难以隐忍的苦衷.她叫张贤云,今年19岁,曾就读于湖北省南漳二中,今年高考她被襄樊电大录取.张贤云一家7口人,上有70多岁的爷爷、奶奶,下有她及在石家庄铁路学校上学的弟弟需要家中供养.就在张贤云接到通知书的第三天,她的父亲因意外的车祸被砸断了4根筋骨,花了5000多元医疗费,伤未好,在家里苦熬.张贤云读书需7000元学费.凡是能借的地方,给她爹筹集医药费时都借过了,家中能换钱的东西也卖完了.这时校方发来了催促她上学的电报.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母亲把她叫到父亲的病床前,告诉她:“这钱咱凑不够,这学咱无法上……”张贤云失望了.她发疯似地冲出室外……当晚,她写下留言,天不亮就搭上了北去的列车,开始了“打工妹”的艰辛生活.不久她得知,就在她离开家的当天,家中的顶梁柱——21岁的大哥,因不堪家庭重负,因愧对有学不能上的妹妹,服毒自杀.来信的后面写到:“当我  相似文献   

18.
母亲于1998年12月去世.享年80岁。去世后整理她的旧衣物时.猛然从旧衣兜里发现一个旧报纸包.里三层外三层裹着什么东西。打开一看。使我惊讶不已,原来是民国38年(1949年)1月1日“华北区土地房产所有证”!“所有证”的第一联上填的户主“王豹”.是我的小名.我1954年考上初中后才叫现名。下面写的“朱彩”是母亲的名。“王小女”是妹妹的名。  相似文献   

19.
父母年纪大了,身体状况很差。终于,父亲病重入院。母亲坚持要去医院照顾父亲,但她的身体也很不好,我们都不让她去。母亲让我给父亲做三鲜汤喝,  相似文献   

20.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挺起来,便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躬起来,便是世界上,最坚的桥;倒下去,便是世界上,最宽的路;可一倾斜起来,便成了世界上,最险的悬崖.它的名字叫<人>,可是做一个怎样的人,却是个艰难的选择.孙方明,她却毫不犹豫地做出了选择,而且也的的确确在为自己的"选择"努力奋斗,"功夫不负有心人",孙方明终于追赶到了属于自己的"太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